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言艺术在物理课堂调控中的运用
【作者】 轩书科
【机构】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语言艺术,对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及师生间的情感进行调控,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语言艺术;课堂调控
物理课堂教学调控艺术,就是指对课堂教学中的变量的适当合理的调节与控制,即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节奏、心理、语言、方法、手段、和评价等的调控,使物理课堂教学呈现一种张弛有度、和谐自然、意趣盎然的生动情境。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生命力所在,是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如何提高一堂课的讲授效果,是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除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科学运用往往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导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到某一对象上去,它对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想方设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才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前课堂教学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如何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调控学生注意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同行探讨和研究。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离不开教师对导语的精心创设。导语导得好,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又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反之,教师平铺直叙,学生兴味索然,精力涣散,教师也难以得心应手,费力不讨好,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对导语进行设计,让导语充满魅力,达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
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运用科学性的语言,才能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判断,才能分清是非、对错。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又要求语言必须恰当、准确,不能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物理教学语言的内容要符合科学原理,用词要正确、表达要准确,语言要符合物理学科的规范性。我们讲究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深度,而应根据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知识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教学语言的教育性,即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品德的形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因为对学生来说,教学语言又具有示范性,这就更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言不可不慎”,对学生思想可能发生不良影响的话不要随便说,应做到“闲话不闲”、“笑语有意”,要在语言上为学生做出精神文明的表率。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修养。
三、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和逻辑性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情趣。这是语言艺术的技巧性问题。教师可以用语言的情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非常强的科学,而物理教学语言的生动、丰富和简单也是一种美的体现。如用毛泽东诗词中名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来验证学生计算地球自转的速度就很有意思。
物理是由“逻辑思维链条”结构起来的,具有自己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性。要把这种具备内在固有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的语言表达没有相应的严格的逻辑思维结构是不可想象的。而物理教学语言逻辑性的特点,也正是顺应于物理学科内容和学生思维发展要求。因此,优秀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是讲述、讲解,还是分析、论证,其语言表达都是有板有眼,脉络清晰的,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都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同时教学语言的逻辑性也是识判、驳斥谬误和诡辩的有力工具,保证了表述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如:对于阿里士多德的谬论“物体自由下落时,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不仅用实验否定了它,也曾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否定它。
四、物理课堂教学要具有启发性
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因而,启发性的语言对于物理教学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维、主动获得知识,而不能代替学生去掌握知识。为此,教师的语言应含蓄、引人入胜,有发人思考余意,以做到言犹不尽而意无穷。启发、含蓄,并不意味着不把问题讲深讲透,相反,启发、含蓄正是为把问题讲深讲透服务的,一旦学生因启而发,教师则应乘“发”而入,让学生感受新知识,获得满足感。切忌把语言弄得高深莫测,迂回曲折,或故弄玄虚,而应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物理教学语言的讲解性是非常鲜明的。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有听懂、理解、消化和记笔记的需要,就决定了教师教学语言要有讲解性的特点。
五、课堂教学要具有严密性和灵活性
物理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教材中用来表示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字也不好,前后颠倒更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将“所”字漏掉,也无须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线”与“入射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要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其内容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样的表达是非常精练的,可以说多了一个字则显得罗嗦,少了一个字则意思不清,更不能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字。
教学语言的灵活性是指依据不同教学环节、不同场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用不同的语言、语调去表达教学内容的特性。物理教学语言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因而必须针对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首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特点的语言表述,如对物理现象的叙述常采用描述性语言,对物理规律的揭示采用逻辑严谨的论证语言,对列举的实际生活事例采用通俗性、趣味性、设问性的、鼓励性的、暗示性的、激发性的语言;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采用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对优秀学生的赞许,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鼓励,对一般同学的注意和尊重都有利于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六、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
演戏要有舞台节奏,教师讲课也应有课堂节奏。我们讲语言表达的节奏,主要是紧慢疏密,轻重缓急。检验教学语言是否达到最佳节奏就要看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是否协调合拍。只有处于这样的一种最佳教学语言的节奏,才能产生学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语言速度太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他们没有琢磨消化的时间,听课就感到吃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学习的知识也容易“夹生”。教学语言的速度太慢,讲述的知识又跟不上学生的需要,他们的思维活动就不能展开,必然会影响智力活动的顺利发展,讲课声音太高,语言的刺激性太强,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保持,讲课声音太低,学生听课吃力费劲,会引起听觉不必要的紧张,容易产生疲劳。所以,课堂上一定要用平和而流利的语言,讲课过程中要注意快慢适中,高低适宜。“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高而不喧,低而不闪”,教师的语言节奏,要根据教材内容,实验安排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而巧妙的控制与调节。当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语言应该放慢,语气应适当加重,讲到疑点之处时,教师的声调可以提高,尾音适当拖长。注意了抑、扬、顿、挫的语言,能加强启发因素。善于利用语言节奏和声调变化的老师在课堂上就能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应,造成为领会教材的必要的大脑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的大脑皮层持续地处于积极而活跃的状态。
七、要善于“以姿势助说话”
我们训练学生,就是要使他们的手、脑、眼、口、鼻、耳等各种感觉器官同时得到并用。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眼睛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较耳朵和其它感觉器官有着特殊的贡献,它识别的事物又多又快,获取的信息记得牢,集中率高。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除耳听以外,还有视觉的感知,倘若老师站在那里,毕恭毕敬,毫无动作的配合,讲课就不能使学生的兴趣持久,只好象是听广播讲座一样。因而在运用语言艺术技巧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动作,姿势和眼神,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含意。当然,教师的讲课姿势应和教材的内容做到有机地结合,使得举止适宜,恰到好处。
