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也谈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

【作者】 刘 婷

【机构】 贵州省黔南州机关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游戏的目的在于发展幼儿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幼儿能力或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游戏的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必须符合该年龄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特点与实际情况。在选择游戏时,有关游戏的动作内容、游戏的情节、角色和规则,游戏的活动量,游戏的组织与活动方式等方面,都需要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特点和具体情况,尽可能使游戏既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又能通过游戏达到预期的教育与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游戏活动;有效开展
  幼儿游戏的选择,要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身体机能的发展水平,应从较容易的、简单的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较难的、较复杂的。这对逐步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现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开展幼儿游戏活动遵循的原则 
  1、安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开展游戏时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这也是幼儿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2、娱乐性和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组织游戏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教育内容与要求,采用适宜有效的方法,要考虑到幼儿年龄大小、体力强弱、个别差异, 以及幼儿发展水平差异、能力倾向差异、学习方式差异和活动经验差异等等,采用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要搞“一刀切”。既要使游戏充满趣味,让幼儿具有娱乐的情绪体验,又要通过游戏有效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使幼儿得到生理、心理和智能上的发展。 
  3、主体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幼儿是幼儿教育的主体,教育的重要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教师只有相信幼儿,尊重幼儿,充分发挥幼儿应有的主体性,才能激发幼儿的浓厚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加活动,变幼儿是“被动的接受者”为“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则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幼儿游戏的“引导者、合作者”, 形成“师幼互动”关系。这样,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4、自由选择和全面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幼儿作为游戏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选择时间、地点、活动等。但教师在组织游戏时既要使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情感和权利,又要引导和组织所有幼儿参与到规定的游戏中,并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 
  5、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的原则。游戏是富有趣味性的,幼儿愿意参与的游戏活动。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是为了让幼儿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发展和情感的陶冶上得到更充分的实现,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幼儿参与游戏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尤其是中大班的幼儿),这就要求在游戏中,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 
  二、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应凸显教师指导 
  1、合理组织和安排。根据游戏的内容和活动量,以及幼儿的情况,来组织安排参加游戏的人数和先后次序。可以组织全体幼儿同时进行,也可以分成小组同时或轮流进行,暂时不参加游戏的小组,可以安排分散游戏。分组游戏人数不宜过多,持续时间也不宜长,使每个幼儿自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 
  2、讲解游戏动作和规则。在教新游戏时,要先向幼儿介绍游戏名称和玩法,使幼儿对游戏有一个全面的印象,然后重点讲解游戏动作和规则。对竞赛性、躲闪性、球类游戏等无主题游戏动作和规则的讲解,应该简短、准确、有时可适当示范(教师或幼儿都可),以便帮助幼儿理解。在中、大班,为了检查幼儿对教师讲解的理解情况,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只有幼儿理解了完成的动作和规则,游戏才能玩得快乐和协调。对小班幼儿,动作和规则可在游戏进行中讲解,边玩边指点幼儿做动作,这样便于幼儿接受。教师要用富有感情的语调进行讲解,引导幼儿特别注意某一动作和规则,同时也可使幼儿玩得快乐。对主题游戏、模仿性游戏的讲解,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激起幼儿的想象和情感,让他们觉得身临其境,从而能更逼真、有效地做好各种动作,完成游戏的任务。再次进行同一游戏时,对小班幼儿可以提示游戏角色和角色所在的位置和规则;对中班幼儿可以简单提示规则;在大班可以让幼儿自己回忆游戏内容、动作和规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逐步可引导幼儿不需教师直接指导,自己组织开展游戏。 
  3、角色分配。按照游戏内容,有时要将全班幼儿进行分队(组)。分队(组)时,要注意幼儿能力和男女幼儿的搭配,使各队(组)力量基本相近。有些游戏要选1—2名幼儿担任主要角色。分配角色时应按角色要求的难易程度,分别挑选不同能力的幼儿担任。角色难度大的,让能力强的幼儿先担任,角色难度一般的,可让幼儿轮流担任,特别要鼓励比较胆小、不好动的幼儿担任主要角色,使他在集体游戏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当大多数幼儿同时要求担任主要角色时,教师可采用简单的游戏法来分配角色,如可闭着眼睛任意摸一名幼儿担任;或者点兵点将等来决定。在中、大班可以让幼儿推选主要角色,并说明理由。在小班一般先由教师有表情地担任主要角色以此影响幼儿,再逐步培养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教师在一旁指点、帮助。 
  4、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教师应全神贯注地观察幼儿游戏,及时地给予指导。游戏进行时,幼儿往往沉浸于情景之中,而忽略动作的姿势和游戏的规则。如玩追逐游戏时,幼儿常常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跑步姿势,如低头、仰头、歪肩、单臂摆动以及犯规的现象等,教师要及时提醒和纠正,以达到游戏预定的目的。同时在游戏中还要注意培养幼儿认真、诚实、遵守规则和友好的行为。 
  综上所述,游戏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的内容、规则、竞赛因素等,有意识地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幼儿园只有将游戏科学有效的进行开展,才能更好的体现学前教育应游戏化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