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国学启蒙应重视原典
【作者】 谭艳红
【机构】 (华侨大学文学院 福建 泉州)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近些年,“国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从公立学校到各种公益组织、培训机构,冠以“国学”的课程、计划、活动、项目等层出不穷。
“什么是国学”?清末学人邓实1905年在《国学讲习记》中最早给“国学”下了个定义:“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邓实是与章太炎、马叙伦、刘师培等同时期的国粹理论的思想者和践行者。时隔一个世纪有余,我们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变革、批判、反思之后,站在历史螺旋式的阶梯上,我们认识到:几千年岁月洗礼与沉淀的文化精髓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复兴与每个文化个体的培育至关重要。
从小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已经引起家庭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与认同。可是,国学经典卷轶浩繁,深浅不一,“读什么”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首要问题。先《诗经》,化性情;先《左传》,明事理;先论孟,敦品德;读老庄,拂虚名;读周易,立格局。国学经典是一个大体系,依年龄,凭兴趣,因人而宜。但是,诵读国学经典,第一部一定要慢慢细读,当选一部通读,不可一鳞半爪地选读。
时下“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成为广为流行的低幼国学启蒙读物,殊不知这些读物都出现在宋朝以后,并非原典之作,虽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也包含了大量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但其中杂陈的思想观念需摒除、批判之处俯拾即是。
国学启蒙需尊重历史,重视原典。国学以先秦经典和诸子思想为根基,涵盖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领域。我们常以“四书五经六艺”指代国学经典。在诸经之中,最适合国学启蒙者,莫过于《诗经》。所谓“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全面阐述了“诗教观”: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的“兴观群怨”的伦理教化功能由此确立,但长久以来我们忽视了它“多识鸟兽虫鱼之名”的文学审美与科学普及之内涵。在“人”的教育中,伦理(知识与规范)教育与情感(艺术与审美)教育应该并重。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既是“诗”又是“经”,《诗经》的本质是文学,充满诗性,富于音乐性、情感性。如果说西方文化的童年是希腊神话,那么中国文化的第一缕阳光就是《诗经》。国学启蒙要正本溯源,以《诗经》作为起点,启迪孩子的审美、情感、伦理、识物、明志。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国民教育的九字方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经》是中国文化诗、礼、乐于一体的开端。
选择《诗经》作为国学启蒙,理由有三:
一、《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言最能体现汉语的特征,既古雅又现代。《诗经》确立了汉语最早的规范。四言诗是中国诗歌的童年,端庄又不失活泼,文雅而富于表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四字一句,朗朗上口,兼具叙事性、音乐性与画面感,全面开启与培育孩子们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审美的感知力。《诗经》传递了中国最美的语言与文字。文化的习得直接来自语言的感受,与其让孩子终日模仿不伦不类的网络语言,不如尽早给孩子输入母语文化的语言精粹。有些家长会纠结这么小的孩子如何去习得那么生僻、难懂的汉字,如何会理解那一篇篇非经过专业学习不可获知的古诗?中国古典诗歌浓缩了母语的精华,以她特有的音乐性、直观性一直散发着悠远而深邃的文化魅力。英美意象派诗人庞德曾惊叹:“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儿童学诗,重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于培育对语言以及经由语言所刺激的对美的感知。结合蒙特梭利关于“人”的发展的敏感期的伟大发现,3—6岁是个体发展的敏感期高度密集的时期:审美敏感期、认字敏感期、音乐和绘画的敏感期。在敏感期的施教,往往事半功倍,更好地培育孩子心智的发展。6—9岁进入文化敏感期,这时期的孩子的心智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家长和学校可以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胸怀。童年时期的文化印记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精神宝藏。以《诗经》作为国学启蒙十分有利于全面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有效地实践作为全面的“人”的教育理念。
二、《诗经》大多篇幅短小,题材丰富,艺术形式多样化:可以吟诵,可以歌咏,可以舞蹈,可以绘画,通过这些艺术手段可以行之有效地通过《诗经》的启蒙教育来实践儿童的艺术教育理念。儿童的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文学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来实现。多种艺术手段的使用既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又拓展了文化经典再现与传承的不同载体。我们现有的儿童艺术教育门类之间往往是各自独立,彼此割裂。《诗经》的启蒙课程可以让朗诵、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门类之间具有极高的粘合性。
