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医古文的多元化教学
【作者】 周 全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医古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记录着古代医家的诊疗思想和智慧。医古文作为古代医学记录的一种载体,应当充分挖掘其多元化的教育内容,突出其培养人文素质功能的优势,同时结合对临床诊疗过程的初步认识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和医患观。
关键词:医古文;多元化教学;医德观;医患观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统一的一门学科,其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特殊之处,古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华,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的不竭源泉,在日益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医古文教育在我国也受到越来越多医学院校的重视和认可。多年的医学教育工作,使笔者深深感受到医古文教学的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教授学生古汉语知识、学习中医药古籍常用词语、克服阅读上的文理障碍等方面,还应在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结合临床的能力以及温习专业知识等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不断丰富医古文教育的适教范围,墨守成规的教育内容,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浅谈一下医古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1.培养高尚的医德观
“德为术之先,德为医之本”。纵观古今的名医大家,之所以在不同领域对医学事业发展和完善做出各自的贡献,都有最大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德艺双馨”,不但医术超群,而且医德高尚。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悬壶济世,不仅是因宗族衰败,人口丧失,更有感于当时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华其外而悴其内,故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作《伤寒杂病论》流芳百世。隋唐名医孙思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篇《大医精诚》,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医疗行业中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得到了社会和民众的普遍认可,传诵至今,仍被后世医家奉为箴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高尚先生”之称的河间学派代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患病,由于家贫三延医而不至,致使其母身亡,遂立志学医,以济世活人。刘完素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为救治疫病,一改《和剂局方》用方温燥之弊,创立“六气化火”论,终成“寒凉派”的开山鼻祖。诸如此类,不可胜数,这些名贯古今的医家以他们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下医疗关系日益紧张,与个别医护人员医德丢失不无关系,在漫长的医学历史中也同样有为人不齿的庸医劣迹被记录下来,如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就提到有“省疾给药,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跌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的庸医;孙思邀亦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第二》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可见当时亦是有这样的医生存在。明代医学家徐春甫所著《古今医统》,专列“庸医”、“时医”、“名医”等篇,在传颂名医医德的同时,痛陈有违医德的人和事。医古文中有关医德论述和名医、庸医的内容还有很多,都是向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生动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固守课本,除了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一些非医家的笔记、小说中都出现的名医、庸医的故事形象都可以穿插讲授,将书中书外的内容进行正反互授,形成鲜明的对比教育,培养医学道德修养,在进行医古文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逐渐形成高尚的医德观。
2.培养结合临床的能力
医古文本身就具有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的特点,医古文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对疾病的认识、辨证施治、药物配伍等医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古代医学实践经验活动的详实记录,中国古代名医大家的出诊治病经历在古医籍中均一一记录在案。医古文教材本身就选编了大量案例,医古文教学也可以结合临床,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穿插讲授相关专业知识,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知识,刻以印象,激发他们继续深入求学之心,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或初探临床,或温故知新,如在讲解《大医精诚》时,讲解疾病的病机与病症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共性中有个性,个性中有共性;辨证论治,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并一一举例说明。如华佗对李延、倪寻“俱头痛身热 ”的同病异治法,对一郡守的“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的精神疗法;朱丹溪以通肺窍治男子小便不通,和肺经痰阻,卫气被遏用宣肺通窍的异病同治法[1]。
此外,“整体的素质比较起专业知识和能力来却更有创造力和发展的潜力。如果仅仅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缺乏对人类优秀文化的自由接纳和反应,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也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2],从这一角度讲,医学专业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医生职业的特殊性,除了要求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治病救人以外,同时又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这样才能在书写病例,记录疑难杂病讨论、编写论文论著等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而医古文包含了有铭文、医案、传记、医话多种体裁;既有专业的医学家如张介宾、王熹、王冰等,也文史家如袁枚、司马迁等的佳作,对医古文的阅读和理解,无疑可以提高医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还能产生提高其专业学习效果的作用,对医学生的临床记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培养正确的医患观
