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解方毅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仍然相对缓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考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发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道德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政府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领域,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仍然相对缓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考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发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道德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设施少品种单一,利用率低。
许多农村没有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但据村支书说有几千本图书,存放在村政府大院里,用当地农民的话说就是“年头锁到年尾,开门只为验收”,对外老百姓开放阅读查阅时间不自由。有一个老年活动室,调查发现这个活动室破旧不堪,老年人都不愿意去,害怕自己健康的身体遭到意外。至于娱乐性的文化设施像茶馆、桌球室、农家乐就更没有了。
(二)不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认为只要把经济发展了,让农民增收、群众生活富裕就行了,文化发展好坏与否关系不大,于是就出现了“经济建设要上,文化建设就要让”的错误观点。这种意识直接导致乡镇领导对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经济发展是硬指标、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指标、软任务,认为文化工作既不影响农民致富又不影响干部的政绩,所以对宣传、贯彻有关文化建设的政策很不重视,宣传力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吃饱穿暖的农村生活已经习以为常,没有太高的精神追求了。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依赖于社会教育,农村整体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育对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功能。
(三)文化活动内容传统,缺乏生命力亲和力。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成了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许多农村村民非常勤劳,基本属于早出晚归形式的。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农村文化经费投入,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有物质保障。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作为薄弱环节的农村文化建设更是如此,没有一定的物质保障为依托,文化建设只能是无米之炊。特别是文化的硬件建设,如图书馆、群众文化体育健身设施、文化站、农村影剧院等,这些文化设施是农村开展文化工作和文化活动的硬件,没有必需和必要的场地及设施,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着力推进文化工程建设,大力兴办文化教育事业
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难以加快农村文化的建设,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百年大计。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决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
(三)摈弃低俗陈旧文化思想,创造新文化理念
过去有一种说法,农民农村文化建设除了吃饱穿暖,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最多在看看电视,就不需要其他文化生活了,其实不然,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分析,文化消费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广大农民摆脱忙于生计的奔波,有时间和条件把积压在心中对艺术的需要渐渐释放出来,文化消费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四)丰富农村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树立品牌效应
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党的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拯救那些以吟咏、歌唱、舞蹈、装扮技艺等方式进行传播的活态文化,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
(五)扫除精神文化垃圾,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为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要想遏制农村文化市场上不良文化的泛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以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为重点,在制度和政策上支持农村文化市场建设,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培育健康的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以“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组、文明乡镇创建”及文化建设“四进”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倡导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坚决杜绝不良文化的侵蚀,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的“黄色”活动,为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积极探索,借鉴成功经验,与时俱进。从多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需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农村传统文化为载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支撑,农村先进文化意识为旗帜,着力强化农村文化建设,营造更加和谐的人文氛围,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受益,使农村文化更具有吸引力和时代亲和力。
参考文献:
1浅谈郊区文化市场[J];艺术百家;1995年01期
2武戈;对文化市场管理的思考[J];探索与求是;1994年05期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政府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领域,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仍然相对缓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考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发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道德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
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设施少品种单一,利用率低。
许多农村没有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但据村支书说有几千本图书,存放在村政府大院里,用当地农民的话说就是“年头锁到年尾,开门只为验收”,对外老百姓开放阅读查阅时间不自由。有一个老年活动室,调查发现这个活动室破旧不堪,老年人都不愿意去,害怕自己健康的身体遭到意外。至于娱乐性的文化设施像茶馆、桌球室、农家乐就更没有了。
(二)不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认为只要把经济发展了,让农民增收、群众生活富裕就行了,文化发展好坏与否关系不大,于是就出现了“经济建设要上,文化建设就要让”的错误观点。这种意识直接导致乡镇领导对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经济发展是硬指标、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指标、软任务,认为文化工作既不影响农民致富又不影响干部的政绩,所以对宣传、贯彻有关文化建设的政策很不重视,宣传力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吃饱穿暖的农村生活已经习以为常,没有太高的精神追求了。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依赖于社会教育,农村整体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育对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功能。
(三)文化活动内容传统,缺乏生命力亲和力。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成了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许多农村村民非常勤劳,基本属于早出晚归形式的。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农村文化经费投入,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有物质保障。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作为薄弱环节的农村文化建设更是如此,没有一定的物质保障为依托,文化建设只能是无米之炊。特别是文化的硬件建设,如图书馆、群众文化体育健身设施、文化站、农村影剧院等,这些文化设施是农村开展文化工作和文化活动的硬件,没有必需和必要的场地及设施,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着力推进文化工程建设,大力兴办文化教育事业
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难以加快农村文化的建设,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百年大计。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决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
(三)摈弃低俗陈旧文化思想,创造新文化理念
过去有一种说法,农民农村文化建设除了吃饱穿暖,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最多在看看电视,就不需要其他文化生活了,其实不然,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分析,文化消费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广大农民摆脱忙于生计的奔波,有时间和条件把积压在心中对艺术的需要渐渐释放出来,文化消费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四)丰富农村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树立品牌效应
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党的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拯救那些以吟咏、歌唱、舞蹈、装扮技艺等方式进行传播的活态文化,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
(五)扫除精神文化垃圾,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为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要想遏制农村文化市场上不良文化的泛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以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为重点,在制度和政策上支持农村文化市场建设,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培育健康的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以“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组、文明乡镇创建”及文化建设“四进”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倡导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坚决杜绝不良文化的侵蚀,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的“黄色”活动,为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积极探索,借鉴成功经验,与时俱进。从多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需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农村传统文化为载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支撑,农村先进文化意识为旗帜,着力强化农村文化建设,营造更加和谐的人文氛围,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受益,使农村文化更具有吸引力和时代亲和力。
参考文献:
1浅谈郊区文化市场[J];艺术百家;1995年01期
2武戈;对文化市场管理的思考[J];探索与求是;199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