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现状分析
【作者】 王晓君
【机构】 岚皋县城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基于不同视角下的评价分类是多样的,这里仅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语言评价。
通过这几年的学习与实践,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深刻地领会新课标中的评价理念,但是由于评价语言匮乏或千篇一律,缺乏情感,使得课堂沉闷,缺乏生命的活力,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造成了低年级时课堂上小手如林,高年级时课堂上鸦雀无声的尴尬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有一定的评价观念,但对课堂语言评价的作用与效果还缺乏清醒的认识。不能较好的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唤醒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一次听公开课,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小,于是老师说“同学,你没吃早饭吗?”听到这句话我课都快听不下去了,这还是一位年轻的经验型教师。试想这样的评价会对那个儿童幼小的心灵造成怎样的伤害呢?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对课堂教学语言评价的作用与效果应该有更为清醒的认识,才可能不误人子弟,毁人终生呀。
评价语言老化呆板老化,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真正将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向深处,有时甚至是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数学教师语言相对来说要贫乏一些,于是就有了满节课的“你真棒!”这种假大空的评价使学生听来枯燥乏味。
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缺乏方法上的引导。教师的评价没能点燃学生思维生成的火种,使得数学课堂有价值的生成越来越少。没能抓住学生原始性问题,激发学生原发性需求,引发学生原创性思维生成。各种数学活动都要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面对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我们不仅要关注探究的最终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努力获取这个结果的同时所经历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方面的努力。实施评价时既要对学生在探究中所得的结论进行评价也要对探究过程中所做的行为努力进行肯定,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使学生重视思维过程。
在教育系统中,“评价”始终是个热点话题,而且众说纷纭。理论界认为,评价原本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增值”;然而在现实中,评价的“高利害”造成了几家欢喜、几家愁。从行政的角度来看,它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瓶颈;对于学校来说,真的“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广大教师的心目中,热切期盼“让评价成为减负增效的杠杆”。正是基于这一期望,笔者希望老师们能从细微处入手,把课堂上对学生的点滴评价语言都经过深思熟虑,使之能时时传播正能量,为教学增效,为学生终身发展助力。
通过这几年的学习与实践,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深刻地领会新课标中的评价理念,但是由于评价语言匮乏或千篇一律,缺乏情感,使得课堂沉闷,缺乏生命的活力,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造成了低年级时课堂上小手如林,高年级时课堂上鸦雀无声的尴尬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有一定的评价观念,但对课堂语言评价的作用与效果还缺乏清醒的认识。不能较好的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唤醒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一次听公开课,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小,于是老师说“同学,你没吃早饭吗?”听到这句话我课都快听不下去了,这还是一位年轻的经验型教师。试想这样的评价会对那个儿童幼小的心灵造成怎样的伤害呢?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对课堂教学语言评价的作用与效果应该有更为清醒的认识,才可能不误人子弟,毁人终生呀。
评价语言老化呆板老化,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真正将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向深处,有时甚至是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数学教师语言相对来说要贫乏一些,于是就有了满节课的“你真棒!”这种假大空的评价使学生听来枯燥乏味。
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缺乏方法上的引导。教师的评价没能点燃学生思维生成的火种,使得数学课堂有价值的生成越来越少。没能抓住学生原始性问题,激发学生原发性需求,引发学生原创性思维生成。各种数学活动都要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面对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我们不仅要关注探究的最终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努力获取这个结果的同时所经历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方面的努力。实施评价时既要对学生在探究中所得的结论进行评价也要对探究过程中所做的行为努力进行肯定,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使学生重视思维过程。
在教育系统中,“评价”始终是个热点话题,而且众说纷纭。理论界认为,评价原本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增值”;然而在现实中,评价的“高利害”造成了几家欢喜、几家愁。从行政的角度来看,它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瓶颈;对于学校来说,真的“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广大教师的心目中,热切期盼“让评价成为减负增效的杠杆”。正是基于这一期望,笔者希望老师们能从细微处入手,把课堂上对学生的点滴评价语言都经过深思熟虑,使之能时时传播正能量,为教学增效,为学生终身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