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数学学科的德育教育

【作者】 李智慧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铜堡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承担着重要的德育任务,但其德育功能相对于一些文科来讲是隐性的,潜在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做好德育工作确有难度,需要数学教师去钻研、探究。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渠道也应该在课堂,教师要力求以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良好的集体荣誉感、精益求精的求知态度、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精神。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运用良好的情感修养,塑造积极的学生
  教师工作极具特殊性,他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教师的思想、情感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情感建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教师真正的认识到数学之魅力,享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才会将这份美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提高专业意识和素养,才具备调动学生热爱数学情感的条件。对数学缺乏良好的情感修养,就无法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感染性,更谈不上让数学放射出耀眼的光彩。只有热爱教学,对数学有积极情感的人,才能专心致志学习数学,才能精神饱满地锻炼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将自己对学科的热忱和感受随着教学内容一道带给学生,以拨动、引发、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当学生对教师的爱有感动时,那么对他所交的朋友、对他所认可的东西都会产生好感,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教师善于将情感传递给学生,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那么这个学生就会被数学迷住,就会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在备课方面下足功夫,更重要的是,越来越重视自己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深爱自己的学生!每次踏入课堂时,都告诉自己,一定要带着笑容,一定要情绪饱满,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做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在应付和敷衍;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细微处感到温暖快乐,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成绩的提高是必然的!无法想象,一个不热爱数学的老师能讲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数学课。
  二、运用情感的动力,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数学教材中反映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时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数学知识中的定理、原理、法则、公式等,给人以“枯燥感”,而这些知识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给学生介绍数学史、数学小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家成长的故事等,将数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再有如赵州桥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故事能够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从而产生一种内驱力。
  三、运用情感的动力,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四、利用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并回到实践中去运用,正是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论观点。从教材内容看,数学体系中常见的如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等,通过讲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事物间存在联系转化等观点.又如讲授正数与负数、直线与曲线、常量与变量等,可以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观点等.这样,数学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性、顽强性、创造性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严谨的思维品质。 
  五、用情感的强化作用,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少批评,多肯定,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而批评则有损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进而缺乏学习的兴趣。数学课程由于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又稍显枯燥,多数学生普遍感到数学课不好学,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信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少去批评学生做的不好,任何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冷落,都会挫伤他们自尊心,浇灭刚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应尽可能地肯定他们已取得的成绩,挖掘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溶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