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作者】 冯龙凤
【机构】 甘肃舟曲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品格,把他们造就成创造型人才,是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心理学家奥托普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的语文课堂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特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摇篮,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营造氛围,追求创新。
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为此,教师教学时必须转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刻板做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信任,把学生当作交流、合作的伙伴对待,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保护学生好奇心,支持他们发表不同意见,鼓励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展开活动,时时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敢问、敢说、敢想。同时因自己的创造性行为或见解得到积极的评价和帮助而乐于创造。为此,我在教学中提倡五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有分歧允许争论;老师有错误允许提意见,允许“打破沙锅问到底”。相反,学生如果总是怕出错,怕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怕老师批评,怕同学笑话,缺乏宽松、自由的心境,就没有了学习的激情、愿望,怎能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了。
二、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语文课堂便成了“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充分“咀嚼”的“馒头”,到了学生“口中”自然也就无味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的接受,牢记老师的答案。渐渐对变化和发展产生抵制,不愿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自己也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 这样的好处是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但却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停留在前人基础上而原地踏步。
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只能发挥主导作用,而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真正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质疑。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可见,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发现问题,能够思考才会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会更积极主动的去解决。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很重要。
“应试教育”中“满堂灌”、“注入式”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思考、想象、创新,也不需要学生质疑,不允许提出不同见解,只要掌握所谓的标准答案就可以了,这种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疑难问题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机会。有时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可笑的,但教师也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四、科学地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刺激的内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进行大胆的质疑,探索求异,这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任何科学理论的创新,首先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上的,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以无问题为终极目的的。但谁都知道,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把教参的理解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在考试中,用既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回答,这些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就可能枯竭。
五、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人们想象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想象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能激发我们做出新的探索,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六、鼓励引导学生适度的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自觉自主探究的基础是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权威是发现真理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前提,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表现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然后从多个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就能总之,培养出一大批敢想、敢说、敢做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新世纪的接班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心理学家奥托普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的语文课堂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特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摇篮,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营造氛围,追求创新。
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为此,教师教学时必须转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刻板做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信任,把学生当作交流、合作的伙伴对待,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保护学生好奇心,支持他们发表不同意见,鼓励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展开活动,时时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敢问、敢说、敢想。同时因自己的创造性行为或见解得到积极的评价和帮助而乐于创造。为此,我在教学中提倡五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有分歧允许争论;老师有错误允许提意见,允许“打破沙锅问到底”。相反,学生如果总是怕出错,怕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怕老师批评,怕同学笑话,缺乏宽松、自由的心境,就没有了学习的激情、愿望,怎能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了。
二、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语文课堂便成了“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充分“咀嚼”的“馒头”,到了学生“口中”自然也就无味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的接受,牢记老师的答案。渐渐对变化和发展产生抵制,不愿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自己也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 这样的好处是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但却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停留在前人基础上而原地踏步。
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只能发挥主导作用,而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真正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质疑。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可见,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发现问题,能够思考才会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会更积极主动的去解决。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很重要。
“应试教育”中“满堂灌”、“注入式”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思考、想象、创新,也不需要学生质疑,不允许提出不同见解,只要掌握所谓的标准答案就可以了,这种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疑难问题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机会。有时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可笑的,但教师也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四、科学地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刺激的内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进行大胆的质疑,探索求异,这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任何科学理论的创新,首先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上的,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以无问题为终极目的的。但谁都知道,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把教参的理解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在考试中,用既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回答,这些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就可能枯竭。
五、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人们想象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想象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能激发我们做出新的探索,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六、鼓励引导学生适度的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自觉自主探究的基础是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权威是发现真理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前提,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表现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然后从多个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就能总之,培养出一大批敢想、敢说、敢做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新世纪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