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于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作者】 刘桂侠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的400名中小学教师和200名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从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师德师风的现状等角度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目的通过对中小学师德建设有效途径的研究,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为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事实依据。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方法 
  自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积极行动,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打造高水平教育强县,营造高品质教育生态”的总体格局之中,统一规划,全面推进。为切实推进这项工作深入持续地发展,将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作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们课题组针对我县师德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客观真实地了解我县中小学生的生命成长现状,了解师德现状,使师德培训更有针对性,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对4所中学和4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学校时考虑了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老学校与新学校的兼顾,随机抽取中学教师200人,小学教师200人,学生家长200人当场完成问卷,回收率达100%,以保证问卷结果更客观全面,便于对比分析。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目前师德建设中,我们确实能够发现一些教师表现出的职业热情和努力工作的劲头,得到了学生及学生的的家长的认同,学校领导的认可。学校领导和家长认同主要依靠教师完成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合格人才。但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在教师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学科比例不均衡。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52%的教师喜欢他们的职业,53%的教师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学生成才的职业;5%的教师说不清甚至厌烦自己的工作,10%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是赖以生存、养家糊口的工具;教师的年龄偏大,35岁以下教师仅占23%,20年教龄以上教师占43%,这样的年龄结构使学校工作缺少生机和活力;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理科教师占25%,薄弱学科教师比例占12%,出现有的教师教着两个不相关的学科甚至多个学科,而所代的课程并非是他们适合的,实质上质量难以保证,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年龄偏大,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对职业的热情度不高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教师对师德的意义、标准有清醒的认识,但在工作中却难以践行。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是,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很多教师不能认真履行的现实。
  首先,教师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与标准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教师了解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有68、5%的教师认为师德师风建设很有必要,做好教育工作重要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61、3%的教师能积极参加上级组织和学校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认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其今后的影响非常重要,64.5%的教师向学校领导提过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53%的教师对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持不赞成的态度,87%的教师能以“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理解学生、构建民主课堂”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上结果反映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职业道德的意义和标准的认识是正确的,能够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作为树立教师形象和立身处世的首要因素。 
  其次,教师对师德建设中对教师自身的要求有准确的定位。
  调查结果显示,65%的教师认为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自身的道德品质,88、5%的教师认为我县教师整体素质好或较好,67、3%的教师认为造成某些教师道德水平不高的主要因素是个人思想认识不够,32%的教师认为造成某些教师道德水平不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的影响,72%的教师认为对当前的师德师风最不满意的是工作敷衍、品行不端。结果表明,教师能从自身出发,在师德建设中给自己准确的定位。
  再次,目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不尽人意。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63%的教师认为应该将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本人也做到,但有11%的教师认为想做但顾不上甚至不想做;11%对“治学态度严谨、在教书和科研上不能有半点浮夸、虚假”认为做不到,也不用做到;12%的教师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一般或较差,7%的教师说不清出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或者不太和谐,13%的教师在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歧视、侮辱、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以上结果反映出不少教师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律,却不知道如何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师德和师德教育割裂开来,忽视了道德规范的制约和导向作用。
  3、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并没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同。 
  调查结果显示,10%的学生家长认为教师并没有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5%的家长认为任课教师存在有偿家教或补课现象,12%的家长认为教师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8%的家长认为任课教师向孩子销售资料,10%的学生家长评价师风一般或较差。以上结果反映出大多数教师由于在平时的工作中缺少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并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同。
  4、教师有尊重学生的意识,但缺乏尊重学生的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53%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他们,12%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偶尔可以甚至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他们;34%的教师认为他们在学生中的形象应该是严肃的,7%的教师认为外观最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68.9%的教师认为注意树立教师的权威形象,偶尔也能听听学生的意见;21、6%的教师认为当学生在公开场合对自己的观点或要求提出质疑时不愿意与学生共同讨论;72.5%的教师认为学生在纪律或学业等方面表现太差,教师忍无可忍,对其进行强烈的批评或其形式的处罚,从而引发矛盾或冲突;59.7%的教师认为有的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引起学生不满,40%的教师认为学生不尊重教师,引起教师的反感。以上结果反映出很多教师在工作实际中,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心与爱护,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或公平地对待学生,引起师生间的矛盾,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教育。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师德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师德教育科学机制。
  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大多以专业培训为主,多停留于“技术”层面,师德教育过多停留在“说教”和倡导性“务虚”层面,更缺乏师德教育制度化机制,建立与教师教育教学业务培训相对等的师德教育长效机制迫在眉睫。一是要建立完善师德教育体系。要建立责任明确的师德教育组织领导机制,保证师德教育工作有组织保障,能健康有序开展。二是要改善师德教育手段。循序渐进开展师德教育,把师德最低要求与师德最高理想教育相结合,把师德建设禁止性要求和倡导性要求相结合,把师德教育讲座、报告会、演讲会、交流会等随机性师德教育和定期课程教育相结合,使师德教育内容和形式行之有效。三是要丰富师德教育内涵。在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等教育的同时,要不断丰富师德教育内涵。
  2、化虚为实,建立师德考核评价长效管理机制。
  师德建设“关键在人,重在机制,难在考评。”一是要化虚为实建机制。师德建设要关口前移,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将师德为先的导向落到实处。二是要客观公正用人机制。要形成“师德档案”与“业务考核档案”双轮驱动的考评体系。通过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全方位全过程记录、促进师德考核过程化、常态化;在评价主体上,实行教师自评、同事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家长评价等多主体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实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细化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修养四个大项师德建设内涵。
  3、坚持“师德建设”,加强“师德为先”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我县各校也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有形成。说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不谈师德,事实上教师的道德成长和专业成长是内在一致的,教师的专业化就要求“师德为先”。当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加上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和对教师的期望,凸显的往往是教学能力,原有的师德规范和师德传统的效力受到一定的冲击。
  总之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是一项不断超越、持续发展的工作。我们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师德建设实施方案的工作安排,巩固已有的建设成果,总结经验,拓宽思路,扎实做好今后的师德师风巩固提高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