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作者】 王玉玲

【机构】 山东潍坊昌邑市围子街道宇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也就是说,学生有独特的个性,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一位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语文教师在新时代精神、现代人文精神感召下,必须转变观念。一是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让学生由“苦学”变成“乐学”。只有真正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质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做到真正的“以学定教”。
  以前,我们教育学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在相对宽松快乐的环境中,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实现自我的生命绿洲,让其个性能够长足发展。
  语文教材的选文绝大部分文质兼美,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对每一篇文章的意义主要是读者赋予的,因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对文章意义的体系有机构成主题,不同的学生会赋予不一样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不能对学生的见解轻易地、简单地做出“对”或者“错”的判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句子的内涵、韵味,做出多元化的思考,避免对问题理解的单一化、模式化,应该让学生发展自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一方面学生的独特感受得到认可,可以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习惯,另一方面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传达给大家,又可以成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中不断发展。
  例如在《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社会没有用的人”这个句子的理解。我们如果不仅从文章的主题出发,大部分学生会回答“要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而不是张扬的人,要像花生那样”。
但是我们如果要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多元化的理解,并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学生就不会仅有这一种理解。我班上有位学生就体味出这样的内涵“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就应该像苹果、石榴那样,张扬自己的个性。
  如果像花生那样,不去恰当地表现自己,推销自己,你就不可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摒弃传统富有个性理解又极富现实意义的见解就应该得到及时的鼓励表扬。学生能有这样的思考,是其创新思维火花和个性行为真实体现。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珍视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知识的真实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各展异彩。
  这既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教师就应该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南拳北腿”,各展所长,各抒己见,有力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独立的有个性的主题。宁鸿彬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三”原则,即“三个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和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和“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实践已经证明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个性的方法。
  当今社会发展也要求人的发展必须有个性,必须关注人的个性,关注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指出“一个没有个人创造和个人意愿的而规格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的不幸社会。”
  总之,现代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而创造性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在教学活动中,能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那么教学效果是不可限量,也就是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