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李军林
【机构】 甘肃省华亭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虽然涌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仍是不争的事实,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高中生,受到了像网络语言、快餐文化等新潮语言文化的吸引,他们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的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从而对文言文产生了抵触情绪。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文言文,课堂沉默,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提出了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提高教学效率的几点见解。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言文 现状 换位思考 学生经验 文本内涵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毫无兴趣,认为知识点多而杂,不易记忆,而教师讲解也往往“字斟句酌”,侧重字词句的翻译,很是枯燥无味,所以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文言文学习毫无兴趣可言。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文言文课堂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下面谈谈普通高中文言文学习的现状及其对策。
一、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1、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语文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而且语文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充分说明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作为语文学科知识之一,文言文又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的学习与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文言文知识及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与有效途径。
2、学习文言文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光辉文明的古老民族,它的很多优秀文化传统都是靠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作为今天的人们,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2)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的需要。文言文中蕴含着我们祖先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精神,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今天也仍还是很有意义,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对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是很有帮助与有益的。
二、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高中生,受到了像网络语言、快餐文化等新潮语言文化的吸引,他们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的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从而对文言文产生了抵触情绪。文言文本身又因其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高中的文言文比初中的文言文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了,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花了一定的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了弃学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再加上青春期学生在快餐文化、时尚文化的影响下容易出现浮躁、张狂、功利的心态,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整个高中文言文教学。
三、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的对策研究
1、首先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位置拉到对方的位置,或把对方的位置换到自己的位置来思考。教学双方,由于生活阅历,思考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度,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较大悬殊,这经常成为教学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障碍。语文教学互动,必须消解交流障碍,而要消解交流障碍,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有利于对学生心理的准确理解,对学习内容准确把握。我认为换位思考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老师把自己当学生,让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上,备课时,会想象学生学习情绪,揣摩学生学习心理,估测学生学习能力。第二层面,让学生当老师,有些课文,我们是让学生去教学。事先告之他们,假如你是老师,针对某篇课文你打算“教”些什么?你会提什么问题?设计几项作业?板书怎样才有概括性和艺术性?第三层面,让学生与课文的作者换位思考。这样容易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在课堂上就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和老师之间就有了有效的对话,这样才能产生有益的互动。
2、要换汤先要换药。
由以往的“字斟句酌”变为文本内涵挖掘。高中文言文课本上选择的文言文篇目,大都是经典文章,富含文化内涵。教学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如《秋水》等时,我在课前让学生充分查阅诸子的相关信息,课堂上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课后补充思想和写作特色评价的内容,让他们从中吸取更多有效的文化营养。百家争鸣的时代所绽放出的多文化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丰富而灿烂的文化基础,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就让学生学习孔孟儒家思想;想放飞自己的思想,自由而快乐的享受生活,就让学生去钻研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作为炎黄子孙的学生们,都应该去了解和学习我们祖先留下来地灿烂文化,并去发扬光大。对这一类文章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其中文化内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将有限的课堂延伸至无限的课外,达到“结束而又没有结束”的效果。这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文言文的精华——古人高尚的品质精神,学会如何做人做事。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4、要重视“学生经验”
就文言文学习而言,老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便于在教学的各环节多方面让学生产生新的经验或学习兴趣。
文言文篇目中,涉及学生熟悉的成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劝学》等教学新课时,可以用学生熟悉或了解的相互知识或最能触动他们感情的知识引入,这样便于很快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学高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时,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初中篇目的词句,这些词句意思学生已经掌握,把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新的课文中,能解决新的问题。高二时,多以高一的例子为主,高三时,以高一、高二为主,这样一来,起到了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能消除陌生感找到熟悉感,用旧知识,导新学问,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
5、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来激活课堂教学,这是由语文教材的内容所决定。语文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要深刻领会这些教材内容,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叶圣陶先生曾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来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展开想象的必要性。他说:“要领会《海燕》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要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精心设计导入语,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思维,和他们一起在海浪间穿行,让孩子们感受海燕在闪电中飞行无所畏惧,也可以采用舞台剧的形式,使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小海燕,体会那飞行的畅快与意气风发。通过这些,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使其真正融入语文教学的目的。
6、呈现教师的人文素养
要使文言文教学具有长效性,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让他们真正迷恋古典文学的魅力,需要老师具有人文素养。我认为教师人文素养包括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两方面。大多学生在文言文面前是缺乏自信的,老师必须要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不能心生急躁抱怨,打击,多了解学生心理需要,才能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仅此还远远不够,让学生真正信服,还是教师的学识,老师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好火种。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汉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精神的体现。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走出僵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消解抵触情绪,消除恐惧心理,乐于学文言文,学好文言文,并且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期刊文章:《上海市中小学新课程标准》(J)
