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创建高效课堂方法谈

【作者】 苏布松

【机构】 新疆和静县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建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主题,而要真正实现课改,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从传统中走出来,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服务于学,特别是运用电教开展多媒体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创建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性价比”极低,致使学生看不到学习成功而无法产生积极的学习愉悦体验,以至对语文渐失兴趣,没有“好感”,语文素养得不到应有地提高。这是“应试”教育多年证明的“结果”,也可说是传统“一言堂”教学方式付出的代价。在教育人的孜孜探索下,创建高效课堂便应运而生,而小学语文就是其中幸运学科之一,一开始就得到了小学语文教学创建高效课堂试验基地的殊荣,使得小学语文创建高效课堂无论是理论成果还是实践经验都较其他学科丰厚许多。下面,我谈谈创建的方法。
  一、转变观念,提升自身教学素养
  创建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主题,而要真正实现课改,那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从传统中走出来,这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较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特别是创新意识,具有课改所需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能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长处,以及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我们知道,要构建一个“好课堂”,首先就要锻造锤炼出一个“好老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为本,教师尤先。因为“好老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语文情感
  传统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单枪匹马”,学习的真正主角却是“消极应战”。教师的声嘶力竭换来学生的昏昏欲睡,这是我们新课改不愿看到的“重演”。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是的,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是取得学习成功的保证。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废,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所以,语文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爱好语文的情感。有了爱的情感,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著名论断,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践新课改的今天,这些教育肺腑之言都可以成为指导我们课改的方法宝典。
  三、服务于学,注重教学方式转变
  传统教学,教师是中心,是主角,主宰着整个课堂。而新课改重新审视课堂主角,发现建构知识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因此,新课改大声疾呼课堂教学方式需要转变,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让教服务于学。
  (一)创新教学方式。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因才施教理论要求我们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因此,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良好发展。
  (二)注重自学引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小学生最常用的语文实践在课堂,那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自学,使之“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为此,我们要做教育学生到:第一、自主,即主动,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的作品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第二、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即使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也有着不同的阅读体验,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第三、探究。就是要求学生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同样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对象,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四、运用电教,恰当开展媒体教学
  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增大课堂容量,创建高效课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总之,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好课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合作探究,提高智能;和谐发展,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2】毛国锋,邱乾主编,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3】姚俊艳,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