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黄丽明
【机构】 兴业县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知识,从其结构来说,是概念与概念间所形成的这样和那样的联系,因此也可以说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课题。生物学科也不例外。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可以直接给出概念,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概念。从表面上看,第一种方法有些传统,但只要是合理安排,利用已有的和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第二种方法,则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想办法挖掘学生已有的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完成生物学概念的学习。下面我就用具体教学实例来谈谈我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所用的策略!
如新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的概念教学我采用了先给出概念法[概念教学四步法]
第一步:让学生找出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首先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
如:在讲新版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我先问了学生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环境?有的学生说:环境就是空气清新,草本茂盛。有的还这样描述:我们生活的环境有许多鲜花,有假山、有流水,环境非常优美。而教材中环境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由此看来,学生对环境的理解是事物的表象,是学生的感性经验。教材中所表述的环境则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感性经验中的环境是直观形象思维的结果,而教材中的定义则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因此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就必须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从经验思维到理论思维的转换。可以这样安排:
1.从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针对环境这一概念我设计了这样的场景:你们从周一到周五的主要任务是上学,你们的生活轨迹基本上是家和学校或者是寝室和教室两点一线。当你在家时,家这个空间就构成了你的生存环境。有同学意识到:到学校后,学校这个空间就构成了自己的生存环境。通过这样的场景设计,突出环境的本质之一:“生存空间”。
2.从身边现象说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以环境这个概念为例来说: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咱们正在上课,教师在上课,同学在听课,但是假如现在有个别人开始说话,做小动作,势必会影响教师讲课,你们听课,这种情况如经常发生,势必会影响你们的发展,那么,这个同学就构成了影响你们生存的因素,构成了环境(这样既能提醒不专心的同学回到课堂,又能将身边现象应用于课堂)。像刚才同学说的“空气清新,草本茂盛”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鲜花,假山、流水”让我们身心愉悦;那么这个做小动作的人、空气、草木、鲜花,假山、流水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因此它们被称作环境。通过这些例子突出: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这一本质。
第二步:老师举概念实例加以引导。如新版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了解生物圈》的第一节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的生态因素这一概念的学习。当老师让学生理解概念(对于每个生物来说,除了它本身以外,周围其他的一切就构成了影响它的环境因素)后,老师就可举出实例:对于小麦这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水、空气,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阳光是影响小麦生存的环境因素。
第三步:让学生仿照老师的句型“造句”。同学造出的句型有:水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空气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光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
第四步:学生举出例子后,让举出例子的同学领读(这样更能激发出此学生的自豪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其他同学跟读。通过这样反复练习,同学们就会举出更好的例子,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温度是影响大雁南飞的环境因素。说这个例子好的原因在于原来描述的生物对象的植物,环境因素是非生物因素。一部分学生通过其他同学不断的启发与跟读,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将描述的生物对象转化为动物。学生既能将对象转化为动物,又能将环境因素转化为生物因素。如:草是影响羊生活的环境因素。
第二种方法:通过具体生物学现象,利用实例和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
较、辨别,对生物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
如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了解生物圈》这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在本节
内容中,就概念而言,除了生态系统概念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这节内容可以这样设计:
(一)有效进行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师:(提出问题)你的家乡是哪里?那儿环境如何?生:我的家乡在宜宾,环境很好,有树林、有果园、有茶园、还有各种鸟类……。
师小结:你的家乡宜宾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此外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条河流、一所学校、一座城市等,大到一个地球,小到一滴水滴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二)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接下来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师追问:“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又是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之间有何关系?各种成分有何作用?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把植物称为生产者?把人和动物称为消费者?把微生物称为分解者?
(三)分析具体实例,(以课本28页“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步骤,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包括本人的感性经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和课外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以及本小组其他成员的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教科书内容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说出: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其中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分别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非生物部分则指阳光、水、空气等。接下来老师再让学生比较分析:宜宾生态系统、树林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等是否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找到了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即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共同构成的整体。而宜宾、树林,学校等则指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范围)。至此生态系统概念的给出可以说水到渠成。
(四)列举有关生态系统的正反实例,强化概念教学。如1.峨眉山是生态系统吗?(是生态系统,它由山上的各种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2.池塘里的所有鱼是一个生态系统吗?(不是,因为鱼只是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中的一种动物,也没有非生物部分)。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生物学现象(事物的表象)和学生已有经验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现象认真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归纳找到了隐藏在表象下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和本质属性,从而概括出生物学概念,完成了概念的教学。老师又及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具体实例,从而达到巩固概念教学的目的。
总之生物概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界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类事实以及生命现象本质的概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概念既是生物新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又是学生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志。生物学发展史表明,生物学的发展首先是概念的发展,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概念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树立“授之以渔”的理念,采用各种方法,合理科学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最终使学生牢固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可以直接给出概念,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概念。从表面上看,第一种方法有些传统,但只要是合理安排,利用已有的和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第二种方法,则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想办法挖掘学生已有的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完成生物学概念的学习。下面我就用具体教学实例来谈谈我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所用的策略!