儿童艺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发展优美的感情。艺术教育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逐渐培育儿童的表达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诗经》的艺术本质是“诗”,《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的联结处是“情动于中”。《诗经》中贯穿的是情感是“美善相乐”、“声无哀乐”,充满对于“美好生活”的关照与向往。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思想对于当代美育的启发是以爱育美。《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也是一篇经典的以爱育美之作:它既是爱的启蒙诗篇,又是美的觉醒之作。
诗题“关雎”二字何解?雎是一种水鸟,“关雎”是写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水鸟吗?孩子们或许会这样问,孩子总是可爱。“关”字在这里不是“开”的反义词,不是动词,而是一个象声词。所以“关雎”二字意思就是“一只关关叫着的水鸟”。那诗人在哪儿见到这只水鸟,听到它关关的叫声呢?“在河之洲”。接下来的两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两句的转承有点意外。这种意外在《诗经》中却是常有的。这就是“诗六义”中的“兴”。前两句是起兴,“兴”重在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写景意在抒情。这四句有什么内在关联呢?为什么由一只关关叫的水鸟,会引发诗人抒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情思呢?原来,那只鸟在用悦耳动听的声音吸引同伴。诗人或许是被清脆的鸟鸣打动,一种美好之情有感而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八个字通俗易懂,意味深长,涵盖了“美”的全部内涵以及情爱礼仪的基本诉求。
“窈窕淑女”,“窈”指“心美”,“窕”指“形美”。真正的美既要讲究内在美,又要追求外在美,要内外兼修。除此之外,“窈窕”之后,还要求一个“淑”字,强调行为举止,性格气度要贤淑,这三者合一,才是“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何谓“君子”?“君子”一词最早在《易经》中开始使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确立了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处世为人的准则: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诗经·关雎》中的“君子”与孔子所阐释的“君子喻于义”应该更为切近,结合文本,“君子好逑”中强调“君子喻于义”,义者,宜也,强调君子走一条适宜的正路,不致于为私利欲望所驱使。遇到“窈窕淑女”,“君子”如何“好逑”呢?《关雎》给了我们答案。爱的初体验“寤寐思服”——爱要说出来“琴瑟友之”——爱要带回家“钟鼓乐之”。这个过程不仅表达了情爱是个体内在的情感诉求,而且也强调情爱需要社会化、礼仪化。
《诗经》中既有大量表达人伦情感如父母之情、同胞之情、朋友之情的诗篇可以用来践行以爱育美的思想,比如表达母爱的《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这首诗赞美了母亲育儿的辛劳与儿子宽慰母亲的拳拳之心。同时,《诗经》中还有不少饱含爱国情怀的佳作,比如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寓国家大爱于兄妹人伦之情的《鄘风·载驰》。
三、《诗经》中的家国情怀与苦难意识可以尽早确立孩子的文化归属感。21世纪我们的走向是国际化,而国际化首先要有自己的文化。真正的国际化是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带着各自的母语文化,彼此互通,彼此欣赏,而不是彼此取代。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走到这样的一群人当中,虽然他英语说得很流利,但是不能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东西,那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孩子心里没有长出一样东西——文化的归属感,以致于他根本不知道他所来自的那个文化里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可以来确立他在人群中的身份。什么是文化归属感?其核心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家国情怀与苦难意识。
《诗经》堪称中国的第一部大史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诗经·商颂》保留了中国远古的神话、原始祭祀、诸王征战的内容,《周颂》、《鲁颂》连缀起来就是商周历史与文化的写照。
神话是人类瑰丽的童年,民族文化的载体。神话用原始思维的方式解释自然万物的起源、社会生活、人类繁衍等问题。神话所传承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方式成为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核,它成为一些文化代码潜沉在每个个体的集体无意识中。神话是每个民族文化最初的表述,我们通过阅读神话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文化的差异。尊重差异,实现对话将成为21世纪文化交流与共处的必要立场。神话作为一种叙述,最适宜的听众是儿童。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与原始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论”同构对应的。神话的内容非常适合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趣味。作为生命黎明时期儿童与作为人类文化童年表征的神话应该恰逢其时的相遇,让神话滋养儿童。神话如同文化的母胎,每个个体在这个母胎中汲取养分,找到源头,确认归属。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诗经》中祭祀诗与战争诗中表达出来的家国情怀和悲悯意识,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将成为一些种子悄悄地在他们的内心发芽,有朝一日养成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与对生命本身的慈悲与体恤。当下,我们当代的儿童文学普遍追逐一种肤浅的物质化的快乐与幸福,出现一批油滑诙谐的游戏之作,我们应该正视苦难意识在儿童精神培育中的深远意义。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什么是“无邪”?译成英语,或许可以映照其内涵:In a word, there is nothing but heart felt feeling.