在中国古代,医生便多重视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早在农耕社会医疗水平低下,治疗手段落后,很多疾病根本无法治愈的情况下,《灵枢·师传第二十九》就提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如此医生将治疗方案、治疗风险如实的告诉患者,征求患者的意见,实际上是让患者也参与到了治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目前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医疗纠纷的产生与医生过分强调客观的医疗技术行为,而忽略病人的主观情感需求有很大关系。医生在面对患者时既需要坚持医疗行为的客观科学性,又需要在诊疗沟通的过程中照顾到患者主观的感情诉求,而早在明代《医宗必读》中,李中梓便提出“动静各有欣厌,饮食各有爱憎,性好吉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好恶之不同也。”还有“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尊,贵者多自尊而骄态悖理,此交际之不同也。贫者衣食不周,况乎药饵;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此调治之不同”,并谓之“病人之情”,以此强调医生要了解患者的习惯、性格、心理变化等,方能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诸如此类古代医家所总结出的人文智慧还有很多,包含了医疗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医患互动、医患矛盾与纠纷的处理等多个方面,医古文虽然在文字表达的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和现代人是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的[3],因此从医古文的教育和学习中,借鉴中国古代医患合作关系形成的经验,学习古人在医疗行为过程中的语言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等内容,古为今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形成正确的医患观。
4. 小结
医古文作为古代医学记录的一种载体,对于医学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医古文内容丰富,无论是医学专业理论还是诊疗实践经验,均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历史知识、哲学文化智慧,除了以上浅谈的三个方面还有很多的内容有待挖掘发展。对于新环境下的医古文教育,我们不应仅限于医古文的课堂上,还要在诸如中医内科、方剂、中药等课程中选取合适的医古文内容,进行医古文的穿插式教学,在临床医案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充分挖掘医古文多元化教学内容,处处渗透人文精神,发挥其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的优势,帮助广大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和医患观,为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永森,医古文课教学中的多元渗透[J].西北医学教育,2008,第16卷,第6期;
[2]姚桃娟,谈医古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文意识[J].药学教育,2004,20(l):48-50;
[3]于雪梅,试论医古文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20(3):21-24
第一作者:周全,男,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及中医学教育工作。
关键词:医古文;多元化教学;医德观;医患观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统一的一门学科,其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特殊之处,古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华,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的不竭源泉,在日益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医古文教育在我国也受到越来越多医学院校的重视和认可。多年的医学教育工作,使笔者深深感受到医古文教学的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教授学生古汉语知识、学习中医药古籍常用词语、克服阅读上的文理障碍等方面,还应在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结合临床的能力以及温习专业知识等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不断丰富医古文教育的适教范围,墨守成规的教育内容,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浅谈一下医古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1.培养高尚的医德观
“德为术之先,德为医之本”。纵观古今的名医大家,之所以在不同领域对医学事业发展和完善做出各自的贡献,都有最大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德艺双馨”,不但医术超群,而且医德高尚。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悬壶济世,不仅是因宗族衰败,人口丧失,更有感于当时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华其外而悴其内,故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作《伤寒杂病论》流芳百世。隋唐名医孙思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篇《大医精诚》,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医疗行业中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得到了社会和民众的普遍认可,传诵至今,仍被后世医家奉为箴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高尚先生”之称的河间学派代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患病,由于家贫三延医而不至,致使其母身亡,遂立志学医,以济世活人。刘完素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为救治疫病,一改《和剂局方》用方温燥之弊,创立“六气化火”论,终成“寒凉派”的开山鼻祖。诸如此类,不可胜数,这些名贯古今的医家以他们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下医疗关系日益紧张,与个别医护人员医德丢失不无关系,在漫长的医学历史中也同样有为人不齿的庸医劣迹被记录下来,如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就提到有“省疾给药,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跌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的庸医;孙思邀亦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第二》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可见当时亦是有这样的医生存在。明代医学家徐春甫所著《古今医统》,专列“庸医”、“时医”、“名医”等篇,在传颂名医医德的同时,痛陈有违医德的人和事。医古文中有关医德论述和名医、庸医的内容还有很多,都是向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生动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固守课本,除了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一些非医家的笔记、小说中都出现的名医、庸医的故事形象都可以穿插讲授,将书中书外的内容进行正反互授,形成鲜明的对比教育,培养医学道德修养,在进行医古文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逐渐形成高尚的医德观。
