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UCLA Conservation Program 教学模式之思考
【作者】 魏国锋
【机构】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 合肥)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通过对UCLA Conservation Program教学模式的回顾,作者认为该模式对国内高校考古专业的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面向文科背景的考古专业学生,授课教师应强化实验教学和现场教学,相对弱化理论教学,注重文献阅读,并尝试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以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学模式;科技考古;文物保护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实物遗存、探索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1]。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文物保护学、科技考古等考古学分支学科的相继兴起,考古学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阶段。在此背景下,国内很多高校先后组建考古实验室和文物保护实验室,面向考古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科技考古概论、文物保护技术、生物考古、动物考古等文理交叉课程。
考古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我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文理分科的模式,决定了考古学科的学生大多为文科生。虽然很多高校对考古专业的招生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招收了一批理科生,但还无法改变考古专业的学生以文科为主的现状。科技考古概论和文物保护技术等课程的内容杂、几乎涉及到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等问题[2-3],如何面向文科生讲授好这些文理交叉的考古学专业课程,已成为相关领域授课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本人在国家留学基金委“2014年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及访问学者(含博士后)项目”(录取文号:留金发[2014]3012)的全额资助下,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UCLA)扣岑(Cotsen)考古研究所的Conservation Program访学一年。Conservation Program是由UCLA与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盖蒂保护研究所)联合成立、其主要目的是为考古、博物馆等行业培养专业的文物保护高级人才的硕士研究生计划。文物保护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的文理交叉学科。该计划所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文科背景,与国内情况类似。UCLA的教授们如何面向文科背景的学生讲好这门课,对国内考古学专业的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等文理交叉课程的教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访学期间,本人有幸参加了合作导师Ioanna Kakoulli和其它教师的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教学模式感触颇深。在此,将这一年的访学体会稍做整理,以期对国内同行有所裨益。
1. UCLA Conservation Program的教学特色
(1)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明确
UCLA的Conservation Program的培养目标极为明确,是为考古、博物馆等行业培养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人员,主要由导师在材料系等理工科院系招生进行专门培养的。在此目标的指导下,他们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工艺、材料以及文物检测分析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基本原理和用途,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应用性、实践性是该计划的教学特色。
(2)小班教学、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Conservation Program的招生人数不多,本人上课的班级约10人左右,是典型的小班教学。应该与美国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学生在课堂上均极为活跃,时刻会针对老师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提问并讨论。如此的课堂授课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必然极高。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热情的能力。可以说,他们的教学是一种典型的师生互动、研究式的教学模式。
(3)课堂教学注重文献阅读
每次上课前几天,教师经常会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学生发送几篇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最新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提前阅读。上课过程中,教师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所发的文献进行专题讨论。如此,学生将会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成果,并可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
(4)注重现场教学
每学期的教学活动中,都会安排学生参观一些文物保护工程或文物的复仿制作坊,对一些保护修复技术进行现场讲解,以加深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技术工艺的理解,效果甚佳。本人访学期间,有幸跟随Conservation Program的师生一起参观了洛杉矶市华兹塔(Watts Towers)的现场维修,对其保护维修工艺印象深刻。
(5)课程实践性鲜明
因为Conservation Program是以培养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人员为目的,他们的课程设置特别强调实验教学,开设了纤维鉴定、金相分析、岩相分析、文物的光谱分析、文物摄影、壁画的清洗和加固等大量的实验内容。UCLA与盖蒂保护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一个保护实验室,仪器设备较为齐全,专门作为Conservation的研究生上实验课用。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的基础实验,均可以在此实验室完成。每次实验课的时间,长达4个小时以上。
2. UCLA Conservation Program教学模式的思考
UCLA Conservation Program教学模式,对国内考古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一名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
鉴于文物保护学和科技考古学多学科背景,考古专业开设的此类课程应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以文物保护学为例,与科技考古相比,文物保护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更偏重于自然科学。那么,考古专业的文物保护学授课教师应认识到,考古学专业的文物保护技术课程,不应以培养高级文物保护技术人员或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人员为目的,而应以为考古、博物馆行业培养掌握常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考古人员为主。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授课内容的主次进行调整,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相对弱化理论教学,从而选择一种有利于文科生的授课模式。
