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究
【作者】 唐兴国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真静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积极创新教学策略,多措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为其以后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奠基。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竞争立身的核心因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也是新课标“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的强烈要求。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是奠基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担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是不可推脱的教学任务。我们教师不仅要有这个意识,还要想方设法去培养落实,使学生不仅有丰富的数学知识,还应有数学思维,去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促使主动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其地位我们不可动摇的掠夺。而传统教学,教师独揽三尺讲台,成为课堂上主宰者,学生地位被弱化,被包办代替,这样就占用了本该属于学生自主实践机会的宝贵时间,就在教师“设计”的“圈”中钻来转去,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倡导学为主体的今天,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使学生能探索得到的,决不代替;凡是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教学加、减、乘、除等计算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认识自我,转换角色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并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诱发参与动机,引导创新学习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驱力,人的创造力都是在一定的动机下引起的。实践证明,动机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而引导学生猜想、巧设激趣情境,强化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能有效增强创新意识。
(一)引导学生猜想,培养创新思维。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猜想,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还可导出新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成果。新课标明确指出:“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引导学生计算8+98+998+9998+99998=?时,若采用逐项累加法,结果非常繁琐。若引导学生猜想将8分解成2+2+2+2,然后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即原式=2+2+2+2+98+998+9998+99998=(2+98)+(2+998)+(2+9998)+(2+99998)=100+1000+10000+100000=111100,很快就得出了式题的计算结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通过充分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二)巧设开课导语,激发创新兴趣。常言道:“良好开端就成功了一半。”精彩的开课导语时间虽短,但能很快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今年12岁,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呢?”学生一下子争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的情况下,我出示了课题:“年、月、日”,并告诉学生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为什么了。通过创设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索历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我们现行学生不善主动质疑,需要我们“教有疑”来触发,来诱思。而要达到“教有疑”的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无疑是最好不过的方法了。新课标告诉我们:“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而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搭建平台,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思考的良好方法。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必须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这种潜在的“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的需求激发出来,使之产生创新欲望。
三、加强生活应用,培养创新能力
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就有利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而发展创新意识自然就侍引导学生实践应用。而以往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造成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从而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数学即生活”,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常用的方法就是思维训练生活化。所谓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教学内容要面向生活实践,使学生在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能力创新。如在教学“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52—98=165—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2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妈妈买了一盒式98元的衣服,她付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所以,多减的2要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支撑,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巧设情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创新主人,为将来有良好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秀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4年。
[2]王金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
[3]杨秀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竞争立身的核心因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也是新课标“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的强烈要求。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是奠基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担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是不可推脱的教学任务。我们教师不仅要有这个意识,还要想方设法去培养落实,使学生不仅有丰富的数学知识,还应有数学思维,去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促使主动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其地位我们不可动摇的掠夺。而传统教学,教师独揽三尺讲台,成为课堂上主宰者,学生地位被弱化,被包办代替,这样就占用了本该属于学生自主实践机会的宝贵时间,就在教师“设计”的“圈”中钻来转去,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倡导学为主体的今天,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使学生能探索得到的,决不代替;凡是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教学加、减、乘、除等计算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教师要更新观念,重新认识自我,转换角色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并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诱发参与动机,引导创新学习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驱力,人的创造力都是在一定的动机下引起的。实践证明,动机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而引导学生猜想、巧设激趣情境,强化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能有效增强创新意识。
(一)引导学生猜想,培养创新思维。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猜想,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还可导出新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成果。新课标明确指出:“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引导学生计算8+98+998+9998+99998=?时,若采用逐项累加法,结果非常繁琐。若引导学生猜想将8分解成2+2+2+2,然后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即原式=2+2+2+2+98+998+9998+99998=(2+98)+(2+998)+(2+9998)+(2+99998)=100+1000+10000+100000=111100,很快就得出了式题的计算结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通过充分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二)巧设开课导语,激发创新兴趣。常言道:“良好开端就成功了一半。”精彩的开课导语时间虽短,但能很快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今年12岁,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呢?”学生一下子争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的情况下,我出示了课题:“年、月、日”,并告诉学生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为什么了。通过创设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索历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我们现行学生不善主动质疑,需要我们“教有疑”来触发,来诱思。而要达到“教有疑”的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无疑是最好不过的方法了。新课标告诉我们:“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而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搭建平台,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思考的良好方法。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必须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这种潜在的“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的需求激发出来,使之产生创新欲望。
三、加强生活应用,培养创新能力
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就有利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而发展创新意识自然就侍引导学生实践应用。而以往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造成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从而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数学即生活”,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常用的方法就是思维训练生活化。所谓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教学内容要面向生活实践,使学生在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能力创新。如在教学“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52—98=165—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2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妈妈买了一盒式98元的衣服,她付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所以,多减的2要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支撑,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巧设情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创新主人,为将来有良好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秀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4年。
[2]王金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
[3]杨秀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