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历史教学的创新艺术

【作者】 张天虹

【机构】 福建省宁化城东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历史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主要得益于媒体对历史不同角度的解读。适应当今时代多元化的要求,我们历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对历史事件进行多元化的再创新。这不仅是教学艺术的创新,也包括对历史事件本身的创新性解读。本文结合自己的历史课堂,介绍了导入程序法、多象趣味法、启发讲授法、事件比较法、哲理小结法等历史创新教学艺术,希望能够对历史教学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导入程序法、多象趣味法、启发讲授法、事件比较法、哲理小结法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面对新课程改革,历史教育课堂的创新迫在眉睫。然而,回顾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只是单纯地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关联其它学科知识,对历史事实进行创新性解读。这就导致学生自学能力素质低下,难以寻找到学习本身的趣味。 
  教学是一种用教师的储藏知识,利用语言的媒介以多种变换的形式切换着种种知识符号,从容地给学生灌输思想信息的过程。所谓的三尺讲台的风情,实际上就是“借我的嘴用你的心”的一种知识的信号发射,不仅蕴涵着传授、接纳与吸收的心理三部曲,而且像厨师做菜一样,口味佳趣津润,颜色搭配有序,在各自的欲望之中得到共享精神的快乐,而具体的办法则成了一种创新艺术。历史教学亦如此。
  一、导入程序法
  有人说导向的切入就是成功的一半,不仅因为一堂课成功的导入让学生津津乐道,而且借助于语言风趣幽默的桥梁,使学生很快进入思考状态。而程序法就是根据时间或者事件的先后次序,进行分门别类,然后用最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处理,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很快进入思考状态。在历史教学中,简化原则上是把人类文明中最精华的部分留下来而轻装前进,是一种对铺天盖地的知识涌来的心理接受能力的阐述,或者说是一种寻找否定大脑抑制抵抗的理由,从而达到舍去、浓缩的艺术效果,因此,导入就显得极为重要。比如,在讲解《美国的诞生》一课时,先播放《大国崛起——新国新梦》的片段,采用创设情境和感知历史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美国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的原因,是源于美国的独立和1787年华盛顿开创的共和政体。当然,利用诗歌的导入也不乏其例,讲到《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时候,用于右任的《望大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导入等等,让学生的爱国热情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二、多象趣味法
  “多象”是指事物本身的多种形状和样子,具有本相原形的特点,而多象化是指把每一个历史的场景,在创造性的框架下,描绘的像某种特写镜头一样,其目的是贴近身边的人与事,借助于“趣味”的桥梁,再现这种来自生活方面的感觉,因为“趣味”实质上是一种受过训练和教养的知觉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向,捕捉学习中的各种微弱的征兆、最新鲜的苗头甚至追踪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后变化,是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时候,利用感官的经验和分辨力加以品味,转而由客体意识变为主体意识,喜怒哀乐汇集一点,成为每一个事件中的一员,从而达到自我主体的融合,让每一个学生也象当时的人物那样,为其呐喊与掉泪。例如,讲到日军的滔天罪行,分别以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和研究细菌的七三一部队,诉说着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面对活埋、刀刺、烧死、逼问和用活人作试验的残忍情景,把满腔愤怒的情绪提高到无法抵抗的状态下,追问人的道德底线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声有色地滴下痛哭的泪花。
  三、启发讲授法
  启发本是一种思想产生联想并有所领悟的开导指点,接近于悟性的范畴。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从宏观角度来说,启发讲授法是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法,相对于习惯的“注入法”的抽象灌送;微观而言,则是教师围绕某一历史知识概念事先设计好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边问一边讲,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核。历史教师对过去不可能重演的东西,而能有滋有味有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果借鉴于语言的描绘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教师讲得愈生动形象,学生感知历史表象就愈深,领悟历史本质形成历知识概念就愈容易。例如,如学习淝水之战时,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投鞭断流”一直讲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让学生初步形成淝水之战的历史表象,然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原因以及淝水之战的影响和特点,把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一个完整的淝水之战的历史知识概念就形成了。启示着我们的学生一切从心出发,只要是有心人就一定能把什么都做好。
  四、事件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和高下,找出历史事物本质特征的共同或不同的历史发展规律。因为历史是遵循各种重要历史现象、事件、人物、各种典章制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并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向前发展的事实,进行纵的或横的比较。用比较法可以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及发展规律各自的特殊性,从而达到在比较中形成的历史知识点。例如《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异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对比,运用比较法就可以顺着相互之间的本质特征,绕过简单类比的暗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把学生的思维从模糊的状态逐渐转变到清醒的高度。                (下转第85页)
(上接第38页)
  五、哲理小结法
  “不是我们在学习历史,而是历史的学习让我们自己更成熟。”顺着这句充满哲理的思想,品味“老师与学生无意识交流”的特点,渐渐地找到师生各自互相内心经验的阅历,是一种挖掘深层无意识心理能量的手段,也是一切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完成每一课时和章节的时候,当教师在黑板上写完板书之后,再让学生重读一遍课文而加深头脑的印象,有时直接告诉学生每一段、每一节的内容,就用一句话来表达,其目的是要用每一句或者两句话,把每一个课时进行最后的溶化,让每一个文字的记忆闪烁着思维的星光,犹如拔开乌云见太阳的心情,具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样,知识的整合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理解其中内在的规律,让学生在无法承担太多知识吞吐量的任务时候,更好地把握事物本体的方法,使不够成熟的感受力在瞬间直达历史教学目的的本质,犹之于具体接近的意识绵延,把作业布置与讲课结合起来,巩固学习的效果,延伸实际与理论的支撑,就好象是一种神秘的体验,契合着师生内心交流的知识对话。
  教学的方式千变万化和丰富多彩,时间、情绪与空间的变化可能造成临时的改变,所谓的因人而异而教无定法,课堂,不仅是着知识与知识的汇集,还有活生生的历史重现在我们眼前;课外,历史的影子召唤着心灵与心灵的互动,显示出史学魅力的作用和影响依然动人。教师教到最后,也许拼的不是思想与语言的疏导,而是让学生懂得思维潜能之外的文化脉络,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历史知识的本身,而且能通过历史思维的借鉴,将绵绵启动着其它学科的思维变换,唤起成为一个文化人的潜能。而这一切将归功于历史教学的创新艺术。
  参考文献:
  1. 樊兆瑾.谈谈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7(50):110;
  2. 李德藻.历史学科的特征与教学创新[J].历史教学.2002(07):27-32;
  3. 王帅.中学历史学科创新型教师的培养[D].渤海大学.2015、06、01;
  4. 刘红旗.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艺术[J].品牌(理论月刊).2011(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