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作者】 白现平

【机构】 四川省阆中市三庙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有效课堂教学成为一种理念,成为目前大家追求的目标。然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还未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子,成了我们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任务。现就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心得,谈谈我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还在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填鸭式”、“满堂灌”,这样的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一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学生渐渐厌倦了语文课,因此常出现语文课上做其它作业的现象。
  2、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基础薄弱
  由于条件的差异,很多农村地区,经济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学校图书室储备的书籍不多,这样下来,就导致学生的阅读材料滞后,阅读面很狭窄,学生对语文知识缺乏理解,对语文课失去兴趣。
  二、改革课堂教学,追求实效课堂
  1、重视基础教学
  众所周知,目前语文考试以能力立意为主,试卷上的语言材料除文言文以外,均选自课外。于是有人认为这可以不教,那可以不学。譬如语法、修辞、字、词、句的常识,文体知识等,有些教师以淡化为名,置之不顾。甚至有些课文的教学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现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空中楼阁”。殊不知,树高必然根深,厚积方能薄发。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课应该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的养成为依归的课。”
  由此可见,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是发展学生能力的主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处理好课内课外的关系
  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语文学科尤其如此。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说,播种在课内,收获在课外。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只能是点“睛”、点拨、点“种”,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空间。再者,语文课本一学期也只有三十篇文章,三年学完也不过近两百篇。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何容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课外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大课堂。尤其在农村,我们要利用好农村这个大课堂的资源,不要认为我们没有图书室或者藏书量极少,学生在课外学习的范围狭窄,就学不到更多的东西。农村就是一本资源丰富的藏书,我们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下来的谚语、俗语,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我们民族的习俗文化,秀丽的家乡风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去寻找这些知识,并注意积累,对于我们写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样还可以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于传承下去,保存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 
  3、创设民主气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问题在于,组织教学不仅仅是维持秩序,维护老师尊严,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组织教学应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使整堂课在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进行。但须知,无论什么方式,都必须依据学生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流程,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三、注重“实在”的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的目的就是培优补差,它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教师在辅导时,应重点在学习目的和远大理想方面下功夫。侧重挑选几个真正需要辅导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之中,让学生由内而外地发生改变。特别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真正能有所收获。
  教师还可以利用学优生辅导学困生的办法,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也锻炼了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特别是一颗乐于助人的善良的心是学优生应该具备的。千万不要只搞形式,看起来闹闹热热,结果学生一无所获
  此外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我们农村资源匮乏,加上好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们老师可以把自己收藏的书籍,放在班上,并发动学生把自己好的课外书籍放在班上,供大家轮流阅读,实现资源共享。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如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手抄报、文学社等等。通常这些形式,让学生把语文知识变成一种能力,内化为一种素质。这就是一种最好的辅导了。
  总的来说,对于农村学校语文课程改革一定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在前进中的许多困难。语文课程改革实际上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许多方面进行研究,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评价怎么进行,这些问题的研究都需要时间,需要空间,更需要理解和支持,期待农村学校语文课改马上就达到理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农村课程改革是一个持久的、持续的发展过程,对其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艰巨性,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对待所出现的困难,才能把农村学校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