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语文教学中非语文素养的培养
【作者】 王 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九丝城镇德胜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重视非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相当的社会文化知识,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 非语文素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教学
新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重视非语文素养的培养。下面,我就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非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活动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力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想象力、集中注意力和高效的记忆力、批判性的评价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等因素组成。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造性人才正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培养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已迫在眉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的强有力武器。创造性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有力的支配者。
(二)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前的教育现实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应试教育误导了全社会各层教育系统。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只忙于应试而忽视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施展,多少年来只是教师怎样教,学生盲目地怎样学,否则,就考试分低或不得分。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凡是一个需要完成的新题目,需要证明的新设想,它总是需要借助许多已知条件来完成和证实,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分析、对比、联想、想象、综合等思维活动,提出新的设想,例如:亚里士多德通过月牙上的弧形阴影,预测地球是圆的。
郭沫若曾说过:“科学需要幻想。”科学和艺术上的大胆联想和设想在科学领域也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当然智力的开发决非凭空设想,而是老老实实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正确引导,不脱离实际,因为脱离实际的设想是错误的。
3.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训练他们写一写歌词、小话剧、小品、相声词之类的文艺作品,让他们大胆想象,展开联想的翅膀,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让他们自拟题目,独立构思。曾写出了不少好作品,然后让他们自编自演,说出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唱出自己的心声,收到较好的效果。
4.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讨论中让他们各抒己见,错了也不要批评,要善意指正,这样学生的智力才能处于最佳状态,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干。学生不爱发言原因有二:一不相信自己,二怕丢面子。自卑胆怯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只能老师教什么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是极其有害的。
5.要特别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培养人才不仅要注意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意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有敏锐的精细的形象感受力,丰富牢固的形象贮存能力。这对于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创作是必要的,对音乐专业歌曲的创作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
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吸收知识、转化能力、形成信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语文课的情感教学中,并使文化知识在情感教学中得到理解和掌握。在情感的带动下,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把党和国家、人民的观点、方向、态度以及道德、规范、文明素质各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那么如何进行情感教学呢?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修养和健康的思想感情,努力提高对自身的认识能力、审美情趣以及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没有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没有对事物的一定认知能力,就不可能把自己在文章中体验到的感情准确地披露给学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情感教学。
其次,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教师要把自己在文章中体验到的感情科学、准确地披露给学生,必须凭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流连忘返;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再看学生,个个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住似的听着、想着……达到如此情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教师具有表情达意的语言艺术。
第三,是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中继作用,把自己变成一个连接教师和学生感情的中继站。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而知“道”,披文以入“情”,要使学生“知道”、“入情”,教师首先要动情,然后用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然而要使自己先动情,教师必须挖掘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进入情境,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组织恰当的词语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有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才能用作品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去叩击学生的心灵,从而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教师的情感中继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学前的情感准备上,教师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品味和自己的情感体验,找准感情突破口,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学生的情感。不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促使他们去研究篇章结构,掌握文化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相当的社会文化知识,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相当的社会文化知识,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 非语文素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教学
新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重视非语文素养的培养。下面,我就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非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活动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力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想象力、集中注意力和高效的记忆力、批判性的评价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等因素组成。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造性人才正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培养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已迫在眉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的强有力武器。创造性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有力的支配者。
(二)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前的教育现实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应试教育误导了全社会各层教育系统。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只忙于应试而忽视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施展,多少年来只是教师怎样教,学生盲目地怎样学,否则,就考试分低或不得分。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凡是一个需要完成的新题目,需要证明的新设想,它总是需要借助许多已知条件来完成和证实,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分析、对比、联想、想象、综合等思维活动,提出新的设想,例如:亚里士多德通过月牙上的弧形阴影,预测地球是圆的。
郭沫若曾说过:“科学需要幻想。”科学和艺术上的大胆联想和设想在科学领域也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当然智力的开发决非凭空设想,而是老老实实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正确引导,不脱离实际,因为脱离实际的设想是错误的。
3.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训练他们写一写歌词、小话剧、小品、相声词之类的文艺作品,让他们大胆想象,展开联想的翅膀,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让他们自拟题目,独立构思。曾写出了不少好作品,然后让他们自编自演,说出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唱出自己的心声,收到较好的效果。
4.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讨论中让他们各抒己见,错了也不要批评,要善意指正,这样学生的智力才能处于最佳状态,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干。学生不爱发言原因有二:一不相信自己,二怕丢面子。自卑胆怯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只能老师教什么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是极其有害的。
5.要特别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培养人才不仅要注意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意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有敏锐的精细的形象感受力,丰富牢固的形象贮存能力。这对于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创作是必要的,对音乐专业歌曲的创作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
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吸收知识、转化能力、形成信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语文课的情感教学中,并使文化知识在情感教学中得到理解和掌握。在情感的带动下,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把党和国家、人民的观点、方向、态度以及道德、规范、文明素质各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那么如何进行情感教学呢?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修养和健康的思想感情,努力提高对自身的认识能力、审美情趣以及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没有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没有对事物的一定认知能力,就不可能把自己在文章中体验到的感情准确地披露给学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情感教学。
其次,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教师要把自己在文章中体验到的感情科学、准确地披露给学生,必须凭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流连忘返;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再看学生,个个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住似的听着、想着……达到如此情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教师具有表情达意的语言艺术。
第三,是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中继作用,把自己变成一个连接教师和学生感情的中继站。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而知“道”,披文以入“情”,要使学生“知道”、“入情”,教师首先要动情,然后用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然而要使自己先动情,教师必须挖掘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进入情境,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组织恰当的词语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有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才能用作品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去叩击学生的心灵,从而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教师的情感中继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学前的情感准备上,教师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品味和自己的情感体验,找准感情突破口,在教学中以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学生的情感。不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促使他们去研究篇章结构,掌握文化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相当的社会文化知识,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