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优质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 孙玉忠

【机构】 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季庄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优质高效、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追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摒弃课堂上的“华而不实”和“浮躁”现象,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让学生在课堂内学得主动、练得扎实,使每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学有所获。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优化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实实在在 优质高效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已经走进语文课堂好多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我们的语文课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使语文课越上越不像语文课了,没有了“语文味”,变成了“大杂烩”,变成了“四不象”。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追求所谓的“时髦”,刚拿到一篇课文,还没来得及读两遍,就考虑做什么样的课件吸引人,竟把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制作课件中;有的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哪里可以表演,哪里一定要“小组合作探究”;有的太顾及课外资源的拓展、发散,而把教材的固有资源淡化了,造成“喧宾夺主”……殊不知,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殊不知,扎实、卓有实效的课堂,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语文课堂应该是真实的,是生活化的,要追求本色的语文课堂。
  一、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教《三顾茅庐》的第一课时,在课上,学生还没有将这篇课文的字词掌握牢固,还没有将课文读熟练,那位老师就引导学生找出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描写,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刘备和张飞进行表演。一时间,课堂上热闹非凡,气氛非常活跃。但热闹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字词还未学会,还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吗?所以,在语文课上怎能忽略“双基”训练,而一味追求热闹的气氛呢?
  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倒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
  二、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拥有一定的效果。
  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三、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如果语文课姓了“综”,不再姓“语文”,那么语文就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使老师更难以驾驭,学生无所适从。
  语文的拓展延伸应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潜心会文才是语文的根本。《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
  总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备课实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红艳.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改革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0
  [2]赵庆武.浅谈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