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有效的史料教学途径

【作者】 李春梅

【机构】 广西百色市百色学院附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众所周知,新一轮课改之后,历年的高考试题史料呈现的题型逐年增多,部分省份试题史料竟占全卷的80%。而新考纲更明确“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可见,重视史料教学是潮流所向。而在平时的考试或练习中,学生却只喜欢做选择题,对非选择的材料题畏惧而不愿做或留空。教与学出现矛盾碰撞,如何处理史料的“学”与“教”便成为课改的难题。那么,史料究竟是什么?有没有规律可循?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该如何组织学生学习?这就成为本人努力追寻的课题。
  其实,所谓的史料就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痕迹。史料大致可心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包括原始史料(如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体裁中反映历史的史料)。图片史料即以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包括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想象图、数据图表等。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这些史料中获得的。事实上,丰富的史料能把历史感渲染得活灵活现,是一种再现历史的方式,仿佛又像小说,使人回味无穷。同时,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领悟历史,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也是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中强调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史料能力培养的既定方向。
  那么,我们在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史料教学呢?经过近年的摸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史料选择要浅显丰富,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克服畏难心理。
  高一新生,刚从初中过渡到高中,先学习的内容又是比较理论化、抽象化的政治文明史。这时,应该选择相对简单易懂又有趣的史料,不宜用长篇幅或者深奥的史料。例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有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此联为当时一位爱国人士所撰,题于京师城门,讽刺慈禧不顾民族利益大搞庆典的丑恶行径。这幅对联对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结果、影响非常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在教学中利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拓展学生把握历史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学生觉得容易理解,所以教学效果好。可见,浅显丰富的史料运用能促进教学顺利有效展开。
  二、耐心传授读史料的方法:逐字逐句过关,学会“细嚼慢咽”。
  随着高中历史学习的不断深入,就要耐心传授正确的阅读史料方法给学生,史料的选择难度也要由简单到稍微复杂。首先可以选择现成的教材中的重要文字史料,耐心指导学生“细嚼慢咽”,根据标点符号,逐字逐句分析,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难懂的字词都需要要仔细讲解,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提炼,如何把握每一个句号、分号、省略号之间的句子意思是否同一个主题,再指导学生分类列序号归纳。例如,教材资料《论语.八佾》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里的“监”是什么意思?不是“监督”,而是通“鉴”,即“借鉴”的意思。像这样的问题,教学中不宜一带而过,而要细细讲清楚。对于图片史料,要引导学生识图,帮助学生分析,讲清读图重点观察哪些要素等等。当注重细节的读史方法得到长期训练,则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就会不断增强,感觉做题也就不那么吃力了。
  三、深化读史方法的培养,精心设问,培养更高能力。
  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材中的史料,少部分配有思考题,大部分则没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设计一些高质量的新题,不断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也可以对同一史料,换角度考新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讲罗马《十二铜表法》有如下规定:“如果夜间行窃,(就地)被杀,则杀死(他)应认为是合法的”。对此,教师可设计一组问题:“这规定的处罚程度你认为合适吗?从这类规定法律条文中你认为罗马法存在什么弊端?”当学生得出一定合理认识后,再展示第二篇材料:“……九、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由此再提出一组问题:这条文规定表达了哪两种处理意见?从中反应出罗马法的哪些优点和缺陷? 在教师步步引导下,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分析讨论问题,从而在思维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很重要,不重视则很难适应高考。史料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注意史料运用的“度”,所谓“过犹不及”,太多的补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和学生的反感及麻木。所以,浅显史料、读史方法、读史思维、史料“有度”是进行史料教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