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高中数学打好“双基”的几个关系
【作者】 李才伟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必须要明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改变以前我国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的思想方法、增强学习自信心以及学会数学地交流重视不够的情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整合,注重时代、社会对数学学科的要求,注重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融为一体,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 打好“双基” 几个关系
在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为学生打好“双基”?鉴于“双基”内涵的变化,其方法、思路也应随之变化。必须要明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改变以前我国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的思想方法、增强学习自信心以及学会数学地交流重视不够的情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整合,注重时代、社会对数学学科的要求,注重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融为一体,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要使学生打好“双基”,必须既重视教学的过程也重视教学的结果,不能让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一是要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要返璞归真,强调对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方法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应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与结论的来龙去脉,从而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艺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例如对导数概念的理解,可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通过求瞬时变化率让学生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意义,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内涵。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向量方法、空间观念、数形结合思想、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尤其是蕴涵在显性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尽管是隐性知识,却是打开数学宝库的“金钥匙”,一定要注意揭示和总结。二是要注意适度形式化。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和应用也是一项基本要求,比如对一些数学法则、公式、结论的应用,应当使学生熟练掌握。这种形式化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对有关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总结归纳,而掌握的规律性。如果学生只限于记忆形式化的表达,而忽视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就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三是要重视思维训练和基本技能训练。选择适当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使思维的广阔性、严密性、发散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以形成理性思维,学会批判性思考。同时,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正确处理“打好双基”与“力求创新”的关系
基础与创新是学习数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也是《课程标准》中充分强调的。有人认为这是矛盾的两方面,培养创新精神会影响“双基”。其实不然,这种想法仍是源于对“双基”认识的不正确。从社会发展来看,创新精神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当然也是“双基”的内容。我们要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自始至终体现创新精神,这二者不是割裂的,而是一致的。
为此,必须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探索思考和实践应用”的空间。一是要改善教与学的方法,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还应倡导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对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例如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讨论交流等都可用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创新过程。教师的讲授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二是要注重创新思维、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拓展、延伸的空间和时间,对有关问题做进一步探索研究。
(三)新“双基”对教师的新要求
显然,《课程标准》下的“双基”已具有更丰富和更具时代特征的内涵,打好“双基”比原来更为困难,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新课程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所以,能否打好“双基”,教师是关键。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树立新理念
通过学习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课程改革和打好基础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基础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加强知识量的积累
标准新了,要求高了,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努力学习数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并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合高中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时刻保持研究与创新的态度,以渊博的学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
(三)改进评价的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在一定意义上是指挥棒,应有利于学生“双基”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要正确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掌握,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方法与态度),注重对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评价,还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双基”的内涵,认真思考打好“双基”的方法与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打实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 打好“双基” 几个关系
在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为学生打好“双基”?鉴于“双基”内涵的变化,其方法、思路也应随之变化。必须要明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改变以前我国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的思想方法、增强学习自信心以及学会数学地交流重视不够的情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整合,注重时代、社会对数学学科的要求,注重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融为一体,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要使学生打好“双基”,必须既重视教学的过程也重视教学的结果,不能让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一是要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要返璞归真,强调对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方法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应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与结论的来龙去脉,从而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艺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例如对导数概念的理解,可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通过求瞬时变化率让学生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意义,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内涵。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向量方法、空间观念、数形结合思想、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尤其是蕴涵在显性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尽管是隐性知识,却是打开数学宝库的“金钥匙”,一定要注意揭示和总结。二是要注意适度形式化。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和应用也是一项基本要求,比如对一些数学法则、公式、结论的应用,应当使学生熟练掌握。这种形式化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对有关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总结归纳,而掌握的规律性。如果学生只限于记忆形式化的表达,而忽视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就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三是要重视思维训练和基本技能训练。选择适当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使思维的广阔性、严密性、发散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以形成理性思维,学会批判性思考。同时,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正确处理“打好双基”与“力求创新”的关系
基础与创新是学习数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也是《课程标准》中充分强调的。有人认为这是矛盾的两方面,培养创新精神会影响“双基”。其实不然,这种想法仍是源于对“双基”认识的不正确。从社会发展来看,创新精神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当然也是“双基”的内容。我们要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自始至终体现创新精神,这二者不是割裂的,而是一致的。
为此,必须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探索思考和实践应用”的空间。一是要改善教与学的方法,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还应倡导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对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例如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讨论交流等都可用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创新过程。教师的讲授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二是要注重创新思维、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拓展、延伸的空间和时间,对有关问题做进一步探索研究。
(三)新“双基”对教师的新要求
显然,《课程标准》下的“双基”已具有更丰富和更具时代特征的内涵,打好“双基”比原来更为困难,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新课程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所以,能否打好“双基”,教师是关键。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树立新理念
通过学习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课程改革和打好基础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基础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加强知识量的积累
标准新了,要求高了,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努力学习数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并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合高中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时刻保持研究与创新的态度,以渊博的学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
(三)改进评价的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在一定意义上是指挥棒,应有利于学生“双基”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要正确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掌握,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方法与态度),注重对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评价,还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双基”的内涵,认真思考打好“双基”的方法与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打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