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诗歌模块化比较鉴赏在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尝试

【作者】 刘学文

【机构】 湖北鄂州职业大学副教授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关注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基础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思维接受习惯,遵循德育教育原则,从学生视角入手寻找诗歌题材,尝试将诗歌按一定类别归类组成单元模块开展诗歌模块化比较鉴赏,让高职学生在轻松学习中提升人文素养。并举例说明之。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养教育;诗歌题材;模块化;比较鉴赏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一直是高职教育研究的重点话题,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明确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是有决定作用。[1]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人文学科的教学。然而长时间以来,高职教育由于强调专业教育,使得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效果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高职院校的成立与发展与我国本世纪初经济快速发展同步,高职教育过分追求高技能的职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极其强调科技知识和实用知识教育。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2+1”的学制办学,在强调专业课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承担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 “大学语文”课时被删减,甚至部分高职院校砍掉了“大学语文”课,“大学语文”课在很多高职院校以选修课的方式存在。“大学语文”课地位的边缘化,要求我们另辟蹊径寻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阵地。
  二是近年来高职学生生源素质呈现多样化。受本科招生规模扩大和高考生源数持续下降的双重影响,高职学生高考录取文化成绩分数逐年下降,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短板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受上述两方面影响,传统按部就班班级授课方式显然不合时宜。笔者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基础,遵循高职学生思维接受习惯,按照先“小我”后“大我”的德育教育原则,从学生视角入手,寻找“最常见”的学生“身边事”诗歌题材,尝试将诗歌按一定类别归类组成单元模块开展诗歌模块化比较鉴赏,让高职学生在“听的明白”、“听的亲切”中不知不觉感受到“比较(创新)”的乐趣,以期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中提升人文素养。现举例说明:
  一、试从传统民俗节日诗歌题材中选材
  一个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是在历史长河中流传形成,其不仅具有计时功能,更赋予了文化内涵,承载民族历史文化血脉的节点。了解民俗节日及其深厚的文化意蕴,从其优秀的诗歌作品中领悟人生,从作家性灵中观照自我,让学生心灵得到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宿感。以八月十五中秋节为例,历代诗家词人写出了浩瀚颂月的佳语,很多作品学生耳闻目熟。
  (一)写个体实感
  白居易《中秋月》与李白《月下独酌》。
  白居易《八月十五月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诗人远放江州,于时空转换中,透出情感的转换,忆往昔之乐游,叹今日之愁苦,于鲜明对比中真实呈现谪居生涯中个人愁闷的生存状态。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顺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先真实呈现孤独、寂寞的生存状态,然后寻找心灵“独苦”的出路,将理想激情、向往追求碰撞后无可奈何的惋惜化作“独酌”,从而完成了诗人自我心灵满足“独酌”的释放。此时的李白不仅仅平铺直呈愁闷,而是完成一次自我心灵慰藉疗伤的旅程,让心灵的翅膀展翅星空。
  (二)写个体理想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天”起语,问天上事,由问天事及凡事。凡事无可奈何,天事又不可为,只有化作浪漫的假托,回归对现实的期待和对美好理想的祝愿。
  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一样“问天”,只是问非天上事而是直问人事“被白发、欺人奈何?”同样浪漫,此时的浪漫不仅仅是从琼宇到人间的清舞而是俯视祖国真实的土地;同样期待理想,此时的理想不再是遥不可及仰视的“禅娟”,而是真刀砍下去还人间太平的需求。
  (三)写英雄豪情
  瞿秋白1921年作于莫斯科中秋夜《东方白》:“万古奇游,饥寒之国。闻说道:胡天八月雪,可也只萧萧秋意,依依寒色;只有那赤都云影,淹没了我‘东方月’。月圆月缺人离别,人离别,长相忆。万古‘中秋’,未入欧人诗思词说。愿万族共‘婵娟’,但愿‘婵娟’年千忆”。
  由月及人,月色夜景浩荡起风波,诗人情怀情弥人间。诗人信仰坚韧与自足,展现出诗人在革命进程困难时期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坚定信念。
  陈毅元帅1943年9月,时意大利投降作《中秋》其二云:“光景长新随意赏,不因佳节强登楼。红云滚滚稻梁熟,白鸟翻翻荷柳愁。欢饮花前秋不老,高吟池畔意多遒。夜阑倍觉寒光满,欲向天河射斗牛。”
  胜利关乎人情,眼前一切都是“光景长新”的美好,丰收的秋也眷恋不会老去,繁星的天河也是触手可及,何等自信与豪迈,何等英雄豪情,兴致勃勃射天河的斗牛。此时不仅仅是探索、期盼,而是对夺取最后胜利充满必胜信心的英雄气慨。
  二、试从传统情感体验诗歌题材中选材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2]传统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深深烙上本民族的情感体验。如田园诗、爱情诗、风俗诗、讽喻诗、隐逸诗、乡愁诗等。以乡愁诗为例。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眼中,家即国、国即家。家乡观念已经内化为一种植根故土、情系亲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关注乡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国家情怀。
