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作者】 时维东 王 彬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之本,也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只有搭建好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专业建设和改革工作才有落脚点;只有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才能实现教育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成功经验 做法
2014年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日前落幕,我校组织师生参加了本届大赛12个专业大类中的6个专业的比赛,以11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10个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创历届大赛最好成绩。
本届大赛中,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机电专业、学前教育等专业比赛成绩列全市职业院校前列,其中计算机专业,八个单项比赛,我校荣获6个第一,机电专业的数控、数铣单项比赛,我校选手以明显优势获得第一,安海峰老师以计算机专业理论考试满分的成绩创我校选手参赛的先河。
近年来,我校把提高学生技能放到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投资500多万元购置了先进的实训设备,通过特岗招聘、引进能工巧匠、分批组织在校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级专业培训等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同时,加强课程改革,调整实训力度,教师、学生加班加点苦练巧练,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水平都得到明显提高。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之本,也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只有搭建好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专业建设和改革工作才有落脚点;只有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才能实现教育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徐相沂校长的这番话既是他从事职教工作多年来的经验总结,也是学校长期以来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服务社会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逐步探索出一条“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发展之路。
一、校企共设课程,促进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
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将企业的用人需求目标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由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的专业负责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采用调查、座谈、研讨等手段,收集、整理、分析企业岗位能力等信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逐步形成了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
以汽车专业为例。学校作为上海五菱等校企合作项目学校,逐步引入了企业的售后培训课程,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将相应的企业文化和严谨、规范的教学理念融入了日常教学,参照企业技术员的不同标准定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学校还与相关公司技术人员和苏州诸多汽车4S店的技术骨干合作,收集汽车维修企业的真实案例,紧跟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持续不断地将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共同开发项目课程、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源,共建《汽车维护》精品课程;企业全程参与项目班的教学实施与管理,学生在顶岗实习前,由企业组织“校园招聘日”活动,并根据学生的技能展示来确定人员的选聘,学校按照企业要求分派实习生,并签订校、企、生三方实习协议,下达实习指导书、实习手册,明确实习任务,企业负责学生的实习管理,学校进行跟踪督查,校企共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通过校企课程共建,大幅度提升了学校汽车专业的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水平。
改变传统“一张试卷定高低”的评价方式。学校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对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实施了社会第三方评价的机制,实行考教分离,由行业企业委派专业人员进行课程的测试与考核,或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课程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均由企业说了算。许多参与评价的企业专家在观摩了学生技能和展示的作品后,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职业教育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了解,而且进一步增强了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纷纷表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内容、拓展校企合作项目的意愿。
二、校企共育师资,促进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
只有培养出更优秀的教师,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服务。相对于学校来说,企业的优势是拥有众多实践动手能力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知道“怎么做”,可以为学校的专业教学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学校教师则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他们懂得“为什么这么做”,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攻关等服务。因此,学校坚持“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借助企业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培育优质师资,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三、校企共建基地,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创造一流技能教学环境。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为此学校每年都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商讨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学校现有建筑、汽车、商贸三大实训基地,拥有5200余万元的专业教学设备,通过校企共建,学校实训中心的整体布置充分体现了五个合一,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大赛与教学合一”,让学生能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景下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
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学校汽车专业实训基地融“汽车实训中心、汽车文化中心、汽车培训中心”为一体,“山东省职业教育汽车专业技能教学研究基地”、“临沂市汽车维修技术公共实训基地”等专门化实训中心,使用面积占据了实训基地的半壁江山,在功能上既可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任务,是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场所,又能面向企业承担专业技术培训任务。
多年的实践证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成功经验 做法
2014年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于日前落幕,我校组织师生参加了本届大赛12个专业大类中的6个专业的比赛,以11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10个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创历届大赛最好成绩。
本届大赛中,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机电专业、学前教育等专业比赛成绩列全市职业院校前列,其中计算机专业,八个单项比赛,我校荣获6个第一,机电专业的数控、数铣单项比赛,我校选手以明显优势获得第一,安海峰老师以计算机专业理论考试满分的成绩创我校选手参赛的先河。
近年来,我校把提高学生技能放到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投资500多万元购置了先进的实训设备,通过特岗招聘、引进能工巧匠、分批组织在校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级专业培训等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同时,加强课程改革,调整实训力度,教师、学生加班加点苦练巧练,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水平都得到明显提高。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之本,也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只有搭建好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专业建设和改革工作才有落脚点;只有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才能实现教育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徐相沂校长的这番话既是他从事职教工作多年来的经验总结,也是学校长期以来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服务社会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逐步探索出一条“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发展之路。
一、校企共设课程,促进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
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将企业的用人需求目标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由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的专业负责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采用调查、座谈、研讨等手段,收集、整理、分析企业岗位能力等信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逐步形成了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
以汽车专业为例。学校作为上海五菱等校企合作项目学校,逐步引入了企业的售后培训课程,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将相应的企业文化和严谨、规范的教学理念融入了日常教学,参照企业技术员的不同标准定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学校还与相关公司技术人员和苏州诸多汽车4S店的技术骨干合作,收集汽车维修企业的真实案例,紧跟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持续不断地将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共同开发项目课程、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源,共建《汽车维护》精品课程;企业全程参与项目班的教学实施与管理,学生在顶岗实习前,由企业组织“校园招聘日”活动,并根据学生的技能展示来确定人员的选聘,学校按照企业要求分派实习生,并签订校、企、生三方实习协议,下达实习指导书、实习手册,明确实习任务,企业负责学生的实习管理,学校进行跟踪督查,校企共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通过校企课程共建,大幅度提升了学校汽车专业的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水平。
改变传统“一张试卷定高低”的评价方式。学校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对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实施了社会第三方评价的机制,实行考教分离,由行业企业委派专业人员进行课程的测试与考核,或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课程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均由企业说了算。许多参与评价的企业专家在观摩了学生技能和展示的作品后,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职业教育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了解,而且进一步增强了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纷纷表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内容、拓展校企合作项目的意愿。
二、校企共育师资,促进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
只有培养出更优秀的教师,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服务。相对于学校来说,企业的优势是拥有众多实践动手能力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知道“怎么做”,可以为学校的专业教学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学校教师则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他们懂得“为什么这么做”,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攻关等服务。因此,学校坚持“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借助企业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培育优质师资,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三、校企共建基地,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创造一流技能教学环境。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为此学校每年都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商讨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学校现有建筑、汽车、商贸三大实训基地,拥有5200余万元的专业教学设备,通过校企共建,学校实训中心的整体布置充分体现了五个合一,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大赛与教学合一”,让学生能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情景下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
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学校汽车专业实训基地融“汽车实训中心、汽车文化中心、汽车培训中心”为一体,“山东省职业教育汽车专业技能教学研究基地”、“临沂市汽车维修技术公共实训基地”等专门化实训中心,使用面积占据了实训基地的半壁江山,在功能上既可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任务,是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场所,又能面向企业承担专业技术培训任务。
多年的实践证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