(2)强化实验教学
当前,国内的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大多偏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较为不足。国内开设考古专业的高校,已经组建了考古或文物保护实验室,具有开设实验课的硬件条件。可参考UCLA Conservation Program的教学模式,大力强化文物保护技术和科技考古课程的实验教学。有些教师认为限于文物样品的珍贵性,文物保护实验课很难开设。UCLA的文物保护实验课所用的壁画等样本,全部都是学生自制的。今年,本人开设的文物保护技术课程,石质文物清洗实验所用的石材样本,均由学生模拟制备各种常见病害,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实验教学的强化,应从制订实验大纲开始,合理设置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考古人才的需求。
(3)注重学生的文献阅读
限于本科生的学科背景,他们阅读理科文献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授课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经常性的向学生发放科技考古领域和文物保护领域的最新或重大科研成果,以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学科前沿和最新的发展动态。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献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加强师生互动,尝试采用启发式的授课模式
UCLA的学生在课堂上极为活跃,国内高校与之相比有明显差距。这固然有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与我们的学生从小的教学环境有关。国内大多高校考古专业的招生人数并不多,以安徽大学为例,每届只有15-20人。这种典型的小班教学,有利于进行教学改革。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的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小班教学的优势,在课堂上尝试采用启发式的研究型授课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启动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5)强化现场教学
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室内的操作,并不能完全再现施工现场的工艺,尤其是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其所用技术工艺更是随文物保存的现状和环境因素而改变。因此,文物保护技术的教学,除了必要的实验教学外,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临文物保护修复现场,并在现场对所采取的方法和工艺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物保护技术工艺的理解。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UCLA Conservation Program教学模式的回顾,认为该教学模式对国内高校考古专业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有一定借鉴意义。面向以文科背景为主的考古专业学生,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等文理交叉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培养掌握相关技术、方法的考古人员为主,相对弱化理论教学,强化实验教学和现场教学,注重文献阅读,并尝试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以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夏鼐.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 王昌燧. 科技考古进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王蕙贞. 文物保护学[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xjjyxm14010)
作者简介:魏国锋(1975-),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考古。
关键词:教学模式;科技考古;文物保护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实物遗存、探索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1]。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文物保护学、科技考古等考古学分支学科的相继兴起,考古学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阶段。在此背景下,国内很多高校先后组建考古实验室和文物保护实验室,面向考古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科技考古概论、文物保护技术、生物考古、动物考古等文理交叉课程。
考古学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我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文理分科的模式,决定了考古学科的学生大多为文科生。虽然很多高校对考古专业的招生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招收了一批理科生,但还无法改变考古专业的学生以文科为主的现状。科技考古概论和文物保护技术等课程的内容杂、几乎涉及到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等问题[2-3],如何面向文科生讲授好这些文理交叉的考古学专业课程,已成为相关领域授课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本人在国家留学基金委“2014年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及访问学者(含博士后)项目”(录取文号:留金发[2014]3012)的全额资助下,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UCLA)扣岑(Cotsen)考古研究所的Conservation Program访学一年。Conservation Program是由UCLA与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盖蒂保护研究所)联合成立、其主要目的是为考古、博物馆等行业培养专业的文物保护高级人才的硕士研究生计划。文物保护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的文理交叉学科。该计划所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文科背景,与国内情况类似。UCLA的教授们如何面向文科背景的学生讲好这门课,对国内考古学专业的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等文理交叉课程的教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访学期间,本人有幸参加了合作导师Ioanna Kakoulli和其它教师的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教学模式感触颇深。在此,将这一年的访学体会稍做整理,以期对国内同行有所裨益。
1. UCLA Conservation Program的教学特色
(1)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明确
UCLA的Conservation Program的培养目标极为明确,是为考古、博物馆等行业培养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人员,主要由导师在材料系等理工科院系招生进行专门培养的。在此目标的指导下,他们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工艺、材料以及文物检测分析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基本原理和用途,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应用性、实践性是该计划的教学特色。