如新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的概念教学我采用了先给出概念法[概念教学四步法]
第一步:让学生找出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首先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
如:在讲新版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我先问了学生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环境?有的学生说:环境就是空气清新,草本茂盛。有的还这样描述:我们生活的环境有许多鲜花,有假山、有流水,环境非常优美。而教材中环境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由此看来,学生对环境的理解是事物的表象,是学生的感性经验。教材中所表述的环境则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感性经验中的环境是直观形象思维的结果,而教材中的定义则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因此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就必须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从经验思维到理论思维的转换。可以这样安排:
1.从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针对环境这一概念我设计了这样的场景:你们从周一到周五的主要任务是上学,你们的生活轨迹基本上是家和学校或者是寝室和教室两点一线。当你在家时,家这个空间就构成了你的生存环境。有同学意识到:到学校后,学校这个空间就构成了自己的生存环境。通过这样的场景设计,突出环境的本质之一:“生存空间”。
2.从身边现象说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以环境这个概念为例来说: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咱们正在上课,教师在上课,同学在听课,但是假如现在有个别人开始说话,做小动作,势必会影响教师讲课,你们听课,这种情况如经常发生,势必会影响你们的发展,那么,这个同学就构成了影响你们生存的因素,构成了环境(这样既能提醒不专心的同学回到课堂,又能将身边现象应用于课堂)。像刚才同学说的“空气清新,草本茂盛”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鲜花,假山、流水”让我们身心愉悦;那么这个做小动作的人、空气、草木、鲜花,假山、流水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因此它们被称作环境。通过这些例子突出: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这一本质。
第二步:老师举概念实例加以引导。如新版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了解生物圈》的第一节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的生态因素这一概念的学习。当老师让学生理解概念(对于每个生物来说,除了它本身以外,周围其他的一切就构成了影响它的环境因素)后,老师就可举出实例:对于小麦这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水、空气,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阳光是影响小麦生存的环境因素。
第三步:让学生仿照老师的句型“造句”。同学造出的句型有:水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空气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光是影响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
第四步:学生举出例子后,让举出例子的同学领读(这样更能激发出此学生的自豪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其他同学跟读。通过这样反复练习,同学们就会举出更好的例子,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温度是影响大雁南飞的环境因素。说这个例子好的原因在于原来描述的生物对象的植物,环境因素是非生物因素。一部分学生通过其他同学不断的启发与跟读,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将描述的生物对象转化为动物。学生既能将对象转化为动物,又能将环境因素转化为生物因素。如:草是影响羊生活的环境因素。
第二种方法:通过具体生物学现象,利用实例和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
较、辨别,对生物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
如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了解生物圈》这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在本节
内容中,就概念而言,除了生态系统概念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这节内容可以这样设计:
(一)有效进行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师:(提出问题)你的家乡是哪里?那儿环境如何?生:我的家乡在宜宾,环境很好,有树林、有果园、有茶园、还有各种鸟类……。
师小结:你的家乡宜宾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此外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条河流、一所学校、一座城市等,大到一个地球,小到一滴水滴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二)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接下来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师追问:“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又是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之间有何关系?各种成分有何作用?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把植物称为生产者?把人和动物称为消费者?把微生物称为分解者?
(三)分析具体实例,(以课本28页“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步骤,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包括本人的感性经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和课外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以及本小组其他成员的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教科书内容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说出: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其中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分别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非生物部分则指阳光、水、空气等。接下来老师再让学生比较分析:宜宾生态系统、树林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等是否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找到了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即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共同构成的整体。而宜宾、树林,学校等则指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范围)。至此生态系统概念的给出可以说水到渠成。
(四)列举有关生态系统的正反实例,强化概念教学。如1.峨眉山是生态系统吗?(是生态系统,它由山上的各种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2.池塘里的所有鱼是一个生态系统吗?(不是,因为鱼只是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中的一种动物,也没有非生物部分)。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生物学现象(事物的表象)和学生已有经验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现象认真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归纳找到了隐藏在表象下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和本质属性,从而概括出生物学概念,完成了概念的教学。老师又及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具体实例,从而达到巩固概念教学的目的。
总之生物概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界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类事实以及生命现象本质的概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概念既是生物新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又是学生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志。生物学发展史表明,生物学的发展首先是概念的发展,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概念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树立“授之以渔”的理念,采用各种方法,合理科学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最终使学生牢固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