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西方禁忌文化差异及其造成的交际失误
【作者】 张 英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禁忌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个文化之中。禁忌是社会力图避讳的某些事物、行为或关系。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禁忌文化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话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其相对忌讳和回避的言语、行为或习俗。就中方跨文化交际而言,了解中西禁忌文化有助于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可以加深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本文运用语料搜集法、类比分析法、实例论证法来分析中西方禁忌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西禁忌文化差异是影响交际顺利进行与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禁忌文化的差异有助于跨文化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关键词:中西方 禁忌文化 语言文化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正逐步渗透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必然的历史趋势发展之一。随着当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紧密。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交际失误。如何避免交际失误,如何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成为文化交际课程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概念的提出,更多的学者思考的问题不再停留在全球化上,人们已经公认,这是客观的、不可扭转的趋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文化的发展趋势上,即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深入,不断发生着撞击、冲突、最后又趋于表面平静的文化将何去何从?
二、禁忌与文化交际失误
(一)禁忌的定义
禁忌是社会力图避讳的某些事物、行为或关系。禁忌的国际通用名词是taboo,这个词来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语(Crystal D. ,2006)。
Taboo原本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语,意思是“神圣的”“不洁的”和‘不可接触的’ 意义.在中国被与taboo相对应的词就是禁忌。禁忌,原本是一个民俗学的概念。东汉学者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这两个词的:
禁,吉凶之忌也。从示,林声。
忌,憎恶也。从心,己声。
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的词汇中,禁与忌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词。禁是禁止亦即不允许的意思。忌是一种因害怕或憎恶力求避开的心理状态。禁忌,是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的总称。
1.差异性
禁忌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国家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禁忌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也是中外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像咱们新疆就存在比较多的禁忌,比如说新疆有很多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就不吃猪肉。
2.原始性
禁忌源于原始文化,在原始社会,受物质水平影响,生产力低下,人们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人们的认识比较片面甚至愚昧落后,并具有一定的神秘及非理性色彩。
(二)禁忌的分类
世界各国的存在多种文化,多种民族,所以禁忌也比较繁多有些有相同之处,有时又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分类方法也不唯一,我们根据性质的不同,将禁忌分为语言禁忌和文化禁忌两大类,其中根据对象不同,将语言禁忌分为生活用语禁忌、词汇禁忌、话题禁忌以及社交用语禁忌四个部分。
1.称呼
国人自古就有尊祖敬宗的习俗,祖先长辈的名字是不可直呼的。比如,司马迁写《史记》,因为父名为“谈”,而把“赵谈”改成“赵同”。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为“岳”而终生不听“乐”。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写字时一直把“敏”字少写一笔,她的老师刚开始不理解,后来才知其母名是“敏”字。
2.年龄
在西方人眼里年龄是secret,尤其是女士和老年人。不像中国人随便问“你多大了?”中国人比较避讳的年龄是73、84、100 岁,俗语说“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眼窝刺”,“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等说法。忌言一百是因为百岁常常被说成寿命的极限。到了这些年龄时人们会有一说大一岁,或小一岁。满一百时会说自己99岁。
(三)交际失误的定义与成因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过程分别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东西方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易产生失误,原因不仅在于交际双方语言代码系统不同,还在于思维模式、观念文化以及道德规范方面存在的差异。
三、中西方文化禁忌差异及其造成的交际失误
(一)语言文化禁忌的定义与特征
1.语言禁忌定义
在交际中人们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令人难堪,还有的被认为不堪入耳,它们往往只限于在某些人或某种场合下使用,这一现象被称作语言禁忌。
2. 语言禁忌的特征
语言禁忌的特征,其一,语言禁忌具有民族性。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文化模式、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信仰、 民族心理不同所造成的。比如回族语言中只用“壮”表示带脂肪的牛羊肉及一切可食动物的肉,而忌用“肥”表示这个概念。从宗教伦理上看,回族禁食猪肉,肥会让人联想到猪肉,给人以某种不适的感受,所以,为了从心理上严格区别牛羊肉与猪肉的界限,就忌用“肥”字。回族语言中禁忌“杀牛”、“杀鸡”、“杀羊”,而代之以“宰牛”、“宰鸡”、“宰羊”。在我国以游牧为主的青藏高原一些地区,人们忌讳说熊、狼、雪豹等动物,而代之以“创上者”、“拴嘴”、“长尾巴”等。而汉人就没有(下转第88页)(上接第81页)这些禁忌。汉人对人忌说“13点”(敲乱钟),这是一句瞧不起他人的骂人话,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其二,语言禁忌具有共同性。各个名族对于死的称谓都是比较避讳的,比如汉人把一般人的死称为: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回族语言中对于“死”,代之以“无常”、 “复命归真”、 “毛悌”、“口唤了”等等。虽然汉人和回人对于与死的代用词不同,但都是为了忌用“死”字。
四、结语
随着国家、民族之间交往的日益密切、禁忌文化的确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的、不同的民族有着各种的语言、历史、特性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且相辅相成的。文化禁忌作为禁忌文化的一个方面必须要受到重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加强目的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常识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多涉及不同于母语国家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学习,尽可能多的了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文化禁忌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从而实现交际目的,避免由于文化禁忌不同而造成的交际失误。
参考文献:
1. Crystal D. 2006. English’s Global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Edward Hall, Robert Lado .1957.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3.李学爱, 2007《跨文化交流:中西方交往的习俗和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萨义德, 2003《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 北京:三联书店。
5. 萨义德, 2002《东方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中西方 禁忌文化 语言文化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正逐步渗透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必然的历史趋势发展之一。随着当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紧密。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交际失误。如何避免交际失误,如何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成为文化交际课程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概念的提出,更多的学者思考的问题不再停留在全球化上,人们已经公认,这是客观的、不可扭转的趋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文化的发展趋势上,即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深入,不断发生着撞击、冲突、最后又趋于表面平静的文化将何去何从?
