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文本的教学中寻找作文教学空间

【作者】 韩 燕

【机构】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材中的所有文本,其实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极好凭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和文本教学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把传统的“师授作文”变为“自能作文”。
  关键词:文本教学;作文教学;写作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的确,写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最真最全面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对写作教学不可谓不重视。可是,在我们花了无数心血进行剖析、训练、批改、点评的同时,学生对写作仍是处于“不愿写、听不懂、不会改”的尴尬状态。怎样改变这一局面呢?
  一、作文教学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人们都不陌生: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评讲。这种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不见得有效,却把生气勃勃的学生局限在一个很容易令人厌烦麻木的条条框框之内,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少、慢、差、费”的“高耗低效”现象。课程改革后,新课标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注重教学的民主氛围,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于是,许多老师将作文话题一出便让学生自由作文,看起来好像给了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自由,却又出现了“该怎样写”、“怎样写好”的问题。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学生作文内容丰富,却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结构松散、主题不突出等问题。
  时间一长,学生见到作文题目就愁眉苦脸,老师们一提起作文教学也有苦说不出。与此同时,我们把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时间都集中在对教材文本的分析上,字字斟酌,句句剖析,翻来覆去地研究,以期让学生抓住“教材”这一支点,早日撬动“文学”这一“地球”。
  其实,教材中的所有文本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经典范文,每篇文章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极好凭借。如果我们教师能深入把握文本特点,利用课堂的生成性,相机渗透习作选材立意、表情达意、修改润色等方面的方法、意识,就能一举两得地将作文和文本教学有机结合,即能获得提高写作水平之效,也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作为经过精心选择的优秀范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有其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抓住其中的哪些方面将作文教学融入进来呢? 
  1、利用文本特点,指导选材立意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一篇作文立意选材深不深刻、新不新颖往往依赖于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的积累。而作为中学生,生活阅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隘却是一种常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积累到更多的素材?我们可以从教科书入手。
  例如,按照教学常规学习完《我与地坛》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材料提炼写作话题。在课文分析铺设到位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步步深入地展开思维碰撞。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可以用于“身残志坚”“逆境出人才”等话题。另外,文中还提到是母亲默默陪伴着绝望颓废的史铁生,她小心翼翼地揣摩儿子的心理,焦灼地围着偌大的地坛一遍遍地寻找不见踪影的儿子。史铁生是在母亲的关爱中想通了生命的意义,走上了写作之路。所以,它也适用于“母爱”话题。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样地以文本为学习对象,日积月累下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如何从平时的所见所闻中汲取素材,如何依据素材将主题挖掘得更深入。于是,他们也就以文本为桥梁,逐渐学会了如何从有限的生活经历中求新求深,写出更加有血有肉的文章。
  2、学习写作技巧,吸收语言特色
  很多学生写作时有这样的苦恼: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下笔却只剩只言片语;脑海中明明有“惊天动地”的事件,落在纸上却成了干瘪的“鸡肋”。很明显,我们的学生缺乏语言塑造能力,写作技巧也较为匮乏,无法淋漓尽致地把脑海中的构思转化成实际的文字。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写作特点,进行学习、吸收和转化,从而逐步提高语文素养,写出“活灵活现”的作文。
  例如,在七下课文《散步》中,作者莫怀戚选取一个三代同堂家庭的一次散步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以小见大式写法。我们的学生也常常写母爱,抒友情,却往往把握不好这些抽象而宏观的主题。为什么不以《散步》为契机,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写作技巧呢?于是,我在教学中围绕这种写作手法,和同学们一起对文本进行剖析和解读。之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现在要求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写一篇亲情类作文,你会如何进行思路设计?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准备和莫怀戚一较高下:有的说夜晚妈妈轻轻的脚步,有的讲书桌前永不单调的水果,有的忆爷爷日渐增多的白发……在深入地掌握了一种写作技巧的同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更透彻了……
  我们的教材就像是一个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的宝库,只要我们善于捕捉这些语言技巧,认真揣摩,模仿积累,我们的写作就能妙笔生花,左右逢源。
  三、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课堂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那么,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写作训练呢?
  1、朗读训练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些都明确地告诉我们: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朗读,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这时,朗读者站在了作者的位置上,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朗读者自己的语言。如果一篇文章读得烂熟,作者的词句和表达方式就都被消化吸收成了朗读者自己的语言储备。待到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时,就不愁“有话说不出”了。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握好教材中的各项因素,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语感,帮助学生厚积博发。例如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同学们通过几次朗读,感受到了海燕搏击风浪的勇敢。我又提出质疑:“面对能使天地变色的暴风雨,仅仅是勇敢就能与狂风暴雨争鸣的吗?”同学们恍然大悟,又细细揣摩文句,讨论比读“我觉得这里要读出海燕的高傲不屈!”“这里是不是通过拟人手法展现海燕的乐观自信?”……通过一次次读议,同学们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不少写作技巧。
  实践证明,多开展朗读训练,不仅能让学生积累写作技能,而且能使学生丰富词汇、掌握词句的正确运用,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这样,学生作起文章来,才会词句优美,言之有序。
  2、片段练习
  所谓作文片段,是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现象的一点看法。片断训练的主导思想是从局部着眼培养学生的眼力和手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笔随时写下“眼所见”“耳所闻”,逐步提高,最终过渡到构思作文。作文片段训练耗时少,师生间的反馈却快而多,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好处。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抓住文本中那些用精练的文字表达深邃的含义、富有感人的表现力的精华段,让它作为片段练习的范例。这样,既可降低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较明显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济南的冬天》《春》等文章后,我们可以选出精华片段让学生仿写当地的《春》《夏》《秋》《冬》,让他们把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合理地运用到习作中。学习了《故乡》中势利尖刻的杨二嫂的肖像“漫画”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个现实人物肖像,既写与之相同之处,又表现其不同处。当然,我们也可以进行片段口头训练,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机会,弥补笔头练的不足,增强作文训练的趣味性。
  3、文本再创作
  课文的语言文字是丰富多彩的,练习的方式方法也应当活泼多样,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利用阅读教学的生成性对文本进行再创作。结合基础语言的练习,可以学习写一些生活上常用的实用文如书信等;结合文章的各种表达方式语言的练习,可以学习写记叙性的新闻、通讯,说明性的广告,议论性的总结等;结合文学语言的练习,可以学习写一些讲究表现手法的导游词、剧评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文本本身进行再创作。
补叙前因后果。《喂——出来》一文结尾,天上传来了奇怪的叫声,掉出了一块小石头。我们可以让学生补写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具体过程……
  改编文本内容。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我们可以在故事中设置一个“皇帝的避谣演说”环节,看看是否能改变故事之后的发展;学习了《变色龙》,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奥楚蔑洛夫见到将军哥哥,这条“变色龙”的行为是不是会有更进一步的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的文本完全可以成为学生们写作的范例。有了课文的示范,学生在进行写作练习时就扫除了畏难情绪,有了方向和目标。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从感悟文本内容入手训练学生的自我表达,由仿到创,循序渐进,就能变传统的“师授作文”为“自能作文”,让孩子们的感情随着语言自由飞扬,智慧随着灵感在笔尖喷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