  (一)游子客乡愁
  游子客乡愁是天下游子、“客人”共有的感伤情怀。那种客居他乡漂泊、凄凉、孤寂的离家心境对人生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其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倒置的时空顺序极写诗人困顿遭遇,诗人想象的思绪也被淅淅沥沥的秋雨打湿,层层堆积,不得解脱。“诗人只能在自我一隅中孤独、怅触、自怨自艾、自省、自思。”[3]诗人对现实无可奈何、纠结其中、毫无出路。
  在余光中的《乡愁》中,乡愁是另一番模样,“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此时的乡愁不再儿女情长、纠结不清,诗人的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升华至对故土、对祖国的眷恋。
  (二)贬谪思乡愁
  古人仕宦常世事无常,但儒家“修身、齐国、治天下”的人生理想深浸士子的血脉,纵使仕途“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顿,他们内心深处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片曙光。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个在50岁左右愤然出走官场,对元代特殊官场政治生态“死”了心结的“断肠人”,留给我们忧郁、怨愤和看不见未来的苦闷灰色侧影。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年58岁的李白突然遇赦,风清云淡、顺水顺舟,“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独立舟头形象同“断肠人”形成鲜明对比。从中比较领悟作者所处时代对诗人诗风的影响、感知时代之风对个体生命的塑造。
  (三)戍边怀乡愁
  有国就有边,有边就有防。自国家始,“国家不过以为战年之一手段,无战争固无国家也。”[4]自古边境就是苦旅,何况战乱人祸、代代不乏。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从情景交融、风景如画的诗句中透出那股缠绵无奈,“哀”己伤悲的怀乡愁。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时的怀乡愁不仅仅“哀”己伤悲,而是那种不畏强敌、笑傲沙场、看破生死为国捐躯的英雄豪气,如此无畏无惧家国愁也正是希望建功立业的唐代文人风骨。
  三、试从高职院校校址所在地历史典故诗歌题材中选材
  一个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形成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区域内的历史典故,风景名胜,以及以此为背景的诗歌作品对高职学生有更直观的吸引力。笔者以武昌黄鹤楼为例(武昌有古武昌、今武昌之分,此处指今武昌)。
  被严羽《沧浪诗话》称为“唐人七律当以此首为第一”的崔颢《黄鹤楼》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全诗脱口而出,一气呵成不拗口,似信手而就的神来之笔。在无限时空中抒写一种人去楼空的苍凉、空灵之感,意境高华空阔、潇洒清丽。
  李白也作过几首有关黄鹤楼的诗,然后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李白与崔颢《黄鹤楼》的故事,以及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白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化拟崔诗,于空灵中多了一份深沉、豪放与飘逸;于苍凉中多了一份暖色的期待与解脱。不仅仅表达崔诗中为自我宿命归宿而“愁”,更多是为“家国事”的“愁”。李白诗如其人、人如其诗,正是李白独特的“精神气”使然。
  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1927年春毛泽东在“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作者自注)”情况写下此诗。“心情苍凉”即迷茫,作品却气势磅礴。“烟雨莽苍”挡不住革命者追求理想的步伐。“心潮逐浪”,头脑清醒,独立潮头。展现一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革命家雄才伟略。
  本文作者通过上述尝试感受到五大好处。一是授课时间、地点更加灵活。授课时间可以根据各专业课时设置情况见缝插针,授课地点可以是教室,也可以进企业车间、工地或者景区实景教学。二是授课内容更加灵活。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调整讲授内容,做到文科、理科和艺术类专业各有所不同。三是授课方式更加多变。可以班级授课,也可以人文讲座教学,还可以进学生社团活动。四是开拓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简单比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从中感受乐趣,启迪学生思维。五是充实了学生人文情感。诗歌题材来自学生“最常见”的“身边事”,学生不陌生,富有亲切感,不抵触,容易接受,于“润物细无声”中接受人文情感的熏陶。
  实践证明这种随时随地,学即可用,以小见大,从简入繁的诗歌模块化比较鉴赏教学让学生学习没压迫感,没有距离感,符合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具有可借鉴之处。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以希抛砖引玉,共同为创新发展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之路披荆斩棘。
  参考文献:
  [1] 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44
  [2]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25
[3]刘学文. “巴山夜雨”李义山——读李商隐《夜雨寄北》[J].名作欣赏,2005,(24):20
  [4]朱执信.朱执信集·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55]
  作者简介:刘学文(1973—),男,湖北天门人,湖北鄂州职业大学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基金项目:鄂州职业大学校级重点人文社科项目“传统试教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14ZD01),主持人:陈中林、刘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