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职业中学班主任得用爱稳住学生漂泊的心
【作者】 邹国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县柳加职业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前我们中职学校的生源状况和普通高中有一定的区别,人们习惯把中职学生看做一群“脑子不想动、身子懒得动、心灵难触动”的“多事”孩子。不少老师给与他们的“待遇”,不是苛求和训斥,就是放任和无奈,出现本能“恐慌,吝啬教育的爱与智慧,从而产生对学生教育的傲慢和偏见。从而导致学生的流失,做为班主任要防止学生缀学得用爱稳住学生那漂泊的心。
关键词:流失;爱的教育;心灵感应;生长规律
曾经有人问我,中职学校的孩子们最缺的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爱”!
“教育离不开爱”, “爱植根于教育”。随便打开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都少不了“爱”的故事。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虽然教育思想有区别,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离不开“爱的教育”。既然爱被教育者奉为圭臬,我们当然要取而用之。
我们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他们缺爱吗?
先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吧,答案也许就在其中。
长期以来,我们一方面高举“素质教育”、“教育公平”的大旗,倡导教育改革,而同时“拜分主义”依旧盛行,在不少教育者的眼里,所谓的好孩子已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某个“数字”,即考试分数高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由此引发的怪现象,未曾亲身经历的人,很难想象。
每年暑假前夕,许多初中学校的橱窗里,几乎都有个光荣榜,而名列前茅的全是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成绩特好的孩子成了某个乡镇或某所学校的骄傲,大街小巷左一条、右一条地挂满了祝贺的横幅,即便过去的状元也享受不到如此殊荣。而那些没考上高中的孩子,哪怕其他方面再优秀,都与“榜”无缘,他们不敢靠近这些宣传阵地,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是快“墓地”他们不敢瞅那块光荣榜,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是块“伤心榜”。面对此种现象,许多老师全然不顾,也不闻不问。而有些老师即使动了佛心,也是脸难看,话难听,诸如“职校老师来招生了,快去报名,再不要混了,将来要坐牢的”等,其实说与不说实质都一样,都给了孩子“一枪”,也为我们今后的教育埋了颗“地雷”。对这些现象,我以前认为应属于个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它还比较普片。哪里是爱的教育?喊的是“素质教育”,行的还是“分数至上”。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就读职校的孩子们,能不缺爱吗?
再看看家长是如何看待这群孩子的,答案会更明确。
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孩子,家长亲友的眼里饱含赞许,有些还激动得热泪盈眶,爸爸带去吃肯德基,妈妈去买不老鸡,全家人宠爱有加。而对那些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许多家长的眼睛瞪得比牛眼还大,往往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再读到头了吧,要么去读职校,要么去打工”。言下之意,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就是“差孩子”,职业学校也就成了“差学校”,这一偏见不仅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扼杀在“分数”里,也将家长自己对职业学校的误解,深深刻在了孩子们的脑子里。这种评价观,说“残忍”也不为过吧?
更怪的事还在后头。
2012年,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家长,他有一儿一女,女孩在一所重点高中就读,男孩在我所在职校就读,他问我们学校每月的生活费需要多少,我说大约500元,他说这太贵了,他读重点高中女儿每月也只不过700元。言下之意,读高中的孩子应该加强营养,而读职校的孩子应该“节食”。按理说男孩子本身食量要大点,职校孩子还要参加实训,体能消耗更大,但家长反而不这样认为。我本以为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可很多班主任说,在他们的班上也有同样的现象。可见也又非个例,看来“偏心”的家长还真不少。
看了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应该明白,这群孩子严重缺爱的根源所在。
中职学生大多是“高中上不了,打工年龄小,脾气倔得不得了”的孩子,他们被应试教育“考”怕了,也被家长和老师的眼睛“瞪”晕了。他们对学习对人生已进入了“迷迷糊糊”的状态。因为缺少了前行的内在动力,心灵又找不到归宿,在中职学校里,厌学、逃学、缀学,就成了教普片的现象,打架、爬墙、迷恋网吧,也成了部分中职学生发泄怨气、表达不满的一种途径,不想你管、不服你管、不要你管等现状,成了我们教育中的最大障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很多班主任都是详细制定班规,按照班规进行管理。但结果是你越用规章制度管理,他就越烦你。因为这群孩子很反感有人在刻意的教育他,更反感赤裸裸的形式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变得要吗老师管不住,要吗学生放弃学业造成流失。
我认为对这群孩子实施教育,不妨试试忘却教育,先顺顺他们的性子。什么叫顺顺性子呢?实际上就是和他们在一起处处,用心灵去感应他们的心灵,因为这群孩子最大的问题不是调皮捣蛋,而是心晃来晃去找不到落脚点,心力交瘁。他们最需要的是有人看得起他们,有人帮他们找回感觉,有人允许他们有想法,有人能肯定他们能行。说穿了就是有人用心去护住他们的心。教育专家格林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以心灵去感应心灵。”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所以教育孩子光靠扎实的知识和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与他们相处,学会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一言以蔽之,要“懂爱”、“会爱”和“善爱”。
对学生的任何一种教育,都需要以爱作为底色,而针对中职学生,更应如此。对待这群孩子应该像余国良老师所说的那样“别嫌弃”、“别埋怨”、“别急躁”,遵循“三分伺候七分等”的自然生长规律,疑神静气地做好学生成长的守望者。
关键词:流失;爱的教育;心灵感应;生长规律
曾经有人问我,中职学校的孩子们最缺的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爱”!
