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教师如何打造新课程下的课堂
【作者】 王晓雯
【机构】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 高中政治课堂 教师 教学理念 学生为本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 生活化 生命性 思维品质 教学方式 教学现状 重组 整合 对教材再创造 研究学生 驾驭课堂 学会学习 创设情境 学习方式 学习兴趣 最近发展区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面对新课改,就要不断的研究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生的基础。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外出学习的感悟及多年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以启迪。
一、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的教育行为完全是受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因此说实施新课程,转变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我们应具备怎样的教学理念呢?
总体来说,要坚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具体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理念
新课改的三大理论基石之一——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自身具有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如果学生具有菲尔普斯的游泳天赋,教师要做的是尽可能提供游泳池;如果学生具有高斯的数学天赋,就不要想把他培养成列夫托尔斯泰式的文豪。有的人有音乐,绘画天赋;有的人逻辑推理能力强;有的人人际交往沟通协调能力强;有的人四肢,躯干平衡能力好,对自然,社会,生物观察能力强等等。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欣赏每一个学生,多看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优秀学生。“拔尖的人才”是人才,普通劳动者也是人才。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内在的潜质,尊重个性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有了这种理念,我们就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有了这种理念,我们就能努力放大学生的优点,给他成长的空间,给他自信。你就抓住了学生的情商,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跟着你的课堂走。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就能做到永远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永远欣赏每一个学生。学生会永远的感激你。一盏灯,一辈子啊!
2、树立生活化,生命性的理念
(一)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从生活入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回归生活”。我们的教材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比,永远是滞后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我们不仅要关注包括“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要关注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把课堂教学置于无限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密切结合,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打造生活化的课堂。
(二)生命性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生命是由一分一秒一朝一夕组成。面对学生鲜活的生命,面对生命的流程,全凭我们教师的手来改变。那么,这个学生的生命是创造、是束缚、是压抑、是痛苦、是快乐、是幸福,全凭我们的手来翻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打造生命化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装机器的容器。尊重生命的个性差异,关爱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一个学生一个精神世界,就像两滴水不能折射同样的太阳光线一样。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为每个学生创造不同的展示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3、树立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改的目标,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采取各种办法来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思维。不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不要压抑限制学生思维。
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落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
二、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使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够持续发展,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不断提高能力水平,不断获得成功。
(一)教学方式 我们的教学现状,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张,教材已删除的内容不要深挖,反思我们的教法是否过于陈旧,我们的课堂是不是“高耗低效”。“学生学的苦,教师教的累”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为此,我想主要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上找出路。
1、重组、整合,对教材再创造。
既要“吃透”教材,又要“补充”“更新”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依据新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参照近三年新课改区的高考试题),确定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以大单元为单位,对新教材进行删减、补充、延伸、合理的重组,同时要把握好书与书之间、单元与单元、课与课、框与框之间的横、纵联系,给学生一个大视角。
2、研究学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处理教材,研究学生已有经验如何,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学生自己就能学懂学会的,哪些是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不能理解,难以驾驭的。所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哪个问题该由哪个层次学生来回答。教师心中有数。吃透了教材,了解了学生,就要调整教法。
我们的原则是:凡是学生能自己说出的,教师不引;凡是学生能自己做出的,教师不启;凡是学生能够自己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该放弃的就放弃,这样课堂时间节省下来,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我们就可以优化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合作、探究、操作、演示等等。
3、创设情境
从社会生活及学生周围实际出发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运用,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要以适应学生心理状态,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认知的火花,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和刨根问底儿的求知欲为准。让学生感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是累的,而是快乐的,这时的教与学效率才会高。
(二)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机会让给学生,自主创设学习的空间,倡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最近发展区”的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大胆质疑。
整体看,无论你采取什么教法、什么学法、什么模式,只要你的课堂有生活的味道、有理论的厚重、有思想的力量、有个人的魅力,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自然好起来。那我们就努力打造这样的课堂。我们的教育就有创造力,我们的课堂就有魅力,我们的学生就有生机、有活力、有生命力。
总之,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孩子们,我们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智慧,少些报怨,多些思考;少些牢骚,多些研究。更新理念、驾驭教材、阅读学生,研究教法,引导学法,创新课堂,使我们的劳动更有效,更高效,更优质。用我们的智慧擦亮学生们的眼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学生快乐的家园,心灵舒展的舞台,让我们伴着新课程与学生一同快乐的成长。
作者简介:王晓雯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 本科 中学高级 教师。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面对新课改,就要不断的研究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生的基础。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外出学习的感悟及多年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以启迪。
一、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的教育行为完全是受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因此说实施新课程,转变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我们应具备怎样的教学理念呢?
