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

【作者】 侯清华

【机构】 四川省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关爱”在《汉语词典》里为“关怀、爱护”之意。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残疾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关爱学生是特殊教育事业的生命,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也是特殊教育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本身来说,我们要有效实施并不断发展有目的、有意识的关爱教育。
  关键词:特殊教育 关爱 残疾儿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他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特殊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特殊教育。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对学生多一份尊重,多一点宽容,多一些鼓舞。
  有位教育家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谁。”残疾孩子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特殊教育工作的核心。我们要爱这些特殊孩子,爱是开启残疾孩子心灵窗户的钥匙。当我们的学生不理解我们时,当我们的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是否给学生倾注了足够的爱?当我们的学生顶撞老师时,当我们的学生叛逆重重时,我们不妨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爱他们?我们是否无意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只要我们以爱为钥匙,用爱去就近他们,用心去体会他们,用充满尊重的话语去感染他们,用我们的行动去感化他们,才会建立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的教育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是一种尊重
  在师生关系中,最直接体现出师爱的方式就是尊重学生。关于尊重的含义,弗洛姆认为,尊重不是惧怕和敬畏,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性。尊重同时还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因此,尊重学生首先我们得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残疾孩子,要看得起自己的学生。残疾孩子,他们有着不同程度的生理缺陷,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冷落、歧视、瞧不起,伴随他们的是过多失败、打击,这样长期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观念,缺乏应有的进取心和上进心,行为活动表现出畏缩和压抑,自信心的丧失给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笼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他们没有快乐,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儿怎么也不能起飞,但他们也是一个个独立的、神圣的生命个体,有着丰富的情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比正常孩子更敏感,在内心深处也更渴望被爱和尊重。所以,我们老师要以可贵的母亲般的胸怀去接纳他们,我们要热情起来,关心起来,体贴起来,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位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心田,用我们的爱去拭亮孩子们美丽的双眸。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尊重这些特殊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自身的需要。特殊孩子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怀,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看到他们身上的缺陷,制定培养规划,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克服障碍,弥补缺陷,获得发展。例如:一个智障学生有不讲究个人卫生的坏习惯。为了帮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既要让他感受到老师是爱他的,不是嫌弃他和讨厌他,还要让他明白讲究卫生对个人和他人的重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唤醒他讲究卫生的意识,将老师的教育目标——培养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变成他个人发展的需要,在他主动需要的前提下,老师再和学生共同努力,逐渐改变不良习惯。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通过教育艺术,将老师的教育目标变成了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即尊重了学生的发展,必定会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爱是一份宽容
  有人说“严师出高徒”嘛,而这个“严”字,有很多人都把它单纯理解为严厉,从而一味地遵循“师道尊严”的古训,让学生在走向老师时脚步变得沉重,导致师生距离越来越远,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课堂越来越沉闷。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下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下有爱迪生。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我更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种种不同的生理、心理、情绪或学习障碍,决定了他们常常会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常人难以想象的问题行为。对待这些行为,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应视之为洪水猛兽,而应本着换位思考的方式,充分体谅他们的行为,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以宽容的心态接纳。犯错正是特殊儿童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否则他们就没有办法按照正常人的愿望和要求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允许孩子犯错,给他们犯错的机会,引导他们在错误中反思,自觉认识错误所在,从而自觉抵制错误行为,是支持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当然,宽容也要宽严适度,严爱统一。在采取批评教育时,不要为一点小事而小题大做,批评不休,要善于控制自己,理解学生心中的感情波澜,理智的分析、思考面临的问题,寻找教育时机,选择教育方法,严而有格,爱而有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爱是一些鼓舞
  《教育时报》上有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我们的学生有着太多的缺点和错误,看上去“劣迹斑斑”,一无是处,有的孩子甚至让人恶心。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的学生学数学不好,语文却好;文化课不行,画画、折纸、捏橡皮泥却是很棒的;有的任何学科都学不会,却热爱劳动;有的生活自理都很吃力,却非常乐观。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更要满腔热忱地表扬他们的微小进步。我班的智障孩子由于自身缺陷,很少能体会到成功感,多的是挫败感、失落感。在教育转化这部分学生时,我从建立和培养感情入手,亲近他们、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努力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如发现打扫卫生时一起抬水,拾到东西主动上缴,帮助他人等等,都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表扬,久而久之,已经失去了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的同学,重拾自信。我发现,只要平时多走近学生,从学生的言行中发现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一个甜甜的微笑,一次轻轻的爱抚,一句简单的语言:“你能行、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等,这些充满爱意的语言和行动,都会使他们燃起自信的勇气,从而去不断地克服缺点,争取进步。             (下转第84页)
(上接第80页)
  每一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片戈壁滩,有的人正自己努力,让它开满鲜花,而有的人则需要天使的帮助,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们也许就是天使。
  关爱能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生命的热爱,让他们感受世界的精彩;关爱能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关爱能使学生心情愉快,畅所欲言,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总之,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时时、事事、处处巧妙给学生施爱,让教师爱的雨露润泽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教师爱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将来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斯 范梅南 《对关爱意义的探究》 [J]中国德育.2006.p20.第1卷第1期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
  3、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14   
  4、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