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阅读教学要以“思维”为中心
【作者】 俞献华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安乐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经途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伴随学生的思维成长,要以“思维”为中心展开我们的阅读教学。结合自己的语文阅读课堂,本文探讨了阅读教学中结合语言训练、结合问题、创造和自学能力等,构建起以“思维”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课堂。本文对于构建以“思维”为中心的阅读课堂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维中心、语言训练、结合问题、结合创造、自学能力
阅读活动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参与。阅读的本质就是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作基础,经过思考,去获取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阅读课堂是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一切活动应该围绕思维训练这个核心进行。课堂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都离不开思维的引领。构建以“思维”为中心的阅读课堂是语文课堂提升有效性的关键。如何构建以“思维”为中心的阅读课堂呢?
一、“思维”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灵魂,是思维展开的基础,是学生心智结构成熟的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概念,就没有判断,就没有思维的参与和思维的展开。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心智语言,这种心智语言就是我们思维的基础。这种心智语言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的心智自问自答的过程,就是学生的价值判断的形成过程,因而也就是灵魂的塑造过程。
笔者从多年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体会到:学生的思维与语言结合的范围非常广泛。语文课上讲解词语的时候,可从词汇教学的角度上引起学生认识词的基本意义,又可以从语法的角度上引导学生认识它与别的词搭配的习惯用法,同时还可以从逻辑的角度认识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学生从一个词语展开联想,可以形成他们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连接点,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条件反射。词语的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一定的情景下巩固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这让我想起了钱梦龙先生在教学《愚公移山》的一个教学案例:
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从“龀”字知道
师:“龀”字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
师:对,换牙。你看是什么偏旁?
生:“齿”旁,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就换牙了。
师:同学们不但看得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小孩这么小,小孩的父亲会同意他与愚公去移山吗?
(学生们一时不能答,然后就七嘴八舌地说“他没有爸爸”)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一些枯燥来的文言实词,常常需要学生记忆,如果单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离我们生活已经遥远的词语解释和字形,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就算当时死记硬背记下来了,很快也会忘记,成效也不大好的。在这里,钱梦龙先生并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龀”与“孀妻”“遗男”这三个实词,但他的提问方式激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巧妙地把本来生涩枯燥文言实词的音、形、义等基础知识都轻而易举的记住了。
我们还要让学生在句子中掌握词语。句子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联词成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使他们在自己的情景中巩固词语。讲句子与句群时,既要着眼于句子的含义、结构与类型,又要着眼于句子的判断、推理关系。而进行语言、逻辑训练的时候,又要以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来判断课堂的效度。
二、“思维”与问题相结合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就更不可能有深度的思维参与。因此,阅读教学中,师生都要有问题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设疑,又要善于“搭桥”,帮助学生从困难中走向广阔的境界。“搭桥”要选准时机和部位,问题的设计和引入要注意引而不发,启而不露,便于学生多思多想,使其思维更活跃。如在教文言文《小石潭游记》的时候,我们学校的一位语文老师的设疑与学生释疑就很流畅的进行。使学生体会到思维与学习的快乐。
师:游人怎么能把谭里的游鱼看得那么清楚呀?
生:因为水很清呀!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从课文里的“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七嘴八舌)比喻!
师:什么比喻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思索一会儿)水清得像空气那样,生动写出了水清,没有杂质。
师:真不错!但文中的这个句子只是描写了鱼——
生:(齐声)侧面描写的手法!
