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二胎政策下长子女社会化问题及对策

【作者】 赵乾坤 王立君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一部分子女由独生子女成为长子女,而此时部分长子女处于幼儿发展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化对其成年生活有着奠基作用,独生子女转变为长子女这种家庭结构与地位的改变给幼儿期长子女的社会化进程带来了着重要的影响。就此对二胎政策下幼儿期(3-7岁)长子女所面临社会化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发展;社会化;家庭教育;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部分母亲很可能会生育第二个孩子,许多儿童从独生子女自然转变为非独生子女[1],众多原先的独生子女转变为长子女,在地位、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在其社会化塑造过程中难免存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
  一、幼儿期长子女常见社会化问题
  自二胎政策开放以来,屡屡听闻子女因父母生育二胎而产生自杀、离家出走、逼迫已孕母亲流产等报道,这些现象显露出在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子女的心理问题和社会化问题较为严重。
  (一)个性社会化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学动力过程特征存在差异,独生子女更多倾向于多血质,而非生子女更倾向于粘液质[2],这就显露出独生子女在转变为长子女的过程中其个性发展可能经由多血质转变为粘液质,这种转变相对来说更容易发生在对次子女有排斥心理的长子女身上。比如,一个孩子本来活泼好动、喜欢与别的同伴交流,但自从家里出现新成员后,就变得不大爱与人说话、与同伴交流,这种个性上的变化在由独生到非独的子女身上最为常见。
  (二)情绪社会化问题
  幼儿期是个体情绪社会化的关键阶段,此时期幼儿常见情绪社会化问题有癔症、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等[3].自2013年“单独二胎”政策以来,多家医院报告出其接诊多例因家庭新增小成员而出现情绪不稳定的儿童,他们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易怒、易激惹和焦虑的情绪。其中一些长子女由于受到家庭父母的管束限制,其情绪问题可通会通过头痛、沉闷和郁郁寡欢等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三)社交社会化问题
  个体早期社会化对同辈群体的需要,比任何其他社会化主题都重要[4],对同辈群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交往的需要,长子女在角色地位转变的过程中很容易拿自己与仍是独生子女的孩子相比,也容易被其他独生子女拿来进行对比,无论哪一种对比都容易使长子女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产生一些社交退缩、回避的行为。比如,有的长子女在对比或被对比之后出现一些不与同伴玩耍、远离同伴等孤僻不合群行为,减少与父母交流或与父母一起的时间和频率。部分长子女还会出现逃学、厌学、弃学等行为。
  (四)行为社会化问题
  在长子女与次子女的教养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竞争---“同胞竞争”,竞争的资源包括父母的爱、关注等,家庭中新子女的出现势必会占用父母有限的爱与关注,如此一来,部分长子女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体验到父母“爱”和“关注”的减少,产生了与弟弟妹妹争宠的动机,进而促发了一些行为问题,比如自残、自杀、自虐等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和爱,另有一些长子女表现出对弟弟妹妹的伤害行为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安全感。
  社会化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源,不仅仅是子女自己的问题,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幼儿期长子女社会化问题原因分析
  (一)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
  幼儿期孩子大部分时间依然由父母陪伴,这一时期是个体语言、观念、态度、技能形成的关键期。同时已有研究表明子女社会化与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和家庭环境存在相关,但并不是说文化程度高,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就一定能教育出出色的孩子,关键要看家庭教养方式.〔根据勒温的领导风格理论来探讨父母教养风格对儿童的影响,发现有四种教养方式: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宠爱型。研究表明,溺爱和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孩子不是表现出情绪不稳、遇事退缩、依赖别人、独立性差,就是表现出不服管教、我行我素、不会合作、自私自利;而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则表现出蛮横、冷漠、敌对、控制欲强等。当父母把相当一部分有限的精力投放到弟弟妹妹身上时,长子女难以适应角色地位转变,而不适当的教养方式使本该对长子女进行的关注变为更加放任和约束,故而长子女极易出现个性偏激或懦弱;情绪不稳;社交困难;行为异常等社会化问题。
  (二) 独生子女生活经验的习惯
  在升格为长子女前的时间里,他们度过了一段独生子女的生活。在作为独生子女的时间里,其生活角色、家庭地位、家庭结构都已固定和习惯,与父母交往方式早已形成固定单一模式,缺乏多方向的社会交往能力,并且能够享受父母全部的爱和关注。在这种核心家庭模式中,孩子容易形成一种特殊心理,产生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不良心理印象,缺乏合作精神、分享理精神、团结精神。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唯一”,使得父母对其过分溺爱和保护,子女习惯了由父母代替解决问题的生活,并产生一种对自身能力怀疑的消极认知。这样的生活经验使处在早期社会化阶段的长子女在行为上具有依赖性、惰性,在意志上具有脆弱性和摇摆性,造成长子女在日后社会生活中的融入能力低、抗挫折能力差、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这些已经形成模式的生活习惯,在次子女出生后,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时,难免对长子女的社会化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 同胞竞争
