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悲剧风格

【作者】 刘 敏

【机构】 临夏州教师培训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一位独树一帜的小说作家。他的小说何以具有那么震撼人心的悲怆情感?这是怎样的一个文学化过程?下面仅从《沉沦》一文来探究分析。
  一、人物的悲剧性格构成了小说的悲怆感
  “茫茫的长夜,耿耿的秋星,都是伤心的种子”,郁达夫的前期小说几乎都是这样带着浓郁的悲剧气氛。探究郁达夫的文化心态,是他幼小的心灵过早蒙受了创伤,感情脆弱、性格抑郁和多愁善感构成了他童年情结的心理内核。而童年情结作为一种心理积淀潜伏在他文化心态结构的深层,贯穿他生命的全过程,并在文学创作中得以艺术再现。他的小说常常是尽情宣泄“忧郁”、“悲苦”、“色情”、“感伤”、“自杀”、“孤独”等情绪,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总是苦苦挣扎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这形成了他作品独具氛围的悲剧风格。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具有悲剧性格,这造成了小说的悲怆感。这崇高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黑暗的现实、孤傲内向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生命悲剧性。
  二、孤单、寂寞、悲愤和颓唐等情绪构建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情绪和情感在现代心理学中被认为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复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人的需要有密切关系,需要被满足,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如:热爱、满意、愉快、尊敬等,否则,就会产生憎恨、丧气、忧伤、恐惧等消极情绪和情感。郁达夫表现的恰恰是后者,是主人公的需要受到阻碍后在压抑、痛苦的心情下产生的那种烦躁、愤恨、悲哀的情感。他笔下的人物,离乡去国在异乡土地上饱受屈辱,渴望爱情、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但都因是“弱国子民”而得不到满足。所以他们忧郁、孤傲、愤激,泪水常常挂满绝望的脸。
  《沉沦》中,作者运用幻觉和联想,表现了“他”孤单、寂寞跳跃不定的情绪。“他一个人手捧着华尔华兹的诗集,在苍黄未熟的稻田之间,在弯曲同白线似的乡间官道上面,尽在那里缓缓独步。他忽而为大自然的平静坦阔而激动的落泪,忽而又感觉自己象婴孩在慈母的怀里,内心里充满着温柔与甜蜜;忽而幻想自己背上插上了翅膀,挂了弓箭,象个天使在跳舞,快乐至极,忽而又觉得自己不过是个可怜的孤独者,有万千哀怨横在胸中”这段文字,既表现了“他”的多愁善感又表现了“他”的孤苦伶仃,渴望温暖与关怀的不定情绪。
  “他”放学后与日本同学一道回住处,途中遇到了平时很少能够遇到的女生,这对于十分内向自卑的“他”来讲感到十分紧张,连呼吸也紧缩起来,日本同学兴高采烈的与她们打招呼,而“他’却羞得一句话也不敢说。回到旅馆后,他首先是悔恨,自嘲自骂地说:“你这懦夫,你太怯懦了! ”继而,想起女生活泼的眼神而感到惊喜,但转眼,他想到自己是“支那人”,不会被她们看得起,惊喜又变成了痛恨,“他”又感到了伤心,“火热的颊上忽然滚下几颗冰冷的眼泪下来”。这种自卑、自怜捉摸不定的情绪的变化过程被描写的多么细腻生动。
  在“他”精神崩溃时又有这样一段描写:他漫无目的、不知不觉地来到海边一家大庄子前,忽然发现这是妓院,不觉惊了一下,好像一桶冷水浇上身来的样子,进退两难,一会儿自尊和恐惧使他责备自己不该来这样的地方,一会儿那变态的复仇心,又使他咬紧了牙齿,捏了两个拳头向前进去,好像对那几个侍女宣战的样子。当那个侍女问他,“府上是什么地方”时,作者在这里把“他”心中郁积的情绪推向高潮:妓女本已处在社会最底层,是最让人鄙视的“俗物”,如今连妓女也鄙视、欺辱他,他怎能忍受,怎能不孤独、悲愤到极点?
  三、悲剧性的语言呈现出小说的悲剧氛围
  郁达夫善于运用言语的象表因素,产生一种动势、一种潜在的意蕴,扩展再生为其有无限时空的“象外之象”使他的小说达到水中月、镜中花的境界,深刻传达出主人公感伤悲苦的心理情绪,创造了包孕着主人公情感空间的悲剧氛围。“苍苍的天空,萧萧的落叶,远处的几声犬吠,”把读者带进那凄凉、孤寂的意境,传达给读者压抑低沉的情调,表达了作者的意念空间。极恰切地渲染了作家所着意创造的悲剧氛围。
  《沉沦》一文随处可见浓烈感伤的悲剧语言。如描写人物外貌:“清瘦”、“孤高傲世”,面部表情:“锁了愁眉”、“落眼泪”、“哀伤”、“忧郁”、“含了一双清泪”,心理状态:“孤寂”、“孤独”、“悲酸”、“悲苦”、“孤冷的可怜”、“可怜我”、“槁木的”、“死灰的”、“伤心失望”、“厌世忧郁”,行为动作:“踉踉跄跄”、“同落水的猫狗一样”、“火热的颊上忽然滚下几颗冰冷的眼泪下来”。
  这些语言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个形象,“一个文弱的青年,一幅清瘦倦怠的面庞,时常眼含两泓清泪,心中郁积着不平”。这样一个柔弱、敏感的青年生活在黑暗的社会中,怎么会没有悲剧呢?
  郁达夫通过自己独特的悲剧性语言,成功的抒写了人物性格的悲剧性,传达了人物情绪的悲剧性,通过言语表现为小说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沉沦》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叙传小说。郁达夫虔信法朗士关于“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断言,他的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在相当多的作品中甚至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个人出身、经历、个性、气质、个人修养乃至相貌的投影。郁达夫的经历是伴随着孤单、寂寞、颓唐情绪的一种艰苦挣扎,所以他创作时紧紧抓住的就是这些情绪,加上他有生以来固有的忧郁和悲观,在生活中因不满和困顿无限膨胀的忧郁和悲观,把它们尽情地发泄在小说中,他深信自己这种实实在在的苦处,代表着现代知识分子普遍的痛苦,是现代人类生活的悲剧中的一个完整的片断,作者这种忠于生活的创作精神,正是其个人经历文学化的全过程。使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平常的生活经历具有了不平常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小说也因浓郁的悲怆气氛强烈感染着读者,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具有丰富深广的艺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