2、图书: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N)河南教育出版社第6页
3、中学教学参考[J]2011年25期
4、沈阳师范大学[D]2013年
关键词:文言文 现状 换位思考 学生经验 文本内涵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毫无兴趣,认为知识点多而杂,不易记忆,而教师讲解也往往“字斟句酌”,侧重字词句的翻译,很是枯燥无味,所以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文言文学习毫无兴趣可言。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文言文课堂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下面谈谈普通高中文言文学习的现状及其对策。
一、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1、教学大纲的要求及语文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而且语文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充分说明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作为语文学科知识之一,文言文又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的学习与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文言文知识及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与有效途径。
2、学习文言文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光辉文明的古老民族,它的很多优秀文化传统都是靠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作为今天的人们,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2)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的需要。文言文中蕴含着我们祖先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精神,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今天也仍还是很有意义,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对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是很有帮助与有益的。
二、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高中生,受到了像网络语言、快餐文化等新潮语言文化的吸引,他们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的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从而对文言文产生了抵触情绪。文言文本身又因其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高中的文言文比初中的文言文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了,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花了一定的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了弃学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再加上青春期学生在快餐文化、时尚文化的影响下容易出现浮躁、张狂、功利的心态,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整个高中文言文教学。
三、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的对策研究
1、首先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位置拉到对方的位置,或把对方的位置换到自己的位置来思考。教学双方,由于生活阅历,思考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度,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较大悬殊,这经常成为教学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障碍。语文教学互动,必须消解交流障碍,而要消解交流障碍,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有利于对学生心理的准确理解,对学习内容准确把握。我认为换位思考分三个层面:第一层面,老师把自己当学生,让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上,备课时,会想象学生学习情绪,揣摩学生学习心理,估测学生学习能力。第二层面,让学生当老师,有些课文,我们是让学生去教学。事先告之他们,假如你是老师,针对某篇课文你打算“教”些什么?你会提什么问题?设计几项作业?板书怎样才有概括性和艺术性?第三层面,让学生与课文的作者换位思考。这样容易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在课堂上就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和老师之间就有了有效的对话,这样才能产生有益的互动。
2、要换汤先要换药。
由以往的“字斟句酌”变为文本内涵挖掘。高中文言文课本上选择的文言文篇目,大都是经典文章,富含文化内涵。教学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如《秋水》等时,我在课前让学生充分查阅诸子的相关信息,课堂上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课后补充思想和写作特色评价的内容,让他们从中吸取更多有效的文化营养。百家争鸣的时代所绽放出的多文化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丰富而灿烂的文化基础,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就让学生学习孔孟儒家思想;想放飞自己的思想,自由而快乐的享受生活,就让学生去钻研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作为炎黄子孙的学生们,都应该去了解和学习我们祖先留下来地灿烂文化,并去发扬光大。对这一类文章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其中文化内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将有限的课堂延伸至无限的课外,达到“结束而又没有结束”的效果。这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文言文的精华——古人高尚的品质精神,学会如何做人做事。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4、要重视“学生经验”
就文言文学习而言,老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便于在教学的各环节多方面让学生产生新的经验或学习兴趣。
文言文篇目中,涉及学生熟悉的成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劝学》等教学新课时,可以用学生熟悉或了解的相互知识或最能触动他们感情的知识引入,这样便于很快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学高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时,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初中篇目的词句,这些词句意思学生已经掌握,把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新的课文中,能解决新的问题。高二时,多以高一的例子为主,高三时,以高一、高二为主,这样一来,起到了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能消除陌生感找到熟悉感,用旧知识,导新学问,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
5、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想象力的发挥来激活课堂教学,这是由语文教材的内容所决定。语文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要深刻领会这些教材内容,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叶圣陶先生曾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来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展开想象的必要性。他说:“要领会《海燕》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要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精心设计导入语,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思维,和他们一起在海浪间穿行,让孩子们感受海燕在闪电中飞行无所畏惧,也可以采用舞台剧的形式,使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小海燕,体会那飞行的畅快与意气风发。通过这些,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使其真正融入语文教学的目的。
6、呈现教师的人文素养
要使文言文教学具有长效性,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让他们真正迷恋古典文学的魅力,需要老师具有人文素养。我认为教师人文素养包括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两方面。大多学生在文言文面前是缺乏自信的,老师必须要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不能心生急躁抱怨,打击,多了解学生心理需要,才能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仅此还远远不够,让学生真正信服,还是教师的学识,老师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好火种。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汉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精神的体现。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走出僵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消解抵触情绪,消除恐惧心理,乐于学文言文,学好文言文,并且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期刊文章:《上海市中小学新课程标准》(J)
2、图书: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N)河南教育出版社第6页
3、中学教学参考[J]2011年25期
4、沈阳师范大学[D]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