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作者】 杜娟娟

【机构】 南充市嘉陵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能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化曲为直”数学思想和方法教育,让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到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圈状双面胶、圆柱体茶叶筒、系绳的粉笔头、三角板
  学具准备:直尺、细绳、剪一个纸圆并标出直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
  创设情境:老鼠(疯车车)挑战猫(假老练)比赛赛跑,谁输了谁请客。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猫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猫的速度比较快,也没有中途耽误,但结果是猫输了。请学生推测,猫可能输在什么地方?
  2. 要知道老鼠跑过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要知道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 ?
  3. 那要知道猫跑过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板书课题:○的周长。
  4. 引出圆的周长概念。
  板书: 围成圆的一周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问:哪些词语最关键?你是怎样理解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的○上比划周长,理解:不多不少,从起点回到起点,就是一周。
  【设计意图: 首先,创设方言版猫和老鼠赛跑的情境,有趣;赛跑中暗含了数学问题,有疑;课件演示了周长概念,巧妙地承前启后,有效。其次,对概念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遵循了认知规律,使知识目标落到实处。】
  二、引导探索,展开新课
  (一)测量圆的周长
  1. 如果我们直接用直尺量这条曲线的长,你觉得怎么样?(预想:不方便)
 想像,要是曲线变得怎样,我们就方便测量了?(预设答案:变直)
  引导:其实,你们的想法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把曲线转化为直线,就可以直接测量了。
  板书:化曲为直。
  2.现在要想知道这卷双面胶的周长,你能想办法化曲为直直接测量吗?
  (预设答案:把双面胶最外层的胶布做个记号,撕一圈下来,拉直了量)  
  板书: 剥离量 
  3.如果要测量出这个茶叶筒底部圆的周长,还能用剥离法吗?那你能想出什么别的办法来呢?
  (预设答案:拿细绳绕茶叶筒一周,然后将细绳拉直了量)   
  板书:绳绕量
  4. 要测量每组准备的纸圆,你又能想出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侧重介绍滚动量法:把纸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测量出圆的周长。
  两人合作,测量标有直径的圆纸片周长。第一组测量直径2厘米的圆,第二组测量直径3厘米的圆,第三组测量直径4厘米的圆,将结果填写在89页表格。
  汇报结果。将每组学生测量的答案填在黑板的表格里,结果采用模糊记录,比如,直径是2厘米的圆,周长是6点几,直径是3厘米的圆,周长是10点几等等,便于观察倍数关系,也便于解决误差产生的多种答案。
  
     

 
  汇报方法: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把圆放在什么地方滚动?滚几圈?怎么知道滚了一圈?为什么要滚一圈?要测量周长,一定要滚一圈吗?(预想:1.量圆周长,要滚动一周,须先作记号。再次巩固周长概念。2.将圆对折,滚动半周乃至四分之一周等等,更简便,更准确。)
  板书:滚动量
  5. 用这些测量的方法得出圆的周长,你有什么体会?
  6.在空中甩系有粉笔头的细绳,粉笔头的运动轨迹形成一个圆。
  问: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空中圆的周长吗?(预想:上述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操作不简便,结论不准确。)
  【设计意图: 从剥离量——绳绕量——滚动量——没法量,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景,为解决具体问题而积极探索。同时,不断制造“矛盾”,“逼着”学生去探究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经历这个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同时,利用简单的、生活化的教具(比如双面胶、系线粉笔头)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从“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出发,自然而然地产生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新课标“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的新理念。】
  (二)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启发思考
  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那么,你猜猜看,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2.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3.请观察表格数据,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计算验证:第一组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第二组圆的周长也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第三组圆的周长还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操作验证:用撕下来的双面胶的周长在直径的位置大致演示,可以看出,周长也正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得出结论: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把“3倍多”填在表格中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栏里。
  板书:
    



  这个3倍多一些是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现在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了吧:
  板书 圆的周长÷直径= 圆周率(π)
  这个π究竟是多少?还包含了哪些知识?请同学自己看书学习,比一比,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让学生掌握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一般取3.14作近似值等相关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中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由三倍多更正为π。
  指导阅读第111页方框中的文字,了解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提炼“1000多年前”,“小数点后第七位”“世界第一”等数据,让学生受到震撼,激发爱国情感。
  推导圆的周长
  已知直径,怎样计算周长?
  板书公式:  C =πd
  4.应用公式
  在表格中,每组挑一个直径计算周长(π取3.14),看我们刚才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差不多?趁势将6点几这样的模糊结果更正为近似值6.28等等。
板书:
  π≈3.14
  



  
  提问:告诉你一个圆的半径,会计算它的周长吗?怎样计算?板书:C=2πr
  甩粉笔头形成的空中圆的周长你会求了吗?
  小结:要求圆的周长,一般要知道圆的直径或者半径。
  板书:公式算
  【设计意图:从教的角度想,将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迁移到圆,有所铺垫且过渡自然;表格中测量的数据采用模糊记录,既尊重客观事实,又便于学生观察发现;在得出结论后,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既是检验测量的数据,又是运用结论将表格中的数据精确化,还体会到公式法的优越,一举多得。从学的角度看,学生在猜想、观察、讨论、归纳、概括、计算、验证、比较、体验,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处于积极主动的良好状态。】
  三、初步应用,巩固新知
  1.出示例1
  (1)在学生读题后,提问:求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学生尝试练习,反馈评价。
  2.用含有π的式子表示结果.
  直径10厘米的圆,直径8厘米的圆、半径3厘米的圆
  C=  _____π    C=  ______            C= ______  
  3.判断。
  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        (  )
  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的圆周率。 (  )
  π=3.14  (  )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了一定梯度,目的明确。在学生前面已多次运用公式计算周长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含有π 的式子表示结果,简洁、准确、直击要害,特别易于表示周长和与周长差,并且联系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四、照应启思,总结梳理。
  1.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说到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联系我国古代研究结果。
  (板书:周三径一)
  学生从四个圆片的周长、直径的变化中(板书:变),看出了圆周率始终不变(板书:不变)。小结:如果大家能长期坚持这样从变化中看出不变,你就会发现规律,获得更多知识,变得越来越聪明。
  2. 照应开头。
  现在你能判断猫和老鼠谁的路程长了吗?
  为什么老师说这是一场精彩的赛跑?(比速度,还在比智慧。)
  你知道这样的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究竟相差多少?可以用含π的式子表示。
  你还有什么想法?
  3. 课后选作。
  CAI:画一个周长12.56厘米的圆,写出你的思考过程。
  研究大圆内套小圆(直径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情况下,二者的周长关系。
  【设计意图:结束新课时又回到课前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又运用习得知识解决问题。整堂课首尾呼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富有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