(2)小班教学、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Conservation Program的招生人数不多,本人上课的班级约10人左右,是典型的小班教学。应该与美国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学生在课堂上均极为活跃,时刻会针对老师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提问并讨论。如此的课堂授课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必然极高。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热情的能力。可以说,他们的教学是一种典型的师生互动、研究式的教学模式。
(3)课堂教学注重文献阅读
每次上课前几天,教师经常会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学生发送几篇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最新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提前阅读。上课过程中,教师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所发的文献进行专题讨论。如此,学生将会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成果,并可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
(4)注重现场教学
每学期的教学活动中,都会安排学生参观一些文物保护工程或文物的复仿制作坊,对一些保护修复技术进行现场讲解,以加深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技术工艺的理解,效果甚佳。本人访学期间,有幸跟随Conservation Program的师生一起参观了洛杉矶市华兹塔(Watts Towers)的现场维修,对其保护维修工艺印象深刻。
(5)课程实践性鲜明
因为Conservation Program是以培养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人员为目的,他们的课程设置特别强调实验教学,开设了纤维鉴定、金相分析、岩相分析、文物的光谱分析、文物摄影、壁画的清洗和加固等大量的实验内容。UCLA与盖蒂保护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一个保护实验室,仪器设备较为齐全,专门作为Conservation的研究生上实验课用。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的基础实验,均可以在此实验室完成。每次实验课的时间,长达4个小时以上。
2. UCLA Conservation Program教学模式的思考
UCLA Conservation Program教学模式,对国内考古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一名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
鉴于文物保护学和科技考古学多学科背景,考古专业开设的此类课程应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以文物保护学为例,与科技考古相比,文物保护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更偏重于自然科学。那么,考古专业的文物保护学授课教师应认识到,考古学专业的文物保护技术课程,不应以培养高级文物保护技术人员或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人员为目的,而应以为考古、博物馆行业培养掌握常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考古人员为主。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授课内容的主次进行调整,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相对弱化理论教学,从而选择一种有利于文科生的授课模式。
(2)强化实验教学
当前,国内的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大多偏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较为不足。国内开设考古专业的高校,已经组建了考古或文物保护实验室,具有开设实验课的硬件条件。可参考UCLA Conservation Program的教学模式,大力强化文物保护技术和科技考古课程的实验教学。有些教师认为限于文物样品的珍贵性,文物保护实验课很难开设。UCLA的文物保护实验课所用的壁画等样本,全部都是学生自制的。今年,本人开设的文物保护技术课程,石质文物清洗实验所用的石材样本,均由学生模拟制备各种常见病害,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实验教学的强化,应从制订实验大纲开始,合理设置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考古人才的需求。
(3)注重学生的文献阅读
限于本科生的学科背景,他们阅读理科文献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授课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经常性的向学生发放科技考古领域和文物保护领域的最新或重大科研成果,以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学科前沿和最新的发展动态。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献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加强师生互动,尝试采用启发式的授课模式
UCLA的学生在课堂上极为活跃,国内高校与之相比有明显差距。这固然有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与我们的学生从小的教学环境有关。国内大多高校考古专业的招生人数并不多,以安徽大学为例,每届只有15-20人。这种典型的小班教学,有利于进行教学改革。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的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小班教学的优势,在课堂上尝试采用启发式的研究型授课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启动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5)强化现场教学
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室内的操作,并不能完全再现施工现场的工艺,尤其是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其所用技术工艺更是随文物保存的现状和环境因素而改变。因此,文物保护技术的教学,除了必要的实验教学外,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临文物保护修复现场,并在现场对所采取的方法和工艺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物保护技术工艺的理解。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UCLA Conservation Program教学模式的回顾,认为该教学模式对国内高校考古专业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有一定借鉴意义。面向以文科背景为主的考古专业学生,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等文理交叉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培养掌握相关技术、方法的考古人员为主,相对弱化理论教学,强化实验教学和现场教学,注重文献阅读,并尝试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以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夏鼐.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 王昌燧. 科技考古进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王蕙贞. 文物保护学[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xjjyxm14010)
作者简介:魏国锋(1975-),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