师:对!其实第二段里还有没有这种写作手法呢?……
这个教师用顺势思维的方式提问学生既能落实基础知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又让学生记住课文重点的句子的翻译,一举两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是不错的。
阅读教学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应重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灵活、敏捷的方向发展。思维的灵活与敏捷标志着思维的效率。它直接关系到师生之间交流的理解与表达的速度。为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不断地变换提问的方式,精心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和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特别是求异思维的各种机会,培养他们多思、爱思、善思的良好品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思维”与创造性相结合
阅读教学给学生打开了广阔的天地,展示了崭新的境界,让他们的思维和个性特征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思维常常要求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就是创造力的主要特征。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探讨问题的过程中,留给他们求异思维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创见性,特别要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并且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去观察了解事物。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作为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细心、研究教材,引导学生扫清思维障碍,抓住关键问题和关键时机,给予启发性点拨,使学生不仅想得多,而且能够冲破常规,想得宽、想得活,思想碰壁时能够转变,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较高层次的变通性阶段。在阅读教学中,无论词句段篇的学习,还是听说读写的训练,不管联词造句,还是理解和复述课文,只要精心思考和设计,随时都可以引发思维的变通性,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一个人采用了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见解独到,独立地解决了新问题,获得了具有社会意义的新产物,就表明他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总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道多少,而在于运用,在于进一步发展智能,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四、“思维”与自学能力结合
构建以“思维”的阅读课堂,关键是教学思想的转变:由教师的相信自己向相信学生转变;把教师的单方面积极性转变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把教师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变成全班几十个人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位置,要围绕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展开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上文言文课时,我采用点评的办法,在“读、议、练、讲”相穿插中,由学生议,老师点拨,师生共同小结。课上不进行串讲,效果较好。由于坚持了“少、精、活”的原则,促进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提高和聪明才智的发挥。
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所谓的学习方法,是指完成学习任务的门路与程序,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方式与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学习方法。包括默读、朗读、略读、精读、背诵、复述等方法和理解词句段篇,作者思路等方法,以及怎样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读懂记叙文;抓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读懂说明文等。
阅读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读书,并且让思维伴随学生的阅读。教师要引导读,启发思,组织议,把以“思维”为中心的阅读课堂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在自读中尝到甜头,体会到不依赖老师讲,靠自己努力可以读懂书的乐趣。为此,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文而异,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学生取得学习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于爱华.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探索[J].大江周刊:论坛.2012(03):231;
2. 吴燕梅.多角度思维创新阅读教学[J].飞(素质教育版).2014(04):130;
3. 许财贤.重视阅读教学,培养思维创新能力[J].学园.2015(07):118;
4. 成红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历练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15(10):34.
关键词:思维中心、语言训练、结合问题、结合创造、自学能力
阅读活动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参与。阅读的本质就是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作基础,经过思考,去获取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阅读课堂是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一切活动应该围绕思维训练这个核心进行。课堂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都离不开思维的引领。构建以“思维”为中心的阅读课堂是语文课堂提升有效性的关键。如何构建以“思维”为中心的阅读课堂呢?
一、“思维”与语言训练密切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灵魂,是思维展开的基础,是学生心智结构成熟的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概念,就没有判断,就没有思维的参与和思维的展开。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心智语言,这种心智语言就是我们思维的基础。这种心智语言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的心智自问自答的过程,就是学生的价值判断的形成过程,因而也就是灵魂的塑造过程。
笔者从多年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体会到:学生的思维与语言结合的范围非常广泛。语文课上讲解词语的时候,可从词汇教学的角度上引起学生认识词的基本意义,又可以从语法的角度上引导学生认识它与别的词搭配的习惯用法,同时还可以从逻辑的角度认识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学生从一个词语展开联想,可以形成他们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连接点,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条件反射。词语的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一定的情景下巩固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这让我想起了钱梦龙先生在教学《愚公移山》的一个教学案例:
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从“龀”字知道
师:“龀”字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
师:对,换牙。你看是什么偏旁?
生:“齿”旁,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就换牙了。
师:同学们不但看得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小孩这么小,小孩的父亲会同意他与愚公去移山吗?
