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立足文本,教必生“效”——浅谈如何提升初中生说明文阅读能力

【作者】 张秀珍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实践中,说明文教学难度较大,效率低。要使学生把握好说明文,教师需要在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探求学习规律和方法,形成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体现说明文教学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说明文  情趣  探究  实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教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往往仅就内容做点分析,或者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套用、去阅读,这就致使我们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不能把说明文的文本内容及相关知识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去,造成了说明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状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说明文教学变得鲜活灵动,借以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效率呢?我认为要形成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努力:
  一、激发兴趣,导入见效。
  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有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有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太多的学习热情,所以课堂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老师在这方面应下一番功夫,或运用图片,或运用故事,或运用音乐,都力求在一开课时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紧扣文本内容,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一开课就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力求初见成效。如我在执教《桥之美》时,先给同学们展示各种各式的桥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图片中“桥”的元素,领略桥之美,再配以老师的激情解说,激起了学生探求答案的热情。在执教《落日的幻觉》时就巧妙地引入“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引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在教《大自然的语言》时,一些俗语、谚语,更是把学生引入神奇的大自然中。
  二、探寻文本,规律致效。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然而文章千变万化,没有一种规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文本特点进行教学,根据文本特点,点示一些方法,探寻一些规律,“受人以渔”,必达成效。执教《苏州园林》一文时,可用抓文中的总说、分述的部分,教给学生理清结构的方法;用抓文中带有标志性的中心句,去粗取精,抓关键词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的方法。执教《生物入侵者》一文时,就让学生在找——读——品的过程中,感受了说明文中打比方说明方法的妙处;用删除比较法,让学生领悟到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在执教《说“屏”》一文时,抓住文中生动性语言让学生反复朗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品味,进而让学生学到了品味语言的方法。
  三、灵动多变,方法奏效。
  说明方法是说明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但是如何分析其作用呢?我们往往没有作深入的思考。通过多次研析,我认为要弄清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首先要弄清说明方法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有时候一个地方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时,还要考虑为什么要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还能不能用别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了。
  四、深入文本,语言获效。 
  任何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教学。人教社孟苓荃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说明文语言教学应如何进行?从多年的探究中,我感受到,说明文语言教学,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语言教学的侧重点。如《中国石拱桥》一文“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比较早。”、“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句子,抓住加点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删改比较,可让学生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屏”》一文,则可是让学生反复揣摩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文句,并展开想象,从而体味本文语言的诗意美及屏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中国石拱桥》一文,可从说明、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受语言的精美。我们都要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语言教学的重点,而不是笼统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五、读写结合,能力展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能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努力探求一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句话道出了读写结合训练的目的所在。因此课堂教学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每教一篇说明文,都可以在最后让学生写一句话表达对说明对象的理解,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写作环节,也同样受到了双重功效。
  总之,提升课堂的实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的追求。愿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寻,努力追求,力争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而高效。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得到生命的发展与提升,更好地体现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预衡:《专家谈中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3、伊道恩:《中学语文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