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构建和谐高效语文课堂浅探

【作者】 刘德生

【机构】 山东省莱阳市榆科顶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换位思考”最重要的是在分析材料、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是尝试把自已置身于学生一方进行思考。
  关键词:和谐高效,情感交流,课堂教学
  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追求的和谐高效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在实现师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之上,进行“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如何实现师生情感的交流和融合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以这个问题。
  一、“换位思考”备学情
  实现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必须要消除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障碍,为此,需要师生之间(尤其是教师)相互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和要求,尤其是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围绕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的“换位思考”最重的是在分析材料、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尝试把自已置身于学生一方进行思考,猜测和分析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方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我认为学生对景物描写特点的把握不是主要问题,对学生而言,理解景物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变化才是学生掌握的重要和面临的难点。于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引导学生从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入手,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句子,学生兴致很高,不仅在讨论中抓出了“温晴”二字文眼,而且把全文中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作了全面罗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师生一体化”,即教师在完成上述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结合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设计最能使师生共鸣共振的教学方法而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在不断变化,学生知识的积累也在不断变化,只有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率”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共振。
  二、用活“边缘材料”,调动学生探究兴趣。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或相关鉴赏争论,常常被认为是引入教学的边缘性材料而被忽视,实际上,在提倡激发效应,例如,在进行鲁迅作品教学时,我就有目的以鲁迅弃医从文的历程为重点来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深层理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其次,用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进行自主的分析评价,把相关时期作品交由学生去分析,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更为透彻;第三,我们可以用活对作品多方面的评论材料,我们可以在恰当时间向学生介绍不同的观点,促使他们去判别分析在作品中寻找材料以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这样无形之中促进了课堂的互动,实现了和谐的共振,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
  三、巧设“争议性问题”,营造课堂互动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问多是为了追求答案的正确,忽略了思维过程的暴露,这就很难取得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探究的效果。因为它掩盖和隐藏着潜在的教学问题,常常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掌握不了真正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研讨兴趣,成为师生课堂互动的关键环节。
  如教学杜甫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针对学生诗歌鉴赏水平不高的实际,提出了“全诗感情基调是什么”的问题,并抓住“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词进行分析,我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顺势引导学生从读懂诗歌的内容开始,自由发表意见,谈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了,赞成的与反对的纷纷发言,我又适时提出分析规范化的要求,最终,师生在争论中达成了共识,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了互动共振的特点,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