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教学与创新力培养

【作者】 邓 蓉

【机构】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由此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并认为创新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创新力 内核“新” 个性化写作
  创新力是人的能力中最伟大、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师生教育教学活动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创新教育需要首当其冲地渗透到语文学科之中。
  开拓创新能力,最关键的内核乃是一个“新”字。而这个“新”字,又是有层次的:其最高层次是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的,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讲是新的,前所未有的。这是专业人才所具有的特殊才能的创新力。第二层次是就社会的某一特定群体而言的,如传说中的司马光“破缸救人”的做法,对于成年人来说,或许谈不上什么什么创新性,但对于幼年司马光这样年龄的孩子来说,却不能不说是聪明绝顶的,是有创新性的。这可称之为群体比较的创新力。第三层次是对每个人自己而言的,在自己个人的认识、实践中是新的、前所未有的。这叫自我实现的创新力。显然,这第三层次的创新力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而只要我们注意不断开发这种自我实现的创造力,经过努力和奋斗,低层次的创新力是完全可以向高层次的创新力发展转化的。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也就打破了我们对于“创新”的神秘感,增强了我们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信心,因而也明确了我们的努力方向,即在初中阶段,主要是继续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力和群体比较的创新力,为发展特殊才能的创新力奠定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但由于语文课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理应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知晓,语文教育是构建人的精神大厦的伟大工程,它将对人的一生、对整个民族国家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应该贯穿于阅读、写作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营造适合于激发创新性思维的创新环境。
  笔者认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用于创新精神的前提。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精神激昂,正因为教师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课堂,学生有了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其创新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要想形成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的创新能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阅读教学是开发创新力的广阔天地,初中语文课本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教师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可问的深处。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以课文的实际为为依据,不囿于陈说,启发他们去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和解答的方式。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的生命美和力量美。这样,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开出学生创新力的绚烂花朵并进而结出累累硕果。
  在写作教学中,需要教师无保留地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感。作文本来就是极富个性的创新活动,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弘扬个性程度如何,关系到创新作文的质量。我们要重视学生个性化作文,要侧重于鼓励学生大胆求新,在选材、手法和立意上都要出新。要创新,必须思路开阔,这就少不了扩散思维的审题训练。如《暖流》(写亲人的关怀、爱的抚慰、师长的教导、同学的帮助)。《雪》(可赞其洁白无瑕、一尘不染;可赞其滋润万物,“化”而后已;也可贬其为伪善--掩饰世间污秽,贬其冷酷---压覆万物、扼杀生机)等等。多做此类联系,利于打开思路、激活思想。
  为了突破作文传统思维形式的禁锢,尤其应注重逆向思维,未必作文尾声注定要光明,未必曲折之后总是圆满,未必流行的定成主流,未必存在人皆可套用的作文思维“定向”公式……如此等等。语文教师的高明处就在于引导学生走出作文思维向度上的定势,挣脱习焉不察的思维惯性和惰性,运用逆向思维于作文教学,将能极大地释放学生生命深处的创新性能量,使其心智处于创新的临界状态。
  进行逆向思维的审题训练,也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如《静静的夜晚》(可写静静的夜晚发生不平静的事),《谈雪中送炭》(可反面立论:送炭何须等下雪),《谈手不释卷》(可反面立论:求学也需实践,岂可手不离卷)或《良药何须苦》等等。大凡警句及含有哲理性的成语,人们往往耳熟能详,习以为常,极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其实这些警句、成语也是就某一方面或角度而言的。我们不妨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或反其意而写之。这可称作球衣出新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还应向课外延伸,如办小报、开展读书报告、演讲、辩论、诗词朗诵活动等,都是很好的途径。
  总的来说,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宏观高度明确要求写作主体志在“创意”,鄙弃千人一腔、安于克隆的无我之作,这是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之一。创新时代需要下一代从小就开始学会自我创新的习惯,确立“创新力人皆有之”的观念。为此,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