关键词:语言艺术;课堂调控
物理课堂教学调控艺术,就是指对课堂教学中的变量的适当合理的调节与控制,即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节奏、心理、语言、方法、手段、和评价等的调控,使物理课堂教学呈现一种张弛有度、和谐自然、意趣盎然的生动情境。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生命力所在,是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如何提高一堂课的讲授效果,是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除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科学运用往往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导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到某一对象上去,它对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想方设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才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前课堂教学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如何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调控学生注意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同行探讨和研究。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离不开教师对导语的精心创设。导语导得好,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又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反之,教师平铺直叙,学生兴味索然,精力涣散,教师也难以得心应手,费力不讨好,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对导语进行设计,让导语充满魅力,达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
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运用科学性的语言,才能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判断,才能分清是非、对错。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又要求语言必须恰当、准确,不能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物理教学语言的内容要符合科学原理,用词要正确、表达要准确,语言要符合物理学科的规范性。我们讲究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深度,而应根据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知识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教学语言的教育性,即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品德的形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因为对学生来说,教学语言又具有示范性,这就更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言不可不慎”,对学生思想可能发生不良影响的话不要随便说,应做到“闲话不闲”、“笑语有意”,要在语言上为学生做出精神文明的表率。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修养。
三、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和逻辑性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情趣。这是语言艺术的技巧性问题。教师可以用语言的情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非常强的科学,而物理教学语言的生动、丰富和简单也是一种美的体现。如用毛泽东诗词中名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来验证学生计算地球自转的速度就很有意思。
物理是由“逻辑思维链条”结构起来的,具有自己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性。要把这种具备内在固有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的语言表达没有相应的严格的逻辑思维结构是不可想象的。而物理教学语言逻辑性的特点,也正是顺应于物理学科内容和学生思维发展要求。因此,优秀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是讲述、讲解,还是分析、论证,其语言表达都是有板有眼,脉络清晰的,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都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同时教学语言的逻辑性也是识判、驳斥谬误和诡辩的有力工具,保证了表述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如:对于阿里士多德的谬论“物体自由下落时,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不仅用实验否定了它,也曾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否定它。
四、物理课堂教学要具有启发性
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因而,启发性的语言对于物理教学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维、主动获得知识,而不能代替学生去掌握知识。为此,教师的语言应含蓄、引人入胜,有发人思考余意,以做到言犹不尽而意无穷。启发、含蓄,并不意味着不把问题讲深讲透,相反,启发、含蓄正是为把问题讲深讲透服务的,一旦学生因启而发,教师则应乘“发”而入,让学生感受新知识,获得满足感。切忌把语言弄得高深莫测,迂回曲折,或故弄玄虚,而应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物理教学语言的讲解性是非常鲜明的。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有听懂、理解、消化和记笔记的需要,就决定了教师教学语言要有讲解性的特点。
五、课堂教学要具有严密性和灵活性
物理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教材中用来表示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字也不好,前后颠倒更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将“所”字漏掉,也无须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线”与“入射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要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其内容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样的表达是非常精练的,可以说多了一个字则显得罗嗦,少了一个字则意思不清,更不能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字。
教学语言的灵活性是指依据不同教学环节、不同场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用不同的语言、语调去表达教学内容的特性。物理教学语言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因而必须针对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首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特点的语言表述,如对物理现象的叙述常采用描述性语言,对物理规律的揭示采用逻辑严谨的论证语言,对列举的实际生活事例采用通俗性、趣味性、设问性的、鼓励性的、暗示性的、激发性的语言;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采用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对优秀学生的赞许,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鼓励,对一般同学的注意和尊重都有利于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六、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
演戏要有舞台节奏,教师讲课也应有课堂节奏。我们讲语言表达的节奏,主要是紧慢疏密,轻重缓急。检验教学语言是否达到最佳节奏就要看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是否协调合拍。只有处于这样的一种最佳教学语言的节奏,才能产生学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语言速度太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他们没有琢磨消化的时间,听课就感到吃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学习的知识也容易“夹生”。教学语言的速度太慢,讲述的知识又跟不上学生的需要,他们的思维活动就不能展开,必然会影响智力活动的顺利发展,讲课声音太高,语言的刺激性太强,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保持,讲课声音太低,学生听课吃力费劲,会引起听觉不必要的紧张,容易产生疲劳。所以,课堂上一定要用平和而流利的语言,讲课过程中要注意快慢适中,高低适宜。“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高而不喧,低而不闪”,教师的语言节奏,要根据教材内容,实验安排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而巧妙的控制与调节。当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语言应该放慢,语气应适当加重,讲到疑点之处时,教师的声调可以提高,尾音适当拖长。注意了抑、扬、顿、挫的语言,能加强启发因素。善于利用语言节奏和声调变化的老师在课堂上就能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应,造成为领会教材的必要的大脑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的大脑皮层持续地处于积极而活跃的状态。
七、要善于“以姿势助说话”
我们训练学生,就是要使他们的手、脑、眼、口、鼻、耳等各种感觉器官同时得到并用。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眼睛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较耳朵和其它感觉器官有着特殊的贡献,它识别的事物又多又快,获取的信息记得牢,集中率高。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除耳听以外,还有视觉的感知,倘若老师站在那里,毕恭毕敬,毫无动作的配合,讲课就不能使学生的兴趣持久,只好象是听广播讲座一样。因而在运用语言艺术技巧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动作,姿势和眼神,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含意。当然,教师的讲课姿势应和教材的内容做到有机地结合,使得举止适宜,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