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历史课程整合研究

【作者】 高春梅

【机构】 山东省昌乐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程就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知识——活动”体系,涵盖社会、生活、知识、经验、教师、学生、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国家世界的一切内容。课程整合并不单纯的只是教材整合,而是在依据课标、依托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对教材进行加工与再处理,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整合进来,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历史课程整合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主题,提高教学实效,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历史课程;课标;教材;学情;方法
  在民主、开放、科学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施行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有先进的课程理念,走出“教材就是圣经”的误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再加工,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把课程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当成完整的人来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所赋予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课程整合基本原则
  1.遵循课标原则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导航仪,教材整合要建立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使之围绕课标,服务课标。依据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在课程整合中,围绕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时空观念准确通达,历史思维求真求智,价值取向关照现实。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明确课程整合的核心方向。  
  2.依托教材原则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本课程整合依托人教版教材,一方面继续保留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保留了通史体系的完整性,为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突出核心知识,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时间,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合作分享,以实现育人立意。
  3.立足学情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程整合中,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史实,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历史课程学习的人文性、生活性、趣味性,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主题性原则 
  在对各时期历史进行通史体系的划分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主题或专题进行线索性贯穿,突出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精选性和系统性,打通学生的时空观念。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基本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多元视角分析历史现象,认知历史规律,培养学科素养。
  5.开放性原则 
  历史课程整合的开放性原则立足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力求将历史学习与社会现实、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对接;力求将历史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与联系囊括;力求与时俱进、兼容并蓄,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最终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整合方法
  1.课内整合
  依据课程标准,将本课学习内容按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重新“建构”,使其既有整体感,又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从而形成对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对原本零散知识的串接整合。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节“秦王扫六合”一课,可以打破各目的顺序,紧紧抓住“统一”这个关键词,以“建立统一国家”、“巩固统一国家”、“维护统一国家”三个标题统领全课,既突出了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特征,又蕴含着“维护祖国统一”的时代主题,十分自然地体现出“古为今用”的历史德育功能。
  2.单元内整合 
  理解教材中整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和各课之间的联系,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式整合,以一条主线进行一个全局和整体的设计,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有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的理解具体现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3.单元间整合 
  (1)整合单元各课内容,解决问题 
  例如课程标准要求“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的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学生们对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认识仅限于推翻帝制,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补充、整合,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为实现课标要求,一方面,适当补充中华民国政府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另一方面,将第9课“新文化运动”、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的一部分内容与本课进行整合。通过这些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中外历史整合 
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之中,进行中外历史的整合,既能时刻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又凸显“世界史”的真正含义,以弥补过去教材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对分裂的不足,使学习历史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体现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发展历史的尊重和认同。
  4.学科间的整合 
  历史学科综合性强,包容其它学科的发展历史,特别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使教材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实现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联系语文素材,既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还给历史课堂以极大的韵味和审美情趣;联系时政,可以体现以史为鉴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5.与学生生活的整合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具有不可复制性,为了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就要使教学内容向学生生活延伸,因此在教材整合中可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学习九年级上册《西方文明之源》一课时,就可以以“我身边的民主”为切入点,让学生举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民主事例,感悟民主精神。这样的整合,不仅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就在生活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课程整合体现了一个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体现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体现了教师的智慧,让我们在教材整合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