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数学新课改与新教材教学摭谈
【作者】 姚玉志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宽城镇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自新课标、新教材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这么多年来,一直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表现为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趆来趆快,促使我国对基础教育课程做出了重大改革。那么站在学科前沿的数学课程就更需要进行质的飞跃变革,否则将难以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现状。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无论是盲目的追捧,还是一味的否定,都是不可取的,对新事物,要在了解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它,才能真正理解。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边摸索边实践,总结出一些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方法,供同仁参考。
一、提高认识,转变教育思想。
新教材按照新世纪对青少年的要求,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一些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穿插了一些阅读材料,设置了一些让学生思考、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栏目。不同层次的习题,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各种形式的问题及课题学习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学生聪明才智与数学能力的机会。从整套教材提供的上千个具体情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丰富的资源,我们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能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新课标、新教材,以免出现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的思想。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交流、探索获得知识,形成其技能,发展其思维,这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它学科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因此,切实了解教材,熟悉教材,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实际情境,不要认为这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的讲课和训练时间。当知识内化,形成能力时,才是真正解放了教师,锻练了学生,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创新和实践。可见,真正了解了教材,转变教育思想,是用好新课标教材的前提;更是真正完成由应试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新课程新教材的使用必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培养新世纪各类高素质人才。
二、认识新教材是循环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的。
对于新教材,老师们总有一些想法:这么多的内容,如何能够完成呢?能应付统考吗?认为个别章节内容要求较低,没有繁难的内容,而且概念的陈述或法则的呈现很少出现黑体字,与传统教材相比,内容有所删减,许多概念性的东西都没有到位,心里没底,就把旧有的知识又给学生补充进去了,教学中随意增加例题和习题的难度,随意提高要求,不控制内容的深广度,从而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通读全套教材,经过实际的教学,可逐步意识到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是自成体系、循环上升的,打破了旧有的体系,而为学生建立了一个新的更为完备的知识系统,这种安排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三、转变课堂模式。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在理解数学的意义,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诠释应用与拓展模式展开而进行。如:在讲合并同类项时可设置情景:
出示不同的教具如:三角形、圆柱、书、本子、动物形体等,要求数出每类的个数,以类比的方式引出同类项问题,形象生动,便于理解掌握。这能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及善于观察、归纳的数学思维品质。
2.开展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开展数学活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不能只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一定要带领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而数学学习决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的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会与提高,甚至进一步的研究。
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部分(边或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呢?不能只是放任一节课让学生不停的画,画完了事,或是按照教师的预先安排,都能画出“SSS、SAS、ASA、AAS、HL”就万事大吉,甚至草率了事,那么这样的课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不能有效地呈现出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思想。实践当中,教师应安排一系列问题,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与思考,允许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错误,应当把错误当做学生积极参与和共同构建知识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如创设问题情境:
(1)你猜想能画出哪些图形?
(2)分四人或六人一组动手画想像的图形。(充分利用分组实验)
(3)能用语言描述你画的过程吗?
(4)为什么这样画?
(5)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其他的图形?
(6)你或你们画的图形重复或漏画了吗?
(7)你选择的三条线段画三角形都成功了吗?为什么?
利用环境逐步深入,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完全归纳法的局限性,在课堂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的情况,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发展。最后,从中总结出一些同学的经验,引导学生正确分类,归纳上升成为规律理论。这样,虽然打破了常规的教学课时等因素,但是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实现“数学化”的过程。同时也打破了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讲解方式,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原国家教委一领导说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我们要做到不拘泥于教材被习惯性思维所束缚。
4.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应在运用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正确运用公式(如弧长、扇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运用计算器完成较复杂计算,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虽然目前的中考等考场上不准使用),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
总之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教师应有新变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让学生“演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知识的主建构中,应该设计一种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空间,一种可以主动探索的空间的课堂新模式。只有亲身经历大量的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研究,才能使教育教学水平发生质变。
一、提高认识,转变教育思想。
新教材按照新世纪对青少年的要求,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一些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穿插了一些阅读材料,设置了一些让学生思考、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栏目。不同层次的习题,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各种形式的问题及课题学习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学生聪明才智与数学能力的机会。从整套教材提供的上千个具体情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丰富的资源,我们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能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新课标、新教材,以免出现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的思想。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交流、探索获得知识,形成其技能,发展其思维,这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它学科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因此,切实了解教材,熟悉教材,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实际情境,不要认为这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的讲课和训练时间。当知识内化,形成能力时,才是真正解放了教师,锻练了学生,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创新和实践。可见,真正了解了教材,转变教育思想,是用好新课标教材的前提;更是真正完成由应试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新课程新教材的使用必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培养新世纪各类高素质人才。
二、认识新教材是循环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的。
对于新教材,老师们总有一些想法:这么多的内容,如何能够完成呢?能应付统考吗?认为个别章节内容要求较低,没有繁难的内容,而且概念的陈述或法则的呈现很少出现黑体字,与传统教材相比,内容有所删减,许多概念性的东西都没有到位,心里没底,就把旧有的知识又给学生补充进去了,教学中随意增加例题和习题的难度,随意提高要求,不控制内容的深广度,从而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通读全套教材,经过实际的教学,可逐步意识到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是自成体系、循环上升的,打破了旧有的体系,而为学生建立了一个新的更为完备的知识系统,这种安排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三、转变课堂模式。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在理解数学的意义,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诠释应用与拓展模式展开而进行。如:在讲合并同类项时可设置情景:
出示不同的教具如:三角形、圆柱、书、本子、动物形体等,要求数出每类的个数,以类比的方式引出同类项问题,形象生动,便于理解掌握。这能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及善于观察、归纳的数学思维品质。
2.开展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开展数学活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不能只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一定要带领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而数学学习决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的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会与提高,甚至进一步的研究。
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部分(边或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呢?不能只是放任一节课让学生不停的画,画完了事,或是按照教师的预先安排,都能画出“SSS、SAS、ASA、AAS、HL”就万事大吉,甚至草率了事,那么这样的课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不能有效地呈现出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思想。实践当中,教师应安排一系列问题,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与思考,允许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错误,应当把错误当做学生积极参与和共同构建知识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如创设问题情境:
(1)你猜想能画出哪些图形?
(2)分四人或六人一组动手画想像的图形。(充分利用分组实验)
(3)能用语言描述你画的过程吗?
(4)为什么这样画?
(5)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其他的图形?
(6)你或你们画的图形重复或漏画了吗?
(7)你选择的三条线段画三角形都成功了吗?为什么?
利用环境逐步深入,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完全归纳法的局限性,在课堂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的情况,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发展。最后,从中总结出一些同学的经验,引导学生正确分类,归纳上升成为规律理论。这样,虽然打破了常规的教学课时等因素,但是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实现“数学化”的过程。同时也打破了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讲解方式,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原国家教委一领导说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我们要做到不拘泥于教材被习惯性思维所束缚。
4.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应在运用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正确运用公式(如弧长、扇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运用计算器完成较复杂计算,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虽然目前的中考等考场上不准使用),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
总之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教师应有新变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让学生“演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知识的主建构中,应该设计一种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空间,一种可以主动探索的空间的课堂新模式。只有亲身经历大量的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研究,才能使教育教学水平发生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