“教育离不开爱”, “爱植根于教育”。随便打开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都少不了“爱”的故事。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虽然教育思想有区别,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离不开“爱的教育”。既然爱被教育者奉为圭臬,我们当然要取而用之。
我们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他们缺爱吗?
先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吧,答案也许就在其中。
长期以来,我们一方面高举“素质教育”、“教育公平”的大旗,倡导教育改革,而同时“拜分主义”依旧盛行,在不少教育者的眼里,所谓的好孩子已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某个“数字”,即考试分数高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由此引发的怪现象,未曾亲身经历的人,很难想象。
每年暑假前夕,许多初中学校的橱窗里,几乎都有个光荣榜,而名列前茅的全是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成绩特好的孩子成了某个乡镇或某所学校的骄傲,大街小巷左一条、右一条地挂满了祝贺的横幅,即便过去的状元也享受不到如此殊荣。而那些没考上高中的孩子,哪怕其他方面再优秀,都与“榜”无缘,他们不敢靠近这些宣传阵地,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是快“墓地”他们不敢瞅那块光荣榜,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是块“伤心榜”。面对此种现象,许多老师全然不顾,也不闻不问。而有些老师即使动了佛心,也是脸难看,话难听,诸如“职校老师来招生了,快去报名,再不要混了,将来要坐牢的”等,其实说与不说实质都一样,都给了孩子“一枪”,也为我们今后的教育埋了颗“地雷”。对这些现象,我以前认为应属于个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它还比较普片。哪里是爱的教育?喊的是“素质教育”,行的还是“分数至上”。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就读职校的孩子们,能不缺爱吗?
再看看家长是如何看待这群孩子的,答案会更明确。
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孩子,家长亲友的眼里饱含赞许,有些还激动得热泪盈眶,爸爸带去吃肯德基,妈妈去买不老鸡,全家人宠爱有加。而对那些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许多家长的眼睛瞪得比牛眼还大,往往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再读到头了吧,要么去读职校,要么去打工”。言下之意,没有考上高中的孩子就是“差孩子”,职业学校也就成了“差学校”,这一偏见不仅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扼杀在“分数”里,也将家长自己对职业学校的误解,深深刻在了孩子们的脑子里。这种评价观,说“残忍”也不为过吧?
更怪的事还在后头。
2012年,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家长,他有一儿一女,女孩在一所重点高中就读,男孩在我所在职校就读,他问我们学校每月的生活费需要多少,我说大约500元,他说这太贵了,他读重点高中女儿每月也只不过700元。言下之意,读高中的孩子应该加强营养,而读职校的孩子应该“节食”。按理说男孩子本身食量要大点,职校孩子还要参加实训,体能消耗更大,但家长反而不这样认为。我本以为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可很多班主任说,在他们的班上也有同样的现象。可见也又非个例,看来“偏心”的家长还真不少。
看了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应该明白,这群孩子严重缺爱的根源所在。
中职学生大多是“高中上不了,打工年龄小,脾气倔得不得了”的孩子,他们被应试教育“考”怕了,也被家长和老师的眼睛“瞪”晕了。他们对学习对人生已进入了“迷迷糊糊”的状态。因为缺少了前行的内在动力,心灵又找不到归宿,在中职学校里,厌学、逃学、缀学,就成了教普片的现象,打架、爬墙、迷恋网吧,也成了部分中职学生发泄怨气、表达不满的一种途径,不想你管、不服你管、不要你管等现状,成了我们教育中的最大障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很多班主任都是详细制定班规,按照班规进行管理。但结果是你越用规章制度管理,他就越烦你。因为这群孩子很反感有人在刻意的教育他,更反感赤裸裸的形式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变得要吗老师管不住,要吗学生放弃学业造成流失。
我认为对这群孩子实施教育,不妨试试忘却教育,先顺顺他们的性子。什么叫顺顺性子呢?实际上就是和他们在一起处处,用心灵去感应他们的心灵,因为这群孩子最大的问题不是调皮捣蛋,而是心晃来晃去找不到落脚点,心力交瘁。他们最需要的是有人看得起他们,有人帮他们找回感觉,有人允许他们有想法,有人能肯定他们能行。说穿了就是有人用心去护住他们的心。教育专家格林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以心灵去感应心灵。”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所以教育孩子光靠扎实的知识和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与他们相处,学会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一言以蔽之,要“懂爱”、“会爱”和“善爱”。
对学生的任何一种教育,都需要以爱作为底色,而针对中职学生,更应如此。对待这群孩子应该像余国良老师所说的那样“别嫌弃”、“别埋怨”、“别急躁”,遵循“三分伺候七分等”的自然生长规律,疑神静气地做好学生成长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