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信息技术手段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作用浅析
【作者】 肖 旭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信息技术手段与初中数学课堂整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其意义已经得到广大教师认可,成为教师可以信赖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且常用于实践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 信息技术手段 整合 作用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教育发展不可阻挡之势。作为一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何使之更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就成为我们每个一线教师必须研究的实践课题,也就是要做到充分挖掘其优点,发挥其长处,使其在辅助教学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下面,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对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作用作简单的分析。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师授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不再仅靠教师的语言营造课堂氛围,它本身就能通过光、声、画、文等不同介质创设情境,而且是图文并茂、音影辉映的生动情境。这是以前课堂不敢想象的科技之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拓展学习感官学习途径,丰富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每个新知识点的教学,很多教师都喜欢在知识产生的由来中营造情境,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生成的自然性和生活性,就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快速地拉近学生与新知识距离,这样更易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纳和理解。例如在教学《二次根式》时,我们就常用电视台发射信号情况来引入根式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优化知识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就能呈现逼真、生动的画面,并通过于此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还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生初次接触几何图形时,可能因不适应而产生畏难情绪,此时,如果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进“图形运动”,对平行线、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中的一些比较直观的基础知识,运用平移、翻转和中心对称等一系列图形运动,使原来那些呆板、枯燥的图形变活。这些直观的图形运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初步有了运用动的观点来处理数学问题的意识,使以教师教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目的。
三、知识呈现直观形象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直观教具,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文本、视频等多种载体呈现新知,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并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将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之间实现灵活的相互转化,从而使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情景,交融地再现于教学中,克服了传统单调模式,知识呈现直观形象,达到图文同步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首先用多媒体计算机出示一副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两个怎样运动是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相向而行,然后重点演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情景: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然后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这个概念。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唤起了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直观地展示了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热情。因此,这种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感,使学生获得一种轻松、舒适、怡然的心情,从紧张的课堂教学气氛中解脱出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这就是我们经常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直观形象,符合学生思维参与学习的特征。
四、快速化解重点难点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起到了快速化解的作用,如教学平移、旋转、轴反射等几何内容的教学时,我们运用动画演示图形变换比在黑板比画图既易懂又直观得多。我们知道,几何图形的变换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位置,通过图形的变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节中,我们可设计如下内容进行教学。△ABC中,∠BAC=90°,AB=AC,MN是过点A的直线,BD垂直于MN,CE垂直于MN,问题1:BD和AE相等吗?如相等,请证明,如不相等,请说明理由。DE、BD、CE三者之间有何关系,请证明。问题2:如果MN绕着点A旋转,旋转到与BC相交的位置,此时,DE、BD、CE三者之间有何关系,请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的题目。如果仅靠学生思维来理解,不仅难度大,费时,而且效果不好,特别是关于动点的问题,学生更不易思考出结果来。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在这方面起到良好效果,通过动画呈现,学生一目了然,因而化解重点难点问题就瞬间得到实现。
五、丰富课堂教学容量
由于在化解重点难点问题能达到快速实现的作用,因而也就节省了新知教学时间。在相同教学时间里,就需要教师设计更多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无疑就是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在新知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例题、习题将大大增加,教学活动更加多样,更助于学生消化、理解新知。不过,在这样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注重掌握教学节奏,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等。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去加以具体分析。特别又因为信息技术是发展的科技,它的作用也必将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凸现,并以多样的方式展现它在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开发运用,必然带来课堂教学新革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刘志华,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熊才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城乡共享[M].科学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 信息技术手段 整合 作用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教育发展不可阻挡之势。作为一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如何使之更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就成为我们每个一线教师必须研究的实践课题,也就是要做到充分挖掘其优点,发挥其长处,使其在辅助教学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下面,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对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作用作简单的分析。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师授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不再仅靠教师的语言营造课堂氛围,它本身就能通过光、声、画、文等不同介质创设情境,而且是图文并茂、音影辉映的生动情境。这是以前课堂不敢想象的科技之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拓展学习感官学习途径,丰富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每个新知识点的教学,很多教师都喜欢在知识产生的由来中营造情境,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生成的自然性和生活性,就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快速地拉近学生与新知识距离,这样更易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纳和理解。例如在教学《二次根式》时,我们就常用电视台发射信号情况来引入根式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优化知识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就能呈现逼真、生动的画面,并通过于此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还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生初次接触几何图形时,可能因不适应而产生畏难情绪,此时,如果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进“图形运动”,对平行线、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中的一些比较直观的基础知识,运用平移、翻转和中心对称等一系列图形运动,使原来那些呆板、枯燥的图形变活。这些直观的图形运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初步有了运用动的观点来处理数学问题的意识,使以教师教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目的。
三、知识呈现直观形象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直观教具,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文本、视频等多种载体呈现新知,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并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将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之间实现灵活的相互转化,从而使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情景,交融地再现于教学中,克服了传统单调模式,知识呈现直观形象,达到图文同步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首先用多媒体计算机出示一副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两个怎样运动是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相向而行,然后重点演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情景: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然后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这个概念。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唤起了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直观地展示了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热情。因此,这种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感,使学生获得一种轻松、舒适、怡然的心情,从紧张的课堂教学气氛中解脱出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这就是我们经常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直观形象,符合学生思维参与学习的特征。
四、快速化解重点难点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起到了快速化解的作用,如教学平移、旋转、轴反射等几何内容的教学时,我们运用动画演示图形变换比在黑板比画图既易懂又直观得多。我们知道,几何图形的变换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位置,通过图形的变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节中,我们可设计如下内容进行教学。△ABC中,∠BAC=90°,AB=AC,MN是过点A的直线,BD垂直于MN,CE垂直于MN,问题1:BD和AE相等吗?如相等,请证明,如不相等,请说明理由。DE、BD、CE三者之间有何关系,请证明。问题2:如果MN绕着点A旋转,旋转到与BC相交的位置,此时,DE、BD、CE三者之间有何关系,请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的题目。如果仅靠学生思维来理解,不仅难度大,费时,而且效果不好,特别是关于动点的问题,学生更不易思考出结果来。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在这方面起到良好效果,通过动画呈现,学生一目了然,因而化解重点难点问题就瞬间得到实现。
五、丰富课堂教学容量
由于在化解重点难点问题能达到快速实现的作用,因而也就节省了新知教学时间。在相同教学时间里,就需要教师设计更多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无疑就是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在新知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例题、习题将大大增加,教学活动更加多样,更助于学生消化、理解新知。不过,在这样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注重掌握教学节奏,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等。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去加以具体分析。特别又因为信息技术是发展的科技,它的作用也必将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凸现,并以多样的方式展现它在教育发展的巨大作用。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开发运用,必然带来课堂教学新革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刘志华,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熊才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城乡共享[M].科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