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劳技课中的“教学做合一”

【作者】 乔龙巴特

【机构】 新疆巴州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初中劳技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质的课程,学生在这门课上是否进行课堂实践,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知识的学习、 技术的掌握及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陶行知曾经说过:“事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根据这个理论精髓,再从初中劳技课的实质入手,我们发现,在初中劳技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十分重要。要实现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就要达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合一”要求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陶行知曾经在《小朋友孵鸡》上谈到教育的第三个阶段, 即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究其实质,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一个权威者。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关系,这就是 《学记》中所提到的“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要注意师生互动,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要求,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指导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初中劳技课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化的教育教学知识。
  二、“教学合一”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及创新能力
  初中劳技课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就我们经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在劳动技术课的教育过程中,要纠正教师领的太多、学生自由太少;过度重视模仿,轻视学生创新的现状。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么一条显著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格言说明了动手能力对儿童的重要性。
  劳技过程的实质就是儿童的动手过程,也是形成各种能力、培养创作精神的过程。陶行知曾经说过:“做是发明,是创造。”因此,在劳技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亲身参与创造。创造能力需要通过行为来表现,学生只有在劳技课上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才能提高动手能力,达到培养创新的目的。
  如:在《制作布贴画》这节课上,教师首先拿出许多颜色、大小、形状不一样的布贴画供学生欣赏,布贴画包括:自然风景、小动物等;其次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以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最后,鼓励学生动手画出不同的图案,做成布贴画,再比一比谁做出来的布贴画最美。许多同学在做布贴画的时候受到了启发,很快就做出了美丽的图画,从颜色的搭配到图案的构成,无不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初中劳技课须从行动开始,以创造完成。
  三、“教学合一”要求充分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在劳技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勇于发问,鼓励他们敢想敢猜,表扬他们的点滴思维成果,以引起他们探求结果的兴趣。陶先生曾感叹儿童的能耐大,创造性强,他有一首很有名的儿歌,叫《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确实,只要以陶先生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相信学生,在初中劳技课上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发挥更大的创造性,那么, 就能使劳技课以更加鲜艳的色彩绽放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