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童谣对儿童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

【作者】 尹纳宇

【机构】 六盘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为了探究童谣对儿童的发展的影响,本文采用个案的方式深入到家庭生活场景中,以参与性观察者的角色选择了笔者所在家庭为样本进行质性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在学习童谣时,已经在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倾向性,如更乐意学习与其生活经验有所关联的童谣。通过追踪研究发现,童谣对儿童语言、逻辑思维、注意力方面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最后通过对研究的反思,提出研究的不足,为后续使用童谣促进儿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童谣; 儿童发展; 影响; 个案研究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act on the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Nursery Rhymes, the article design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us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the research, I choose my fam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eing an observer as participant which purpose is to study deeply into into family life in the scene. Through the study, I find that an obvious tendency in learning time, learning style, learning content has been appeared when the child learn the Nursery Rhymes, for example, the child is more willing to learn the Nursery Rhymes related to life experiences. At the same time, I find that Nursery Rhyme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children’s skills of language, logical thinking and attention by the tracing research. What is more, based on the reflect on the research, I point out the lack of the research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use of Nursery Rhym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eywords: Nursery Rhyme; the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fluence; case study method
  一、引言
  童谣的真实美、自然美、形神美、情趣美等美学特征,[1] 决定了其不再仅仅是儿童的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娱乐中发挥教育功效,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童谣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线幼儿教师正将童谣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如利用童谣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生活、利用童谣鼓励幼儿自己吃饭。[2] 
  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童谣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基本都集中在幼儿园教育阶段,且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如傅建明与汪波两人的《童谣:教育的重要场域》等。而童谣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影响的研究尚少,具体到个案上的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此外,对于童谣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影响程度等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及研究价值。因此,本研究聚焦于童谣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到家庭生活场景中,以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访谈等方式开展纵向调查,探究童谣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的个案选择
  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方案的制定是开展整个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评价研究是否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质性研究中,样本的选择至关重要,抽样的一个重要标准就在于“所选的样本本身是否具有完成研究任务的特性及功能”[3]P105。具体策略又可分为以下九种,分别是极端或偏差型个案抽样,强度抽样,最大差异抽样,同质型抽样,典型个案抽样,分层目的型抽样,关键个案抽样,效标抽样,证实和证伪抽样。[3]P105-109 但无论是何种抽样策略,其最终都要能指导实践抽样,以此才能凸显出其价值所在。总体而言,在上述九种策略指导下的实践抽样方法有五种,分别为滚雪球或链锁式抽样,机遇式抽样,目的性抽样,方便抽样,综合式抽样。[3]P109-111
  鉴于本研究采用个案的方式深入到家庭生活场景中探究童谣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成长所发挥的作用,同时根据质性研究中的抽样策略及抽样方法指导,为了研究的方便性及可实施性,在本研究中选择了方便抽样的方法,以笔者所在家庭为样本,进行研究。
