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龙 云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曲告纳乡铁坝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堂上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来说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目前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
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从学生的角度看,能主动提问题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表现为:一是不想提,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教师的讲课,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二是不敢提,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是有了问题,也不愿向老师提出,在高年级更为普遍。三是不会提,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向老师提出。
二、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因素
本人认为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和教师两方面: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性格原因: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于交朋友,不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只满足于听懂老师讲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有疑难之处,既耻于向同学请教,也不好意思向老师提出。
2、心理原因:教学中常发现,低年级学生课堂活跃,学生提出问题比较积极。这是因为他们年纪小,没有思想负担,而且对一些事情比较好奇,求知欲强,所以常向老师提出问题,既使是问错了,也不怕别人耻笑。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顾虑也在增加,再也不象低年级时那样单纯,怕提的问题不得要领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向老师提问的次数逐年减少,以至问题愈积愈多,愈多愈不敢“问”,造成恶性循环。
3、兴趣原因: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怕苦、怕累、怕麻烦、怕动脑,对语文不感兴趣,不肯积极思维,没有用心比较,自然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
4、方法原因:也有一些学生喜欢提问题,但却不知如何提问题。总觉得老师讲课都听得懂,自己看书也觉得理解了,不知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而更谈不上主动提问题。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首先,传统课堂教学长期以教师为主,要么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教导,只听懂知识讲解,听清各类问题,听会各种方法,然后,通过作业、复习、考试加以巩固;“课堂教学”教师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根本没有想到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分析教学内容多,研究教法少,往往追求教学过程的严密性,教学环节的紧凑性,什么问题教师都事先考虑到了,让学生无懈可击,使学生无法提出问题。
2、教师的性格、情绪等因素,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一些教师由于性格内向,脾气暴躁,或因家庭、事业不尽人意而引发教师的情绪不佳,造成课堂气氛严肃、紧张,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恐惧心理,既使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
3、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造成学生的心里障碍。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缺乏,因而提出的问题浅显,浮于表面、幼稚有的甚至是荒诞的。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对策。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提出问题。
学习一篇文章,通常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所谓整体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让学生从主要内容入手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从中心句中提出问题。
中心句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围绕中心句提问,可以从一点突破,提纲挈领全文,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4、引导学生从疑难点中提出问题。
疑难点是学生不容易搞懂而又必须搞懂的地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疑难点中提出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课文。
5、引导学生从发散点中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从发散点提问,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
6、引导学生从模糊点中提出问题。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有时甚至会出现偏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正确导向,使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当然,学生要掌握这些提出问题的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它是语文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在平日的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和提高学生善于质疑与释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通过反复训练,并在训练中授于方法,只有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才能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宜精不宜(下转第87页)(上接第67页)多,宜减不宜繁,要到该问的时候才问,该问的地方才问,问就要问到“点子”上,问就要问得恰倒好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引导学生选准提问点,形成问题系列,力求使问题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启发性。一般来说,精要的提问可以创设出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希望得到答案的迫切求知心境;反之,提出过多而零碎的问题,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过多,思维缺少良好的指向性和强烈的兴奋点,因而不能主动地深入地去思考,提问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提出一两个中心问题,不但能把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等各种阅读理解所需的积极心理因素聚集到一两个“焦点”上,而且容易诱发认知冲突,引起争论,产生一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产生了迫切的阅读动机,而且增强了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还增强了阅读的指向性和意志力。
总之,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萌芽和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目前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
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从学生的角度看,能主动提问题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表现为:一是不想提,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教师的讲课,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二是不敢提,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是有了问题,也不愿向老师提出,在高年级更为普遍。三是不会提,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向老师提出。
二、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因素
本人认为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和教师两方面: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性格原因: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于交朋友,不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只满足于听懂老师讲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有疑难之处,既耻于向同学请教,也不好意思向老师提出。
2、心理原因:教学中常发现,低年级学生课堂活跃,学生提出问题比较积极。这是因为他们年纪小,没有思想负担,而且对一些事情比较好奇,求知欲强,所以常向老师提出问题,既使是问错了,也不怕别人耻笑。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顾虑也在增加,再也不象低年级时那样单纯,怕提的问题不得要领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向老师提问的次数逐年减少,以至问题愈积愈多,愈多愈不敢“问”,造成恶性循环。
3、兴趣原因: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怕苦、怕累、怕麻烦、怕动脑,对语文不感兴趣,不肯积极思维,没有用心比较,自然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
4、方法原因:也有一些学生喜欢提问题,但却不知如何提问题。总觉得老师讲课都听得懂,自己看书也觉得理解了,不知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而更谈不上主动提问题。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首先,传统课堂教学长期以教师为主,要么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教导,只听懂知识讲解,听清各类问题,听会各种方法,然后,通过作业、复习、考试加以巩固;“课堂教学”教师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根本没有想到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分析教学内容多,研究教法少,往往追求教学过程的严密性,教学环节的紧凑性,什么问题教师都事先考虑到了,让学生无懈可击,使学生无法提出问题。
2、教师的性格、情绪等因素,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一些教师由于性格内向,脾气暴躁,或因家庭、事业不尽人意而引发教师的情绪不佳,造成课堂气氛严肃、紧张,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恐惧心理,既使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
3、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造成学生的心里障碍。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缺乏,因而提出的问题浅显,浮于表面、幼稚有的甚至是荒诞的。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对策。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提出问题。
学习一篇文章,通常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所谓整体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让学生从主要内容入手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从中心句中提出问题。
中心句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围绕中心句提问,可以从一点突破,提纲挈领全文,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4、引导学生从疑难点中提出问题。
疑难点是学生不容易搞懂而又必须搞懂的地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疑难点中提出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课文。
5、引导学生从发散点中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从发散点提问,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
6、引导学生从模糊点中提出问题。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有时甚至会出现偏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正确导向,使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当然,学生要掌握这些提出问题的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它是语文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在平日的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和提高学生善于质疑与释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通过反复训练,并在训练中授于方法,只有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才能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宜精不宜(下转第87页)(上接第67页)多,宜减不宜繁,要到该问的时候才问,该问的地方才问,问就要问到“点子”上,问就要问得恰倒好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引导学生选准提问点,形成问题系列,力求使问题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启发性。一般来说,精要的提问可以创设出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希望得到答案的迫切求知心境;反之,提出过多而零碎的问题,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过多,思维缺少良好的指向性和强烈的兴奋点,因而不能主动地深入地去思考,提问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提出一两个中心问题,不但能把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等各种阅读理解所需的积极心理因素聚集到一两个“焦点”上,而且容易诱发认知冲突,引起争论,产生一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产生了迫切的阅读动机,而且增强了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还增强了阅读的指向性和意志力。
总之,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萌芽和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