二、禁忌与文化交际失误
(一)禁忌的定义
禁忌是社会力图避讳的某些事物、行为或关系。禁忌的国际通用名词是taboo,这个词来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语(Crystal D. ,2006)。
Taboo原本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语,意思是“神圣的”“不洁的”和‘不可接触的’ 意义.在中国被与taboo相对应的词就是禁忌。禁忌,原本是一个民俗学的概念。东汉学者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这两个词的:
禁,吉凶之忌也。从示,林声。
忌,憎恶也。从心,己声。
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的词汇中,禁与忌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词。禁是禁止亦即不允许的意思。忌是一种因害怕或憎恶力求避开的心理状态。禁忌,是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的总称。
1.差异性
禁忌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国家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禁忌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也是中外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像咱们新疆就存在比较多的禁忌,比如说新疆有很多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就不吃猪肉。
2.原始性
禁忌源于原始文化,在原始社会,受物质水平影响,生产力低下,人们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人们的认识比较片面甚至愚昧落后,并具有一定的神秘及非理性色彩。
(二)禁忌的分类
世界各国的存在多种文化,多种民族,所以禁忌也比较繁多有些有相同之处,有时又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分类方法也不唯一,我们根据性质的不同,将禁忌分为语言禁忌和文化禁忌两大类,其中根据对象不同,将语言禁忌分为生活用语禁忌、词汇禁忌、话题禁忌以及社交用语禁忌四个部分。
1.称呼
国人自古就有尊祖敬宗的习俗,祖先长辈的名字是不可直呼的。比如,司马迁写《史记》,因为父名为“谈”,而把“赵谈”改成“赵同”。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为“岳”而终生不听“乐”。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写字时一直把“敏”字少写一笔,她的老师刚开始不理解,后来才知其母名是“敏”字。
2.年龄
在西方人眼里年龄是secret,尤其是女士和老年人。不像中国人随便问“你多大了?”中国人比较避讳的年龄是73、84、100 岁,俗语说“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眼窝刺”,“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等说法。忌言一百是因为百岁常常被说成寿命的极限。到了这些年龄时人们会有一说大一岁,或小一岁。满一百时会说自己99岁。
(三)交际失误的定义与成因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过程分别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东西方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易产生失误,原因不仅在于交际双方语言代码系统不同,还在于思维模式、观念文化以及道德规范方面存在的差异。
三、中西方文化禁忌差异及其造成的交际失误
(一)语言文化禁忌的定义与特征
1.语言禁忌定义
在交际中人们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令人难堪,还有的被认为不堪入耳,它们往往只限于在某些人或某种场合下使用,这一现象被称作语言禁忌。
2. 语言禁忌的特征
语言禁忌的特征,其一,语言禁忌具有民族性。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文化模式、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信仰、 民族心理不同所造成的。比如回族语言中只用“壮”表示带脂肪的牛羊肉及一切可食动物的肉,而忌用“肥”表示这个概念。从宗教伦理上看,回族禁食猪肉,肥会让人联想到猪肉,给人以某种不适的感受,所以,为了从心理上严格区别牛羊肉与猪肉的界限,就忌用“肥”字。回族语言中禁忌“杀牛”、“杀鸡”、“杀羊”,而代之以“宰牛”、“宰鸡”、“宰羊”。在我国以游牧为主的青藏高原一些地区,人们忌讳说熊、狼、雪豹等动物,而代之以“创上者”、“拴嘴”、“长尾巴”等。而汉人就没有(下转第88页)(上接第81页)这些禁忌。汉人对人忌说“13点”(敲乱钟),这是一句瞧不起他人的骂人话,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其二,语言禁忌具有共同性。各个名族对于死的称谓都是比较避讳的,比如汉人把一般人的死称为: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回族语言中对于“死”,代之以“无常”、 “复命归真”、 “毛悌”、“口唤了”等等。虽然汉人和回人对于与死的代用词不同,但都是为了忌用“死”字。
四、结语
随着国家、民族之间交往的日益密切、禁忌文化的确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的、不同的民族有着各种的语言、历史、特性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且相辅相成的。文化禁忌作为禁忌文化的一个方面必须要受到重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加强目的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常识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多涉及不同于母语国家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学习,尽可能多的了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文化禁忌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从而实现交际目的,避免由于文化禁忌不同而造成的交际失误。
参考文献:
1. Crystal D. 2006. English’s Global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Edward Hall, Robert Lado .1957.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3.李学爱, 2007《跨文化交流:中西方交往的习俗和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萨义德, 2003《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 北京:三联书店。
5. 萨义德, 2002《东方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