(学生们一时不能答,然后就七嘴八舌地说“他没有爸爸”)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一些枯燥来的文言实词,常常需要学生记忆,如果单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离我们生活已经遥远的词语解释和字形,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就算当时死记硬背记下来了,很快也会忘记,成效也不大好的。在这里,钱梦龙先生并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龀”与“孀妻”“遗男”这三个实词,但他的提问方式激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巧妙地把本来生涩枯燥文言实词的音、形、义等基础知识都轻而易举的记住了。
我们还要让学生在句子中掌握词语。句子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联词成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使他们在自己的情景中巩固词语。讲句子与句群时,既要着眼于句子的含义、结构与类型,又要着眼于句子的判断、推理关系。而进行语言、逻辑训练的时候,又要以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来判断课堂的效度。
二、“思维”与问题相结合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就更不可能有深度的思维参与。因此,阅读教学中,师生都要有问题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得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设疑,又要善于“搭桥”,帮助学生从困难中走向广阔的境界。“搭桥”要选准时机和部位,问题的设计和引入要注意引而不发,启而不露,便于学生多思多想,使其思维更活跃。如在教文言文《小石潭游记》的时候,我们学校的一位语文老师的设疑与学生释疑就很流畅的进行。使学生体会到思维与学习的快乐。
师:游人怎么能把谭里的游鱼看得那么清楚呀?
生:因为水很清呀!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从课文里的“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七嘴八舌)比喻!
师:什么比喻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思索一会儿)水清得像空气那样,生动写出了水清,没有杂质。
师:真不错!但文中的这个句子只是描写了鱼——
生:(齐声)侧面描写的手法!
师:对!其实第二段里还有没有这种写作手法呢?……
这个教师用顺势思维的方式提问学生既能落实基础知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又让学生记住课文重点的句子的翻译,一举两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是不错的。
阅读教学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应重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灵活、敏捷的方向发展。思维的灵活与敏捷标志着思维的效率。它直接关系到师生之间交流的理解与表达的速度。为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不断地变换提问的方式,精心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和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特别是求异思维的各种机会,培养他们多思、爱思、善思的良好品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思维”与创造性相结合
阅读教学给学生打开了广阔的天地,展示了崭新的境界,让他们的思维和个性特征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思维常常要求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就是创造力的主要特征。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探讨问题的过程中,留给他们求异思维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创见性,特别要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并且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去观察了解事物。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作为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细心、研究教材,引导学生扫清思维障碍,抓住关键问题和关键时机,给予启发性点拨,使学生不仅想得多,而且能够冲破常规,想得宽、想得活,思想碰壁时能够转变,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较高层次的变通性阶段。在阅读教学中,无论词句段篇的学习,还是听说读写的训练,不管联词造句,还是理解和复述课文,只要精心思考和设计,随时都可以引发思维的变通性,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一个人采用了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见解独到,独立地解决了新问题,获得了具有社会意义的新产物,就表明他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总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道多少,而在于运用,在于进一步发展智能,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四、“思维”与自学能力结合
构建以“思维”的阅读课堂,关键是教学思想的转变:由教师的相信自己向相信学生转变;把教师的单方面积极性转变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把教师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变成全班几十个人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位置,要围绕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展开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上文言文课时,我采用点评的办法,在“读、议、练、讲”相穿插中,由学生议,老师点拨,师生共同小结。课上不进行串讲,效果较好。由于坚持了“少、精、活”的原则,促进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提高和聪明才智的发挥。
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所谓的学习方法,是指完成学习任务的门路与程序,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方式与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学习方法。包括默读、朗读、略读、精读、背诵、复述等方法和理解词句段篇,作者思路等方法,以及怎样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读懂记叙文;抓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读懂说明文等。
阅读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读书,并且让思维伴随学生的阅读。教师要引导读,启发思,组织议,把以“思维”为中心的阅读课堂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在自读中尝到甜头,体会到不依赖老师讲,靠自己努力可以读懂书的乐趣。为此,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文而异,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学生取得学习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于爱华.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探索[J].大江周刊:论坛.2012(03):231;
2. 吴燕梅.多角度思维创新阅读教学[J].飞(素质教育版).2014(04):130;
3. 许财贤.重视阅读教学,培养思维创新能力[J].学园.2015(07):118;
4. 成红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历练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15(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