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应有效建立学生多元学习方式

【作者】 王增元

【机构】 甘肃省高台县城关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打破枯燥单一的“教”、“学”、“练”方式,更加注重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独特体验与探究过程的多元感受,及时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逐步养成透析数学知识精髓、善于演绎推理结论的思维习惯。着力建立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多元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课堂更有活力。
  关键词:探究;多元;合作
  不可否认,现阶段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还是以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和强迫记忆储备式学习为主,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带有一定的被强迫性质,且具有鲜明的单一性、被动性和机械性的特点。正因为如此,我们发现在新课改潮流中这些方式正逐渐丧失其应有的活力,使其越来越难以适应和满足当前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标准》指出“学生要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打破已有枯燥单一的“教”、“学”、“练”方式,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倾心打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多元学习方式,彻底将学生从学习数学的恐惧、压力和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带着阳光进课堂,是有效建立学生多元学习方式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多年的教学实践印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摒弃以往在学生当中刻板、古董、严厉、缺乏活力的形象。大力倡导学生兴趣发展、个性舒张。在引导学生探讨、研究数学问题时,要给学生多一点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一点鼓励和肯定的目光。并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差异,综合应用多种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刻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和气氛,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关系。让学生不怕老师,让学生敢说“我不懂”,让学生会说“我认为”,让学生觉得“我讲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的理解对大家很重要”。以此,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多角度打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去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将“阳光教师、阳光学生、阳光课堂”融入到教学行为当中。使学生从根本上成为课堂的主人,并能满足个人数学学习的需求。
  二、带着目的走进课堂,是有效建立学生多元学习方式的核心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流方式。
  (一)以探究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随着学习的展开,学生对学习中的部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于是,教师便重新设立新的目标展开探究。其一般过程为: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一般采取的探究策略是:
  ①体验式:如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综合与实践课《平面图形的镶嵌》时,鼓励学生利用已经准备好的多边形纸片实际动手操作,在探索中学生发现镶嵌的“奥秘”,得出相应的数学结论。
  ②访谈式:如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综合与实践课《生活中的“一次模型”》时,教师给出研究主题:家庭用电成本问题。学生小组成员分工采访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收集所需数据,确定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用所收集的数据和已确定的数量关系构造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解决问题,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最后分析出省电的最佳方案。
  ③网络式:如学习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综合与实践课《设计遮阳蓬》时,课前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按分工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通过上网、查阅报刊或书籍等形式收集有关遮阳蓬的资料和图片,了解制作遮阳篷的相关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测量、提出设想、动手制作,在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
  由此可以看得出,这种探究性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并且以多种探究的方式完成了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我们将整个过程可以归纳为:引发动机--确定主题-- 展开过程(自主探究)-- 归纳结论 -- 拓展应用。   
  再如我在执教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外角和》这一节课时,我采用的步骤为:
  1.导入新课,引出问题。我确定的主题是:你可以用什么方式把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这个结论探索出来?
  2.学生选择探索的途径:方式一、学生阅读教材寻找方法得出结论;方式二、通过剪纸、拼图得出结论;方式三、通过操作flash演示动画课件观察得出结论。
  3.小组探索:小组选择不同的方式共同探究出正确的结论,如:三角形的外角和、四边形的外角和、五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引申探讨: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的外角和为多少度?
  纵观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我们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操作、积极探索,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置于核心地位,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主体地位明显,创造潜力得以充分开发。
  (二)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目的学习方式 
  学生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展开思考,并能引发激烈的讨论,从而达到不同个体之间思想观点的交锋。这样做有助于迸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到达更深处,促使进一步问题的提出。对于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非常大的作用。教师在组织时,尊重学生学习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两种思路:
  1.组织化的小组学习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上,对于某一知识点和小课题的学习,教师都应安排较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其次,要妥善处理学生各种学习活动方式的关系,使之优化组合。我们认为,一般顺序为:个体钻研—小组协商—全班交流。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先后开展组间、跨组交流,从个人钻研开始,经协商学习,最后又回到个人钻研及其成果汇报,有利于保证交流质量,并能使协商学习最终服务于学习者个体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编排协商学习小组,并注意学生倾听、表达、分工、协调等合作技能的培养。
  如我在执教北师大版数学上册《一次函数的图像的画法》时,为了深入研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学生要深入研究教材并搜集课外的许多资料来充实。第一步,个体钻研。每个同学自主选择一个一次函数,利用“多点法”画出该函数的图像;第二步,小组协商。教师提问:既然画出来的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有没有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全班同学按照分好的小组研究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利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图像的优越性;第三步,全班交流。教师提问:大家通过研究,能否根据一次函数中k、b值与0的大小关系,迅速画出一次函数的草图?每个小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同学们得出结论,利用k、b值与0的大小关系,可以判断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所经过的象限,也就能画出一个一次函数简单的图像,并归纳总结出“简易法”画一次函数图像。
  2.非组织化的小组学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同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的学生早已完成且有新的理解,急需进行新的知识碰撞。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协商学习小组已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时,教师鼓励这一部分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寻找新的学习伙伴,再次组成学习小组,进入新的学习内容的讨论,产生新的理解。这种小组学习不是教师编排的,而是根据适时的需要即时产生的。
  如我在上数学复习课《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的寻找方法》时,我的问题是:如何快速寻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由于原来小组里寻找的方式集中的是某一个同学的想法,所以我提议同学们自由地找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好的方法,又推荐给了其他同学,紧接着,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自由组合。最终,找到了平移叠合法、翻转叠合法、旋转叠合法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中,建立多元的学习方式,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而有活力。做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过程,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数学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天宝 《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叶奕乾 孔克勤合著 《个性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3.林惠真 《开放社会的师生关系──从教学互动谈师生关系》 联经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王增元,1978年3月出生,男,汉族,甘肃高台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近年来主要研究数学高效课堂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