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思想品德课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刘志观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学科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让学生具有积极上进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人文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主阵地,不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品质也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的“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理念为策,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学科优势,想方设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之有良好的适应社会和交际能力,具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健全发展的人格。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思想课平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运用明理法教育
  明理就是明确事理,就是注重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从而形成良好心理品质。从这概念可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道德认知为前提的,只有正确的道德认知,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所以,我认为运用思想品德教材中事件说理,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方法。我们知道,小学生认知能力差,还没有错误的观念干扰,心灵是纯洁无瑕的,让我们更容易描绘。实践中,我们应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如在《讲信用》的教学时,我们可用《曾子杀猪》这个事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诚信”方面的话题,从而对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必果”等的事理的深刻认识。在拓展明白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讲诚信的积极意义,以及不讲诚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通过明理教学,我们就能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心理品质。
  二、运用陶冶法教育
  陶冶法又称环境影响法,就是通过外因促进内因发生作用,利用环境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性情陶冶。小学生所处的积极环境有课堂教学环境、良好的班集体,以及浓厚的班风、学风、校风等,都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实践中,我们要加大表扬力度,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体验。也可通过评选优秀学生,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如在班级中评选学习上谁进步最大;在关心班级集体、帮助同学上谁做的最好;谁是学雷锋标兵,谁是优秀少先队员,谁有勤奋好学的意志品质。把这些活动和思想品德课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心态。不过,在评选中我们要对未评选到的学生要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正确认识荣辱以及荣辱争取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三、运用示范法教育
  所谓示范法,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可以作为模仿教材的,首先就是教师本人,历来行为世范、身为表率的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我们知道,小学生模仿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通过身体力行教育,是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的有效载体。其次,我们要结合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优秀人物,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除了这两种直接示范的教育方法外,我们还可针对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观点进行教育。如现在“00后”普遍不爱劳动、看不起劳动者的现象。我们就可结合《劳动不分贵贱》这一课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劳动最光荣”,从观念上形成劳动是创造一切的必经手段,任何人都必须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的思绪从课堂走向社会,探询自己身边的、被人们真正尊重而又是普通劳动者的人和事,唤起学生对每一位劳动岗位上的人的尊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我们还可启发学生:学校旁边的大伯大妈经常照顾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给孩子们提供生活帮助;父母用勤劳的双手起早摸黑做小生意支起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明白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是值得尊敬的普通劳动者。
  四、运用实践法教育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方法,也是重要途径之一。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而运用锻炼法,就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现有实际,根据教学目的,精心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教师满堂宣讲,空洞说教,导致学生被动性增强、依赖性增强,扼制了主体性发展。这对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行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有创新想法与实践,增强应变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还有很多,而思想品德课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平台,其优势就在于本身就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健康心理发展的平台。因此,我们要果敢担当责任,创新教学策略,在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同时,也让学生有良好的健康心理,为学生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文元,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成功(教育),2010年。
  [2]田兆勇、王金莲,新形势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J].学周刊,2011年。
  [3]孙海英,略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