“什么是国学”?清末学人邓实1905年在《国学讲习记》中最早给“国学”下了个定义:“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邓实是与章太炎、马叙伦、刘师培等同时期的国粹理论的思想者和践行者。时隔一个世纪有余,我们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变革、批判、反思之后,站在历史螺旋式的阶梯上,我们认识到:几千年岁月洗礼与沉淀的文化精髓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复兴与每个文化个体的培育至关重要。
从小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已经引起家庭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与认同。可是,国学经典卷轶浩繁,深浅不一,“读什么”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首要问题。先《诗经》,化性情;先《左传》,明事理;先论孟,敦品德;读老庄,拂虚名;读周易,立格局。国学经典是一个大体系,依年龄,凭兴趣,因人而宜。但是,诵读国学经典,第一部一定要慢慢细读,当选一部通读,不可一鳞半爪地选读。
时下“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成为广为流行的低幼国学启蒙读物,殊不知这些读物都出现在宋朝以后,并非原典之作,虽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也包含了大量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但其中杂陈的思想观念需摒除、批判之处俯拾即是。
国学启蒙需尊重历史,重视原典。国学以先秦经典和诸子思想为根基,涵盖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领域。我们常以“四书五经六艺”指代国学经典。在诸经之中,最适合国学启蒙者,莫过于《诗经》。所谓“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全面阐述了“诗教观”: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的“兴观群怨”的伦理教化功能由此确立,但长久以来我们忽视了它“多识鸟兽虫鱼之名”的文学审美与科学普及之内涵。在“人”的教育中,伦理(知识与规范)教育与情感(艺术与审美)教育应该并重。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既是“诗”又是“经”,《诗经》的本质是文学,充满诗性,富于音乐性、情感性。如果说西方文化的童年是希腊神话,那么中国文化的第一缕阳光就是《诗经》。国学启蒙要正本溯源,以《诗经》作为起点,启迪孩子的审美、情感、伦理、识物、明志。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国民教育的九字方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经》是中国文化诗、礼、乐于一体的开端。
选择《诗经》作为国学启蒙,理由有三:
一、《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言最能体现汉语的特征,既古雅又现代。《诗经》确立了汉语最早的规范。四言诗是中国诗歌的童年,端庄又不失活泼,文雅而富于表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四字一句,朗朗上口,兼具叙事性、音乐性与画面感,全面开启与培育孩子们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审美的感知力。《诗经》传递了中国最美的语言与文字。文化的习得直接来自语言的感受,与其让孩子终日模仿不伦不类的网络语言,不如尽早给孩子输入母语文化的语言精粹。有些家长会纠结这么小的孩子如何去习得那么生僻、难懂的汉字,如何会理解那一篇篇非经过专业学习不可获知的古诗?中国古典诗歌浓缩了母语的精华,以她特有的音乐性、直观性一直散发着悠远而深邃的文化魅力。英美意象派诗人庞德曾惊叹:“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儿童学诗,重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于培育对语言以及经由语言所刺激的对美的感知。结合蒙特梭利关于“人”的发展的敏感期的伟大发现,3—6岁是个体发展的敏感期高度密集的时期:审美敏感期、认字敏感期、音乐和绘画的敏感期。在敏感期的施教,往往事半功倍,更好地培育孩子心智的发展。6—9岁进入文化敏感期,这时期的孩子的心智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家长和学校可以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胸怀。童年时期的文化印记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精神宝藏。以《诗经》作为国学启蒙十分有利于全面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有效地实践作为全面的“人”的教育理念。
二、《诗经》大多篇幅短小,题材丰富,艺术形式多样化:可以吟诵,可以歌咏,可以舞蹈,可以绘画,通过这些艺术手段可以行之有效地通过《诗经》的启蒙教育来实践儿童的艺术教育理念。儿童的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文学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来实现。多种艺术手段的使用既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又拓展了文化经典再现与传承的不同载体。我们现有的儿童艺术教育门类之间往往是各自独立,彼此割裂。《诗经》的启蒙课程可以让朗诵、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门类之间具有极高的粘合性。
儿童艺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发展优美的感情。艺术教育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逐渐培育儿童的表达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诗经》的艺术本质是“诗”,《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的联结处是“情动于中”。《诗经》中贯穿的是情感是“美善相乐”、“声无哀乐”,充满对于“美好生活”的关照与向往。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思想对于当代美育的启发是以爱育美。《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也是一篇经典的以爱育美之作:它既是爱的启蒙诗篇,又是美的觉醒之作。