  在所选的案例家庭中,目前包括笔者在内的常住人口为6人,分别是小朋友本人,其父母、其外公外婆及笔者。在研究中,承担童谣传授一责的主要是小朋友的外婆和笔者两人。为了表述上的简洁与方便,在下文中将研究案例中的小朋友称为小Q。
  三、研究发现
  经过六个月时间的深入、纵向研究,在观察过程中有以下发现。
  第一,小Q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学习的倾向性已经有所凸显,这可以从其在学习时间段上的学习效果上有所体现。为了培养小Q的学习习惯,在传授童谣时制定了固定的时间来专门进行这一学习任务。该方式也是主要的传授方式,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表所示。
  表1 固定传授/练习时间安排表





  说明:由于周六、周日是小Q与父母的亲子时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游玩,因此在时间安排上仅规定了两次固定的传授时间,但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会在早晨、下午相应地与小Q互动练习童谣。
  但经过观察发现,这一固定的学习时间并没有达到设定的目的,小Q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会因为到了固定时间,就能主动地与传授者一起学习、练习童谣,往往会根据他的情绪状态来确定是否参与到这一学习过程。在小Q心情愉悦时,他学习的主动性会较高;而且也不局限于10分钟的学习时间。对此,小Q的外婆表示:“小Q心情比较好的时候,才愿意跟着你念;而且有时候还会自己反复要练习。”因此,在其他游戏时间,比如在玩吊床的时候,将视频类的童谣以音频文件的形式传授,小Q的学习效果就比较好。比如应景地将一些主题为节日的童谣传授给小Q,“中秋节,月儿圆。大家一起来赏月。一家人,团团坐。吃起月饼香喷喷。”[4]P4 再比如洗澡的时候会教授如下内容,“清清水,哗啦啦。肥皂泡,白花花。小毛巾,擦呀擦。爱清洁,好娃娃。”[4]P8
  第二,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明确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在教育应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和性质。[5] 陶行知的这一理论在童谣内容的方面上有所体现:小Q更乐意学习与其生活经验有所关联的童谣。
  传授的童谣来源于两个部分。一类是经典的童谣,主要是从网络、童谣书上获取,这是主要来源途径。比如“下雨了,哗哗哗;打雷了,轰隆隆;刮风了,呼呼呼;小河流水哗啦啦;汽车响,嘀嘀嘀;飞机飞,嗡嗡嗡;宝宝笑,哈哈哈;拍拍手,叭叭叭。”[6]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经典童谣都适宜在现阶段教授给小Q,也并不是所有的童谣都适合一次性地完成学习一首童谣的学习,如上文中的童谣案例。因此在经典童谣方面,根据小Q的生理发展、学习能力等阶段性的特点,基本选择以3个字为一个意义节的童谣传授给小Q。当童谣过长时,则将其分解成2-3个完成的童谣小节,如上文中的童谣就从“小河流水哗啦啦”为分割点,将童谣分成了两段。这类童谣获取方便,历经时间的考验,是传授童谣的主体部分。
  此外,传授的童谣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笔者的即兴创作,比如有一天和小Q在散步时,一阵风吹来,路旁的小花迎风招展,,大树岿然不动,小Q跟笔者说:“小姨,你看花在跳舞嘞!”在与小Q交流为什么觉得“花在跳舞”后,编撰了一首即兴童谣教小Q朗诵到:“花儿红,花儿美,花儿迎风来跳舞;树儿高,树儿壮,树儿风里来站岗。”朗诵完成后,再和小Q一起认识花的颜色、花的种类等,强化小Q对这一即兴童谣的认识。
  通过对比发现,无论哪一类童谣,但凡与小Q的实际生活有所联系时,小Q不仅会更乐意学习,而且学习的效果也更好。如上文中在小Q洗澡时传授给他的童谣,经过数遍与他在洗澡时的练习,他就能完整地复述出整个童谣,并能够将其动作与童谣协调,说道“小毛巾,擦呀擦”时会自己主动拿着毛巾擦拭自己的身子。另外,临时编撰的童谣,是根据与小Q在生活中的对话进行创作的,如笔者利用小花狗在固定点大小便的生活案例编撰的童谣。当时小Q与笔者的对话如下。
  小Q:小姨,这个狗狗在撒尿。
  笔者(意识到这是教育小Q大小便生活习惯的一个机会):是霍,它是在哪点撒尿呢?
  小Q(手朝着小狗的方向):就是那点嘛。
  笔者:那点是不是墙下面?
  小Q:就是那个墙下面嘛。
  笔者(做“了然”状):今天是小狗第一天来这撒尿吗?
  小Q(做“思考”状):不是嘞,它来了好多天了。
  笔者:好多天啦,它经常固定来这点哦。
  小Q(点头):嗯。
  笔者:哦,那你觉得小狗狗可不可爱呢?
  小Q:可爱。
  笔者(做赞美小狗的状态):小花狗,真可爱;爱卫生,讲文明;要小便,早准备;固定点,找墙根。
  小Q(很奇怪的样子):小姨,你在讲什么?
  笔者重复一遍童谣后,引导小Q开始学习童谣。
  对于这类的童谣,小Q不仅学习速度很快,而且识记的程度比较牢固,间隔两周再次重复时,他都能在两次提醒内复述完整的童谣,并描述出当时的情境。由此可见,无论是经典童谣,还是临时编撰的童谣,都需要与生活相关联,才能激发起他的学习兴趣。
  第三,根据现阶段对教学效果的众多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发现:在互动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更好。[7] [8] [9] 在童谣的传授过程中,双向互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童谣的传授方式上。
  根据童谣的内容,在传授过程中采用了三种方式教授童谣。
  第一种是纯童谣的方式,即仅仅给以听觉方面的刺激。比如教小Q学习如下的童谣“大黄狗,汪汪汪,主人回来它不叫,小偷进门它就咬”[4]P37,除却语言发音外,基本没有附加其他方面刺激,而且与小Q的生活关联度不大。
  第二种是添加动作的童谣,增加动觉方面的刺激,比如手指歌,“大拇哥(摸着小Q的大手指),二姆哥(摸着小Q的食指),三中楼(摸着小Q的中指),四小弟(摸着小Q的无名指),小妞妞(摸着小Q的小指),爬呀爬呀爬上山(食指和中指做走路状,从小Q的手心爬到肩膀处),耳朵听听(点耳朵做听的动作),眼睛看看(点眼睛做看的动作),鼻子闻闻(点鼻子做闻的动作),嘴巴尝尝(点嘴巴做尝的动作),咯吱一下(做挠痒状伸到小Q的胳肢窝下)。”[10] 相对于采用第一种传授方式的童谣而言,小Q更乐意学习这种传授方式的童谣,其兴趣度、学习的持续度都较高。
  第三种是加以视觉的刺激,整个童谣是以视频的形式进行传授。比如“文明中国礼”这一皮影动画、巧虎益智动画中的童谣。这类的童谣生动有趣,形象简洁,对小Q的吸引力较强,但这类童谣同样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其弱化了传授者与小Q的互动;二是这类童谣资源较为紧缺,获取途径不多。
  通过对比发现,第二种传授方式,也就是与小Q有互动的情况下,他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持续性更佳。而且,通过这样的互动,也增进了小Q与传授者之间的情感联系,让小Q与笔者都从中受益。
  四、研究结果