  同胞竞争是指当家庭出现两个及以上孩子时,他们之间存在的一种对父母爱的竞争关系。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我们知道,幼儿期子女正处于“恋母情结”时期,无论是与父亲还是弟妹都会去争夺母亲的爱,希望成为母亲关注的焦点,因而此时期母亲的作用尤为重要,但与此同时,母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次子女身上,忽视了对长子女的关心和爱护,使得长子女从关注的中心变换到非中心,容易让长子女认为其地位遭到侵犯,父母不在关注自己,甚至是彻底失去了父母的爱,严重影响其安全感与归属感。同胞竞争也会使长子女产生自私与自卑心理,由宠爱一身到爱的分享的心理落差对长子女幼小的心灵有一定的冲击,而由于资源有限,母亲在资源的分配中难以做到平均量化,有的母亲还认为长子女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便将更多的资源投放到弟妹身上,这样一来,易激发嫉妒心理,势必在子女间展开一场资源争夺战。而由于长子女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父母就对其产生了一种期望,希望其能够在养育弟妹的过程中尽力配合而不是争宠,一旦长子女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就会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在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身上更加常见。
  (四)社会环境
  向社会寻求帮助是个体在遭遇困境时常见的方法手段。但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长子女社会化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大人对小孩子开玩笑“你不听话就给你要一个小弟弟了”,此类言语不仅不能缓解长子女的焦虑情绪,反而会使其认为弟弟妹妹的出现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进而产生对弟弟妹妹的不满和敌视。在许多情况下,无论是亲戚朋友,亦或是同事同学,在探望次子女时往往忽视了长子女,更有甚者以言语来挑逗刺激长子女,家长此时也更多的偏爱次子女,忽视长子女,容易让长子女感到被冷落,被抛弃。从而产生诸多问题。
  三、探寻长子女社会化问题的出路
  (一)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
  许多研究表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最能建立起和谐有好的家庭环境,因此,无论是对独生子女或非独生子女,父母都应该采取民主平和的教养方式,爱与教相结合,做到不溺爱、不放任、不转制,平等相处,以身作则,与孩子做朋友,给予孩子独立的时间、空间培养养孩子的独立性和适应性,以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良好教养方式的基础上,面对家庭结构的转变时长子女才不会问题频出,才能积极地接受弟妹,积极地参与生活,促进社会化。
  (二) 发挥父亲的作用
  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过于强调母亲的作用,往往忽视了父亲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幼儿期的长子女来说。虽然此阶段的长子女多存在“俄狄浦斯情结”但父亲的爱与关注能够在一等程度上对其进行替代和补充,在母亲照顾新出生子女无暇顾及长子女时要充分发挥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多与长子女交流沟通,代替母亲对其照顾和关注,如出现问题也能够及时的发现与了解。
  (三) 同伴游戏
  幼儿期儿童正处于初级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直接社会条件。在同伴游戏活动中,儿童可以学习到语言、技巧、规则等社会化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独生子女生活经历中的自我中心倾向,学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与他人合作、正当的竞争,同时同伴间的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使其认识到自己还是受欢迎的。此外,同伴游戏还是一个长子女进行心理宣泄的渠道。
  (四) 家庭幼儿园的互动
  家庭应与幼儿园相互携手,充分互动,做好对长子女的教育和教养。家庭方面应该及时与幼儿园沟通、交流长子女的身心状况,以便幼儿园能够更好地帮助长子女;幼儿园方面,在了解家庭情况的基础上,应多关注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幼儿,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幼儿的合理信念,助其接受弟弟妹妹的到来。对于教养不当的家庭,进行合理的引导,以助幼儿长子女安全的渡过幼儿期,使其社会化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2))
  [2]崔伊薇,高文华,王桂英.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4)
  [3]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257.
  [4]张璐.放开“二胎”政策的利弊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4.
  作者简介:赵乾坤(1991-05-),男,汉族,河南人,现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应用心理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测量积极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