诗题“关雎”二字何解?雎是一种水鸟,“关雎”是写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水鸟吗?孩子们或许会这样问,孩子总是可爱。“关”字在这里不是“开”的反义词,不是动词,而是一个象声词。所以“关雎”二字意思就是“一只关关叫着的水鸟”。那诗人在哪儿见到这只水鸟,听到它关关的叫声呢?“在河之洲”。接下来的两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两句的转承有点意外。这种意外在《诗经》中却是常有的。这就是“诗六义”中的“兴”。前两句是起兴,“兴”重在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写景意在抒情。这四句有什么内在关联呢?为什么由一只关关叫的水鸟,会引发诗人抒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情思呢?原来,那只鸟在用悦耳动听的声音吸引同伴。诗人或许是被清脆的鸟鸣打动,一种美好之情有感而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八个字通俗易懂,意味深长,涵盖了“美”的全部内涵以及情爱礼仪的基本诉求。
“窈窕淑女”,“窈”指“心美”,“窕”指“形美”。真正的美既要讲究内在美,又要追求外在美,要内外兼修。除此之外,“窈窕”之后,还要求一个“淑”字,强调行为举止,性格气度要贤淑,这三者合一,才是“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何谓“君子”?“君子”一词最早在《易经》中开始使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确立了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处世为人的准则: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诗经·关雎》中的“君子”与孔子所阐释的“君子喻于义”应该更为切近,结合文本,“君子好逑”中强调“君子喻于义”,义者,宜也,强调君子走一条适宜的正路,不致于为私利欲望所驱使。遇到“窈窕淑女”,“君子”如何“好逑”呢?《关雎》给了我们答案。爱的初体验“寤寐思服”——爱要说出来“琴瑟友之”——爱要带回家“钟鼓乐之”。这个过程不仅表达了情爱是个体内在的情感诉求,而且也强调情爱需要社会化、礼仪化。
《诗经》中既有大量表达人伦情感如父母之情、同胞之情、朋友之情的诗篇可以用来践行以爱育美的思想,比如表达母爱的《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这首诗赞美了母亲育儿的辛劳与儿子宽慰母亲的拳拳之心。同时,《诗经》中还有不少饱含爱国情怀的佳作,比如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寓国家大爱于兄妹人伦之情的《鄘风·载驰》。
三、《诗经》中的家国情怀与苦难意识可以尽早确立孩子的文化归属感。21世纪我们的走向是国际化,而国际化首先要有自己的文化。真正的国际化是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带着各自的母语文化,彼此互通,彼此欣赏,而不是彼此取代。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走到这样的一群人当中,虽然他英语说得很流利,但是不能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东西,那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孩子心里没有长出一样东西——文化的归属感,以致于他根本不知道他所来自的那个文化里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可以来确立他在人群中的身份。什么是文化归属感?其核心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家国情怀与苦难意识。
《诗经》堪称中国的第一部大史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诗经·商颂》保留了中国远古的神话、原始祭祀、诸王征战的内容,《周颂》、《鲁颂》连缀起来就是商周历史与文化的写照。
神话是人类瑰丽的童年,民族文化的载体。神话用原始思维的方式解释自然万物的起源、社会生活、人类繁衍等问题。神话所传承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方式成为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核,它成为一些文化代码潜沉在每个个体的集体无意识中。神话是每个民族文化最初的表述,我们通过阅读神话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文化的差异。尊重差异,实现对话将成为21世纪文化交流与共处的必要立场。神话作为一种叙述,最适宜的听众是儿童。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与原始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论”同构对应的。神话的内容非常适合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趣味。作为生命黎明时期儿童与作为人类文化童年表征的神话应该恰逢其时的相遇,让神话滋养儿童。神话如同文化的母胎,每个个体在这个母胎中汲取养分,找到源头,确认归属。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诗经》中祭祀诗与战争诗中表达出来的家国情怀和悲悯意识,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将成为一些种子悄悄地在他们的内心发芽,有朝一日养成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与对生命本身的慈悲与体恤。当下,我们当代的儿童文学普遍追逐一种肤浅的物质化的快乐与幸福,出现一批油滑诙谐的游戏之作,我们应该正视苦难意识在儿童精神培育中的深远意义。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什么是“无邪”?译成英语,或许可以映照其内涵:In a word, there is nothing but heart felt fe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