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略谈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张 勇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田家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游戏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旨在针对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加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运用数学游戏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数学游戏;课堂教学;数学课堂;课堂效率
作为一个概念,有人曾经对数学游戏进行过界定,认为数学游戏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解决相关的游戏问题。近年来,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频繁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是新课改以来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并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样的效果也使得原本在数学教学中并非经常使用的游戏教学受到关注,并逐渐发现了其在课堂导入、新课讲解、习题设置等方面的作用,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法宝。下面,我们就简要分析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度,此时采用一些游戏尚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游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大家积极性,参与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加上学生积极参与的心态,能够将教学效果烘托到刚好。
(二)化抽象知识为具体
在初中阶段,学生会遇到大量的数学概念,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初中教材与小学教材相差很大,学生升入初中后很有肯能面对大量概念性知识只有招架之力,没有探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运用数学游戏组织教学,就能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观可感的内容。
例如在讲图形的识认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按就近原则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一共一种图形,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与该图形相似或一致,并且要求小组内每位同学都要至少回答出一种,当学生都回答结束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分析每种图形的特征,例如三角形为什么用来做空调支架,是因为具有稳定。这些概念性的知识是我们学习中的重点,运用这样的小游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更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这里举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三)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游戏的设定往往都是贴近生活的,学生在参与数学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在日后的生活实践中主动进行实践,长期发展,恩那个够培养数学思维——也就是用数学方式思考、解析。
二、关于如何更好运用数学游戏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课堂教学思路也得到了充分的解放,打破了传统教师的“一言堂”等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并根据学情决定教情。许多教师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在数学课堂引用游戏也日益受到教师的关注,数学游戏的概念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教师的认可。以上所列是初中数学游戏教学的优势,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于如何设计数学游戏所需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如下归纳总结。
(一) 趣味性原则
数学游戏在本质上仍归为游戏类,但又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只有注重游戏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才能够算作成功的数学游戏运用。趣味性原则是数学游戏教学不同于其它数学教学模式的首要特点。
(二) 全体性原则
教师所设计的数学游戏必须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数学游戏是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既然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就要做到全体成员都能参与进来,也就是说,一个数学游戏的成功与否,要取决于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反应,而不是部分人的接受。
(三) 贴近生活原则
数学游戏的开展,教师就要不断设计不同的情景模式,以吸引学生参与。在设计这些情景模式时往往是贴近生活的,而且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让学生听得懂,还要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热情参与进来。在这一点上,站在成人角度考虑问题可能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只有贴近生活的才是真正符合标准的。
结语:数学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已经多次被教师运用与课堂教学、新课导入、课后习题等教学的方方面面,遗憾的是数学游戏教学至今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能独挑大梁,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种稳定的方式,究其原因,游戏教学课堂气氛过于活跃,与传统的课堂不想适应,教师在选择的时候往往会有所顾忌,且要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偶尔为之能够出奇制胜,吸引学生,经常操作,就会使课堂风格过于活跃,可能会起到相反的结果。现在教学压力增大,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经历进行教学设计,过于频繁的数学游戏设计往往会导致其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对于游戏教学我们不仅要知道如何用、在哪用,还要知道相应的分寸。
参考文献:
[1]董丽丽.浅谈数学和游戏[J].学苑教育,2011,13(7):25—26.
[2]田晓红.浅谈低年级数学游戏[J].教育现代化,2013,1(5):27.
[3]张琥.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习题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12,6(10):11—12.
关键词:数学游戏;课堂教学;数学课堂;课堂效率
作为一个概念,有人曾经对数学游戏进行过界定,认为数学游戏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解决相关的游戏问题。近年来,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频繁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是新课改以来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并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样的效果也使得原本在数学教学中并非经常使用的游戏教学受到关注,并逐渐发现了其在课堂导入、新课讲解、习题设置等方面的作用,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法宝。下面,我们就简要分析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度,此时采用一些游戏尚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游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够充分调动大家积极性,参与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加上学生积极参与的心态,能够将教学效果烘托到刚好。
(二)化抽象知识为具体
在初中阶段,学生会遇到大量的数学概念,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初中教材与小学教材相差很大,学生升入初中后很有肯能面对大量概念性知识只有招架之力,没有探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运用数学游戏组织教学,就能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观可感的内容。
例如在讲图形的识认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按就近原则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一共一种图形,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与该图形相似或一致,并且要求小组内每位同学都要至少回答出一种,当学生都回答结束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分析每种图形的特征,例如三角形为什么用来做空调支架,是因为具有稳定。这些概念性的知识是我们学习中的重点,运用这样的小游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更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这里举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三)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游戏的设定往往都是贴近生活的,学生在参与数学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在日后的生活实践中主动进行实践,长期发展,恩那个够培养数学思维——也就是用数学方式思考、解析。
二、关于如何更好运用数学游戏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课堂教学思路也得到了充分的解放,打破了传统教师的“一言堂”等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并根据学情决定教情。许多教师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在数学课堂引用游戏也日益受到教师的关注,数学游戏的概念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教师的认可。以上所列是初中数学游戏教学的优势,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于如何设计数学游戏所需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如下归纳总结。
(一) 趣味性原则
数学游戏在本质上仍归为游戏类,但又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只有注重游戏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才能够算作成功的数学游戏运用。趣味性原则是数学游戏教学不同于其它数学教学模式的首要特点。
(二) 全体性原则
教师所设计的数学游戏必须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数学游戏是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既然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就要做到全体成员都能参与进来,也就是说,一个数学游戏的成功与否,要取决于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反应,而不是部分人的接受。
(三) 贴近生活原则
数学游戏的开展,教师就要不断设计不同的情景模式,以吸引学生参与。在设计这些情景模式时往往是贴近生活的,而且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让学生听得懂,还要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热情参与进来。在这一点上,站在成人角度考虑问题可能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只有贴近生活的才是真正符合标准的。
结语:数学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已经多次被教师运用与课堂教学、新课导入、课后习题等教学的方方面面,遗憾的是数学游戏教学至今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能独挑大梁,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种稳定的方式,究其原因,游戏教学课堂气氛过于活跃,与传统的课堂不想适应,教师在选择的时候往往会有所顾忌,且要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偶尔为之能够出奇制胜,吸引学生,经常操作,就会使课堂风格过于活跃,可能会起到相反的结果。现在教学压力增大,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经历进行教学设计,过于频繁的数学游戏设计往往会导致其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对于游戏教学我们不仅要知道如何用、在哪用,还要知道相应的分寸。
参考文献:
[1]董丽丽.浅谈数学和游戏[J].学苑教育,2011,13(7):25—26.
[2]田晓红.浅谈低年级数学游戏[J].教育现代化,2013,1(5):27.
[3]张琥.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习题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12,6(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