  经过六个月的追踪研究,以隔壁一个除却童谣传授差异之外、其他家庭教育都和小Q相差无几的儿童做对比,发现童谣对小Q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一,小Q的语言有了明显、长足的进步。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小Q的生理发展更加有利于其语言的学习,但不能忽视在这一阶段内学习童谣对他语言发展的影响。童谣,尤其是经典的童谣,不仅节内字数少,而且内涵丰富,言简意赅地阐释了其主旨,因此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更高。通过学习童谣,小Q在吐字的清晰度、语言的连贯性上都要较隔壁同龄的幼儿好。比如,同样的下雨场景,小Q能说:“下雨了,好大的雨哦,哗~哗~哗~”,并伴随着手模拟雨水从上往下落的动作,但隔壁的同龄幼儿仅仅会说“雨、雨、雨”。
  第二,小Q的逻辑思维得到了锻炼,在使用逻辑关联词表述上有明显优势。为了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出主题,童谣在使用文字方面尤为谨慎,往往简单的数个字就表达出深刻的内涵。对童谣的学习有利于儿童了解词与词的之间的修辞关系,明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无疑锻炼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小Q洗澡时传授的童谣“清清水,哗啦啦。肥皂泡,白花花。小毛巾,擦呀擦。爱干净,好娃娃”,其中“哗啦啦”是用来形容洗澡时的水声,“爱干净”则是“好娃娃”的一个标准。小Q曾自我评价:“因为我爱干净,所以我是好娃娃”。
  第三,小Q在注意力的持续性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进步。最初给小Q传授童谣时,小Q的学习随机性较大,往往很难持续10分钟的学习时间。即使是小Q很感兴趣的互动性生活类童谣,他的学习时间通常维持在3分钟左右,很容易受到其他事务的干扰,如玩具、其他小朋友串门等。但随着学习时间的规律化,在3个月的时候,能够明显地看到小Q的专注力有所提升,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也有所延长,从最初的3分钟左右能够坚持到7分钟,且不需要童谣传授者专门提醒。比如,有一次,笔者与小Q刚开始学习童谣,隔壁同龄幼儿就过来找小Q一起玩耍,这是小Q却说:“你过来和我一起学童谣嘛,然后我们再一起玩”。
  五、研究反思
  六个月的研究说明了童谣对儿童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但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应用童谣教导儿童的过程中注意这些问题与不足。
  第一,童谣传授者对童谣的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儿童学习童谣的兴趣与爱好。在最初几天的研究中,传授者对选择的童谣的熟悉度都不够,不能连贯、完整地复述整个童谣,在断断续续复述的过程中,小Q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容易出现“边学童谣,边玩玩具”的不良学习习惯。此外,因为传授者的不熟练,导致了小Q本人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少会愿意跟着学习。
  第二,童谣传授者的普通话标准程度对小Q语言发展的影响。尽管小Q的童谣传授者有两名,但普通话的标准程度都有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小Q的外婆,是典型的湖南口音。小Q在练习童谣时带有明显的方言口音。比如“h”和“f”不分,在“白花花”中往往会读成“bai fa fa”,这对儿童的语言规范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在童谣的内容选择上应该更加慎重。手指歌中的“猴子与鳄鱼”这一童谣中的主角刚好是小Q很喜欢的两种动物,但由于该童谣较为复杂,因此笔者仅仅为小Q示范了几次,并未要求其学会。然而猴子因为嘲笑鳄鱼被鳄鱼吃掉的负面刺激却传达给了小Q,这在去动物园猴子并未如小Q预想般与他互动时,他说“我要吃掉它”体现得较为明显,这无疑给小Q传达了一个负面思想:当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预期时,我就可以采取手段来惩罚他。因此,在选择童谣对儿童进行教导时,一定要谨慎,尽量避免这类似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蔡根畅, 刘玉亭. 童谣的美学特征与教育价值[J]. 学前教育研究,2012(3): 61-63.
  [2] 孙丽娟. 童谣: 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一剂良方[J]. 教育科研论坛,2010(6):54.
  [3]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4] 宝宝学习口袋书. 童谣[Z].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12.
  [5]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 陶行知全集(第2卷)[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633.
  [6] 百度文库. 经典童谣100首[E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906/16/52920_5647709.shtml. 2014-09-29.
  [7] 王彩冰, 赵善民, 何显教, 黄俊杰, 黄丽娟, 梁祚仁, 阳秀英, 黎昀, 王映. 以学生为主体的团队参与式互动教学的实践效果与评价[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2): 148-149, 159.
  [8] 刘晓. 课堂互动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 50-56.
  [9] 张荔,朱陆莉. 在课堂互动中强化教学效果及拓展学生能力[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86-89.
  [10] 孙向阳. 放飞天性 幼儿游戏新编[M].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1: 181.
  作者简介:尹纳宇,六盘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硕士,讲师,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明湖路六盘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Author: Yin Na-yu, a lecturer of Educ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of education (Liupanshui, Gui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