2.培养结合临床的能力
医古文本身就具有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的特点,医古文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对疾病的认识、辨证施治、药物配伍等医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古代医学实践经验活动的详实记录,中国古代名医大家的出诊治病经历在古医籍中均一一记录在案。医古文教材本身就选编了大量案例,医古文教学也可以结合临床,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穿插讲授相关专业知识,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知识,刻以印象,激发他们继续深入求学之心,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或初探临床,或温故知新,如在讲解《大医精诚》时,讲解疾病的病机与病症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共性中有个性,个性中有共性;辨证论治,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并一一举例说明。如华佗对李延、倪寻“俱头痛身热 ”的同病异治法,对一郡守的“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的精神疗法;朱丹溪以通肺窍治男子小便不通,和肺经痰阻,卫气被遏用宣肺通窍的异病同治法[1]。
此外,“整体的素质比较起专业知识和能力来却更有创造力和发展的潜力。如果仅仅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缺乏对人类优秀文化的自由接纳和反应,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也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2],从这一角度讲,医学专业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医生职业的特殊性,除了要求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治病救人以外,同时又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这样才能在书写病例,记录疑难杂病讨论、编写论文论著等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而医古文包含了有铭文、医案、传记、医话多种体裁;既有专业的医学家如张介宾、王熹、王冰等,也文史家如袁枚、司马迁等的佳作,对医古文的阅读和理解,无疑可以提高医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还能产生提高其专业学习效果的作用,对医学生的临床记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培养正确的医患观
在中国古代,医生便多重视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早在农耕社会医疗水平低下,治疗手段落后,很多疾病根本无法治愈的情况下,《灵枢·师传第二十九》就提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如此医生将治疗方案、治疗风险如实的告诉患者,征求患者的意见,实际上是让患者也参与到了治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目前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医疗纠纷的产生与医生过分强调客观的医疗技术行为,而忽略病人的主观情感需求有很大关系。医生在面对患者时既需要坚持医疗行为的客观科学性,又需要在诊疗沟通的过程中照顾到患者主观的感情诉求,而早在明代《医宗必读》中,李中梓便提出“动静各有欣厌,饮食各有爱憎,性好吉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好恶之不同也。”还有“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尊,贵者多自尊而骄态悖理,此交际之不同也。贫者衣食不周,况乎药饵;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此调治之不同”,并谓之“病人之情”,以此强调医生要了解患者的习惯、性格、心理变化等,方能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诸如此类古代医家所总结出的人文智慧还有很多,包含了医疗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医患互动、医患矛盾与纠纷的处理等多个方面,医古文虽然在文字表达的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和现代人是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的[3],因此从医古文的教育和学习中,借鉴中国古代医患合作关系形成的经验,学习古人在医疗行为过程中的语言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等内容,古为今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形成正确的医患观。
4. 小结
医古文作为古代医学记录的一种载体,对于医学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医古文内容丰富,无论是医学专业理论还是诊疗实践经验,均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历史知识、哲学文化智慧,除了以上浅谈的三个方面还有很多的内容有待挖掘发展。对于新环境下的医古文教育,我们不应仅限于医古文的课堂上,还要在诸如中医内科、方剂、中药等课程中选取合适的医古文内容,进行医古文的穿插式教学,在临床医案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充分挖掘医古文多元化教学内容,处处渗透人文精神,发挥其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的优势,帮助广大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和医患观,为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永森,医古文课教学中的多元渗透[J].西北医学教育,2008,第16卷,第6期;
[2]姚桃娟,谈医古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文意识[J].药学教育,2004,20(l):48-50;
[3]于雪梅,试论医古文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20(3):21-24
第一作者:周全,男,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及中医学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