总体来说,要坚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具体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理念
新课改的三大理论基石之一——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自身具有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如果学生具有菲尔普斯的游泳天赋,教师要做的是尽可能提供游泳池;如果学生具有高斯的数学天赋,就不要想把他培养成列夫托尔斯泰式的文豪。有的人有音乐,绘画天赋;有的人逻辑推理能力强;有的人人际交往沟通协调能力强;有的人四肢,躯干平衡能力好,对自然,社会,生物观察能力强等等。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欣赏每一个学生,多看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优秀学生。“拔尖的人才”是人才,普通劳动者也是人才。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内在的潜质,尊重个性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有了这种理念,我们就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有了这种理念,我们就能努力放大学生的优点,给他成长的空间,给他自信。你就抓住了学生的情商,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跟着你的课堂走。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就能做到永远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永远欣赏每一个学生。学生会永远的感激你。一盏灯,一辈子啊!
2、树立生活化,生命性的理念
(一)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从生活入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回归生活”。我们的教材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比,永远是滞后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我们不仅要关注包括“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要关注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把课堂教学置于无限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密切结合,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打造生活化的课堂。
(二)生命性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生命是由一分一秒一朝一夕组成。面对学生鲜活的生命,面对生命的流程,全凭我们教师的手来改变。那么,这个学生的生命是创造、是束缚、是压抑、是痛苦、是快乐、是幸福,全凭我们的手来翻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打造生命化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装机器的容器。尊重生命的个性差异,关爱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一个学生一个精神世界,就像两滴水不能折射同样的太阳光线一样。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为每个学生创造不同的展示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3、树立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改的目标,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采取各种办法来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思维。不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不要压抑限制学生思维。
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落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
二、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使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够持续发展,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不断提高能力水平,不断获得成功。
(一)教学方式 我们的教学现状,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张,教材已删除的内容不要深挖,反思我们的教法是否过于陈旧,我们的课堂是不是“高耗低效”。“学生学的苦,教师教的累”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为此,我想主要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上找出路。
1、重组、整合,对教材再创造。
既要“吃透”教材,又要“补充”“更新”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依据新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参照近三年新课改区的高考试题),确定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以大单元为单位,对新教材进行删减、补充、延伸、合理的重组,同时要把握好书与书之间、单元与单元、课与课、框与框之间的横、纵联系,给学生一个大视角。
2、研究学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处理教材,研究学生已有经验如何,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学生自己就能学懂学会的,哪些是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不能理解,难以驾驭的。所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哪个问题该由哪个层次学生来回答。教师心中有数。吃透了教材,了解了学生,就要调整教法。
我们的原则是:凡是学生能自己说出的,教师不引;凡是学生能自己做出的,教师不启;凡是学生能够自己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该放弃的就放弃,这样课堂时间节省下来,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我们就可以优化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合作、探究、操作、演示等等。
3、创设情境
从社会生活及学生周围实际出发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运用,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要以适应学生心理状态,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认知的火花,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和刨根问底儿的求知欲为准。让学生感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是累的,而是快乐的,这时的教与学效率才会高。
(二)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机会让给学生,自主创设学习的空间,倡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最近发展区”的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大胆质疑。
整体看,无论你采取什么教法、什么学法、什么模式,只要你的课堂有生活的味道、有理论的厚重、有思想的力量、有个人的魅力,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自然好起来。那我们就努力打造这样的课堂。我们的教育就有创造力,我们的课堂就有魅力,我们的学生就有生机、有活力、有生命力。
总之,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孩子们,我们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智慧,少些报怨,多些思考;少些牢骚,多些研究。更新理念、驾驭教材、阅读学生,研究教法,引导学法,创新课堂,使我们的劳动更有效,更高效,更优质。用我们的智慧擦亮学生们的眼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学生快乐的家园,心灵舒展的舞台,让我们伴着新课程与学生一同快乐的成长。
作者简介:王晓雯 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 本科 中学高级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