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郑爱云

【机构】 山东省惠民县皂户李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随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渴求别人的羡慕、好感与赞扬,特别企盼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赏识。赏识教育能塑造小学生的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需要在一个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语文文化知识,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关键词:赏识教育 小学语文 倾听沟通 优化运用
  赏识教育是以强化、需要和归因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学生施以信任、尊重、激励、宽容、欣赏的一种教育理念。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总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特别企盼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赏识。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把赏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润滑剂,大力实施赏识激励教育,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一、实践赏识教育的意义
  赏识教育是从以人为本观点出发,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践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其本质是生命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其优势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人生环境,消除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对立情绪,拉近师生之间在思想、情感上的距离,跨越师生之间由于年龄差异而产生的年代鸿沟,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认同感,从而培养自信,发展自尊,是学生乐观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辅助途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有个性、有思想、有感情,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需求,尤其有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他们的健康发展更离不开教师的赏识。 
  二、实践赏识教育的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该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创设被赏识的氛围,让他们在受到赏识的同时,树立起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得结结巴巴,都给予肯定和赞扬,让他们树立自信心。 
  1、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赏识 
  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动力。因此,在教学每个流程环节中,都注意寻找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滋味,特别是后进生。如:一次习字课,师表扬了某后进生写字姿势正确,第二天在交上来的作业本中,意外地发现那后进生的字写得非常工整,不失时机表扬他的同时,还把他的作业和其他优秀同学的作业一同贴在学习园地上。自此,该生的自信心再次重拾,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2、让学生在赏识中欣赏自我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只告诉方向,鼓励前进,而不牵着走不强迫赶路。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促使学生探究、质疑并在赏识中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鹬蚌相争》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时,让学生找出关键词,通过朗读鼓励学生质疑,鹬蚌为什么争?怎么争?争的结果怎样?……评析:真好,同学们都能开动脑筋,提出这么多令老师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看谁最聪明,能在自渎课文的过程找出相应的答案。这样学生情绪高涨,很快投入到自学中自主解决问题。而师只作引导,学生们的脑子里就拼发出无穷无尽的点子来,训练了学生求知探索、质疑问难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赏识中提升自我 
  教学过程不能仅局限于沉闷的、死板的读与解决课后问题中,而要在这旧框框中摆脱出来,寻找乐趣,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想出不同解答方法,发展求异思维。如教学《新型玻璃》时,让学生争当科学家,让他们设计另外课本上没有的新型玻璃:运动玻璃、减肥玻璃、自动调节水位、水温的玻璃、抗癌玻璃……。此时师肯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并因势利导教育他们要实现心中理想,就得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在这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鼓励他们在乐趣中思考,在赏识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创新,更是对学生奋斗精神的一次升华,一次跨越,对培养学生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4、让学生在赏识中完善自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如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里,收藏着出自一名小学生之手的两幅画。这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想知道小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便偷偷地打死了校长宠爱的小狗,校长了解了他的想法后,对他做出了独特的惩罚:画两幅图——小狗的骨骼图与血液循环图。他不得不为此查资料,认真地研究小狗的内部结构。由此,他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并且在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这位校长的高明之处在于既让过失者认识到错误,又保护和发展了过失者的好奇心,让过失者在处罚中得到了探欲的满足,使感性的知识得到了理性的升华。
  三、实践赏识教育的注意事项 
  应用赏识教育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恰当地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而异。如:对胆小好学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在适当赏识的同时提出新要求,规范其行为,克服不良习惯。     
  总之,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保持一种赏识的心,一种平等、无私的平常心,只要掌握一定的赏识策略,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学生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学生个性的心态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会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7
  [2]陈冬.赏识教育理念与发展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