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词语教学生动有效——新课程理念下的词语教学赏析

【作者】 宋建萍

【机构】 新疆拜城县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小学生就是在不断掌握大量词语的过程中,来发展其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因此,搞好词语教学十分必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句子,懂得课文内容的重要道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词语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强调“四会”调整为“会读、会写”,要求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教学中,我们再也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抄、背词语注释。我们在词语教学当中,要充分施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增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
  最近笔者听了几堂公开课,觉得几位老师的词语教学如此厚实,对词语的理解不是牵强的释义,实现了工具性在语文教学中的“无痕体现”。请看下面的几个教学实录
  案例一:悟词义,体现扎实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堂公开课的实录片段)
  师:下面我们跟着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沙漠之旅。
  (出示句子:第二天,小骆驼跟着妈妈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
  师:谁来读这句话?
  (生读 通过学生朗读师觉得学生对“茫茫”没有理解)
  师:“茫茫”这个词在这里还可以怎么说?
  生:无边无际 很大。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后师评:不够大 谁再读 (一生注意了茫茫的语气)师随即评价大多了 生再读(一生强调了茫茫) 师充满激情夸赞沙漠真大呀!最后让学生齐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读懂了“茫茫”的意思。你还知道茫茫的(  ),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运用。学生有的说茫茫的大海,茫茫的草原等,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茫茫”的意思。
  反思: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对“改革”一词的片面理解,一些传统的合乎语文教学规律的理论,经验和方法没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便是一条。这主要表现在平时的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发生偏差,片面强调“为阅读服务”,词语教学只不过是“虚晃一枪”,或“蜻蜓点水”,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分析课文上;从这堂公开中词语教学来看,执教老师不是简单的照搬字词典的解释做机械式的理解,而是放进句子引导学生品读理解,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茫茫”意思领悟已细无声地扎根于学生的记忆中。
  案例二:引联想,凸现厚实
  薛老师在《卧薪尝胆》中“奴仆”一词的教学:
  师:吴王和越王原来是对仇敌,后来变成了主仆关系。你们见过奴仆吗?
  生:奴仆是给别人做事的。
  师:如果我给你做事就是奴仆?
  生:奴仆就是服侍别人的。
  师:他讲到服侍别人,有这个意思。还有没有人见过?
  生:奴仆有一点像现在的保姆,但他们和现在的保姆不同的是,他们拿不到工钱,住在主人家里,一直干下去。(众笑)
  师:哦,像现在的保姆,就是比现在的保姆差一点,没工钱。(生大笑)
  生:一个国家打了败仗,另一个国家的国王就会被抓去,抓去以后,就会当奴仆。
  师:什么样的人是奴仆?你们有没有见过?今天老师把“奴”给画出来,帮助你想象一下。
  师(边画边讲)这是站着的一个人,这个人弯着腰,很恭敬,就是这样。这是什么?这是人的两只手,这个人见到别人都要低着头,而且两只手要像老师这样交叉在身前(师做弯腰、低头、两手交叉在身前的动作)。你猜猜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呢?
  生:是奴仆,是奴隶。
  师:你在电影里面有没有看到过,皇帝来了,服侍皇帝的人都要这样(再做动作)。
  师:古代的女人见到男人都是这样非常温顺地低着头,很恭敬的样子。这样的女人非常听话,但是日子并不好过。
  (师继续画)这是什么?这是男人的一只大手,这只手抓住女人的头发,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在古代社会是什么?
  师:这是奴仆的“奴”字,你明白吗?这还跟我们想象的保姆一样吗?
  生:不一样了。
  师:和佣人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现在就是有人去你家里做保姆,也是平等的。她为你提供服务,你得给她报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但是,在古代的“奴”,是没有任何尊严和地位的。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人好吗?这个人腰弯得还要厉害。(师边画边讲)这是一个人,这个人头上戴着东西,戴的是一种刑具,很重的一种刑具。
  这个人头上戴着这种刑具让人家一看就知道,他要么是罪犯,要么是战俘,就是打了败仗被俘虏的人。(师在人形的屁股后面继续画)这种人屁股后面还要插一根毛。头上戴着刑具,屁股后面插根毛。你知道什么东西屁股后面有毛吗?
  生:猪、马、驴。
  师:牲口屁股后面都有毛,看到这样的人,你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生:生不如死,可能死了都比这样好。
  师:对,这样的人生不如死。(师边画边讲)光这样还不算,还要让他干非常重的体力活。这样的男人在古代叫什么?(生答“仆”)
  师:对!(指着板画一奴一仆的古汉字)古代这样的女人加上这样的男人,这叫什么?
  生:奴仆。
  薛老师教学“奴仆”一词,没有让学生直接从字典中找到词语的准确意思,而是让学生先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奴仆”的大致印象,了解“奴仆”的大概意思。但因为“奴仆”这种人物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学生从电视里得到的“下人”的概念和“奴仆”的概念缺乏一定的分界线,从而导致他们对词语的理解比较模糊。可是教师并不急于解释,而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汉字知识,将“奴”和“仆”形象地画了出来,将汉字的意象形象化,而且边画边解释古时候的“奴”和“仆”分别是怎样的样子。这时候的讲解是必要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好像跟着老师在进行考古挖掘一样。教师这样的设计和讲解,使学生对“奴仆”一词的理解不但非常准确,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总之,我认为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自始自终是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词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这样,我们的词语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参考文选:
  [1] 马丁·希伯,《我与你》[M],生活·读书·求知三联书店,P23,1986
  [2]管建刚,《小学语文教师》[J],P19,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7/8)
  [3]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  影响》[M],P52,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