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问题就是德育教育问题
【作者】 兰成举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鱼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当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聚集,形成庞大的民工潮队伍,这也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凸显。
一、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调查发现,留守的问题儿童性格常常是两个极端:极端霸道、任性和极端内向、自卑。导致极端性格出现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受爷爷奶奶的溺爱,以及爸爸妈妈回家后的骄纵;另
一方面由于缺乏与父母或他人的交流。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缺少道德学习的情感支持。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由情绪信息沟通的所以有什么样的情绪应答关系,就会决定人能否产生有助于德性形成的一些情感。其实,伦理学和道德是建立在最基本的人道关系基础之上,有了人道主义的关系才可能有人的情感,正常的情感需要满足,才可能得以积极地与他人合作、与人亲善的社会性情感,然后在社会性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还要通过认知性活动产生认知性的情感,才可能产生道德性的情感,以不断形成人的德性。”只有自己感受到了关爱,生活于温暖中,才会形成好的道德品质。留守儿童相对来说,更易缺乏这种恰当的情感,他们的道德状况值得特别的关注。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发展的相关因素
1.农民工经济和社会地位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首要因素。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这种心理品质应该从小培养,从家庭起步。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仅影响到留
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而且还极大地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尽管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和努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却很难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这也致使农民工子女产生自卑心理。
2.亲情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因素。
留守儿童大都处于心理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使孩子易于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
3.家庭教育和家庭控制力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影响子女的行为和价值观,通过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留守儿童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临时监管,虽然这些临时监护人大多是老年人,六十岁左右,又由于青壮年子女的外出,他们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农村劳动和琐碎的家庭事务,而且这些临时监护人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他们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缺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加上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或半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4.学校德育的弱化。教育内涵的稳定性与青少年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性之间的矛盾。
三、加强留守儿童德育的对策
1.在校园开展农民工的宣传。
很多留守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自卑的心理,这说明留守儿童对社会分工、对劳动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有必要在学校通过宣传栏及农民工报告等形式来宣扬外出务工人员给城市的发展、给祖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并弘扬热爱劳动这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以纠正留守儿童对务工现象错误的认识,让他们从更高的境界去重新审视父母的劳动,去重新审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同时,唤起全体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尊重,消除他们之间的歧视,构筑他们之间的平等意识。
2.实行裆案管理。
这个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名册档案和心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普查登记,各班在新学年学生报名注册时,登记好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
址、联系电话、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地点、外出所从事的工作,家庭生活状况,代理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等等,建立留守儿童名册档案。同时要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这些档案的建立,教师对孩子的基本情况了解较为清楚,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关注等,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3.把德育融入现实生活,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
教师要深入留守学生中间,与留守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内在的需求,设计一些潜在课程,形成课内、课外、校外一体化的课堂生活。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通过登山、远足拉练、行为训练、学习磨练和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学生的行为,磨练学生的意志,锤炼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和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加强交际方面的教育,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留守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学习社会规范,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体验社会角色,唤起他们对家乡、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也让他扪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抛弃烦恼,创造快乐,在创造中发现真善美,发现人生命的意义,从而消除留守儿童过于实用功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和健康的人格。
4.开展心理辅导。
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开设心理健康咨询信箱,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和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帮助其塑造健康心理;逐渐引导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明辨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抵制外界不良风气的能力。
5.对监护人进行培训。
对监护者进行培训,提高认识,“留守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培育孩子良好的健康心理。社区可以开展“家长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特点、法律知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休闲辅导等等。通过培训,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就目前而言,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向他们普及留守儿童的相关知识,使他们懂得一些教育的方法,这是当前最急需而又最切实的途径。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速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了,社会的未来才能更加和谐、昌盛。
课题编号:2015B071
一、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调查发现,留守的问题儿童性格常常是两个极端:极端霸道、任性和极端内向、自卑。导致极端性格出现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受爷爷奶奶的溺爱,以及爸爸妈妈回家后的骄纵;另
一方面由于缺乏与父母或他人的交流。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缺少道德学习的情感支持。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由情绪信息沟通的所以有什么样的情绪应答关系,就会决定人能否产生有助于德性形成的一些情感。其实,伦理学和道德是建立在最基本的人道关系基础之上,有了人道主义的关系才可能有人的情感,正常的情感需要满足,才可能得以积极地与他人合作、与人亲善的社会性情感,然后在社会性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还要通过认知性活动产生认知性的情感,才可能产生道德性的情感,以不断形成人的德性。”只有自己感受到了关爱,生活于温暖中,才会形成好的道德品质。留守儿童相对来说,更易缺乏这种恰当的情感,他们的道德状况值得特别的关注。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发展的相关因素
1.农民工经济和社会地位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首要因素。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这种心理品质应该从小培养,从家庭起步。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仅影响到留
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而且还极大地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尽管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和努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却很难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这也致使农民工子女产生自卑心理。
2.亲情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因素。
留守儿童大都处于心理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使孩子易于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
3.家庭教育和家庭控制力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影响子女的行为和价值观,通过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留守儿童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临时监管,虽然这些临时监护人大多是老年人,六十岁左右,又由于青壮年子女的外出,他们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农村劳动和琐碎的家庭事务,而且这些临时监护人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他们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缺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加上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或半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4.学校德育的弱化。教育内涵的稳定性与青少年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性之间的矛盾。
三、加强留守儿童德育的对策
1.在校园开展农民工的宣传。
很多留守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自卑的心理,这说明留守儿童对社会分工、对劳动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有必要在学校通过宣传栏及农民工报告等形式来宣扬外出务工人员给城市的发展、给祖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并弘扬热爱劳动这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以纠正留守儿童对务工现象错误的认识,让他们从更高的境界去重新审视父母的劳动,去重新审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同时,唤起全体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尊重,消除他们之间的歧视,构筑他们之间的平等意识。
2.实行裆案管理。
这个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名册档案和心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普查登记,各班在新学年学生报名注册时,登记好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
址、联系电话、父母外出情况、外出地点、外出所从事的工作,家庭生活状况,代理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等等,建立留守儿童名册档案。同时要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这些档案的建立,教师对孩子的基本情况了解较为清楚,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关注等,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3.把德育融入现实生活,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
教师要深入留守学生中间,与留守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内在的需求,设计一些潜在课程,形成课内、课外、校外一体化的课堂生活。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通过登山、远足拉练、行为训练、学习磨练和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学生的行为,磨练学生的意志,锤炼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和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加强交际方面的教育,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留守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学习社会规范,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体验社会角色,唤起他们对家乡、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也让他扪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抛弃烦恼,创造快乐,在创造中发现真善美,发现人生命的意义,从而消除留守儿童过于实用功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和健康的人格。
4.开展心理辅导。
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开设心理健康咨询信箱,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和遇到的各方面问题,帮助其塑造健康心理;逐渐引导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明辨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抵制外界不良风气的能力。
5.对监护人进行培训。
对监护者进行培训,提高认识,“留守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培育孩子良好的健康心理。社区可以开展“家长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特点、法律知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休闲辅导等等。通过培训,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就目前而言,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向他们普及留守儿童的相关知识,使他们懂得一些教育的方法,这是当前最急需而又最切实的途径。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速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了,社会的未来才能更加和谐、昌盛。
课题编号:2015B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