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作者】 董林成

【机构】 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田马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在现如今的体育活动中,尤其是在小学体育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获得“运动参与”的习惯,提高“运动技能”,使其“身心健康”、“心理品质好”,以享受终生体育,则是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正是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探索怎样在小学体育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心理品质。
  关键词:体育活动 小学生 心理品质 培养
  1前言
  现如今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在改变着人们的一切,很多传统的观念也受到了冲刷,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限制,使得他们对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者自身身心的发展变化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带来抵紧张、烦恼、焦噪等负面情绪,从而产生心理困惑,形成某种心理问题,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现代教育模式认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一环,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的重要工作。因此,在研究通过何种方式能够加强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很多人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农村小学抽取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研究方面的需要,查阅了部分图书和学术期刊,并通过百度文库搜索了相关方面的知识资料。如《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走进课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于平息》《面向二十一世纪,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我国体育课程为什么要进行重大改革》等。
  2.2.2访谈法
  为了了解现在小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和认识,首先对学生进行了个别的谈话了解,初步认识到小学生对于体育课堂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积极的作用,以及他们对体育课堂有什么要求和想法。其次,也对相关的体育老师进行了访谈和了解。
  2.2.3实验法
  2.2.3.1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小孩子们具有多方面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情趣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等。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年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例如在课堂活动准备阶段进行练习时,可指导学生们大胆想象,自己设计或者创编各种各样的徒手操练习,引导学生往有利于身体发展的动作上来,使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能把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2.2.3.2关注小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收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细致组织教学,从学生兴趣、爱好、年龄、心理特征及体育基础出发,选那些即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教学内容,避免教材重复化、竞技化。要会看学生、知学生,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不同学习空间中学习。教师可以在体育活动中科学地安排活动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如在耐力跑教学中可采用追逐跑、变速跑、接力跑、障碍跑等多种教学形式,使本身单调、枯燥的教材变得有趣起来。同时结合我们所采用的体育教材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活动竞争性、娱乐性及趣味性的特点,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针对性地提出锻炼和学习的要求,对孩子们在体育锻炼和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应给予及时地肯定或表扬,多表扬、少批评,这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会起到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2.4问卷调查法
  为了了解农村小学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活动的能力,及对他们心理品质产生的作用,选取200名学生,设计发放了该项调查问卷。
  2.2.4.1调查问卷设计
  在制定调查问卷之前,阅读了大量有关调查及科研方法等方面的书籍文献,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要求,设计了该调差问卷。
  2.2.4.2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采用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发放问卷共计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3%。
  表2-1调查问卷发放、回收统计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研究结果
  通过以上方法的探究,可见体育活动对于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的。因为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在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而正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能更有效的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2体育课堂对于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培养的作用
  3.2.1我们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可以通过正确的示范动作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还可以通过提问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或者通过技术评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通过完成各种练习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通过互教互学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担任小组长、带操领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通过组织和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堂游戏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特点,分配不同的任务,则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等等。当然,在体育活动中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促进其小学生自身各种能力的发展,从而也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
  3.2.2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我们作为体育教师,还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就感或者成功的观念。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在体育活动中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跳远,产生一个新的远度,滚翻,是否顺利完成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也常常会立刻即时的体现出来。相伴而来的是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而动作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胆怯与自卑等。出现这样的现象也是必然的,因为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听讲或者说观看教师示范的认真度不同。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常注意这些现象出现的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学生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及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和有效地巩固。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综合以上所述,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加强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是十分必要并且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的。我们作为农村小学,尤其更要注重这方面的作用。
  4.2建议
  从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始,就注重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样一来,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将极大的方便学生克服和消除自卑、胆怯、自信心不足等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体育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作为体育教育的执行者,必须认真进行探索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以《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的科学书籍为依据,认真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掌握学科内容中的教学契机,认识体育活动的精髓,有针对性地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很好地培养和提高,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肖玉美.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2]王秋颖.面向二十一世纪 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3]季浏.走进课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潘绍伟.季浏.我国体育课程为什么要进行重大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 2002,(4)
  [5] 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