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科技之光照亮课堂——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胡秀仙
【机构】 浙江省兰溪市永昌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改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时空观念,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担当更为主动的角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效果,最终实现历史学习过程的直观化和个性化指导。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应用 历史与社会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多媒体采用视频、图像、动画等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时空观念,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担当更为主动的角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效果,最终实现历史学习过程的直观化和个性化指导。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积累与知识的拓展,延长知识的存储期限。下面就我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认识。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学习目标明朗化,尤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升华。
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中,传统的历史教学“三大目标”(知识、能力、情感)被整合,特别是打破了“知识第一”的束缚,实现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学生网上收集图片和阅读资料,并讨论其影响。学生的这些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使原本不太好观察和测量的学习目标浮出了水面,为教师和学习者进行学习评价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作用的学科,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一定要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带有爱憎分明的情感。在历史部分教学过程中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交流,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一些视频片段可以促动学生的爱国激情,培养他们永不放弃刻苦专研的学习精神。比如讲《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通过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通过这个镜头不仅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当时这些爱国人士的义举,还能激发学生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精神及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刻苦努力学习的毅力。又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总而言之,在历史课的再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以及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教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感性材料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达到教学目的。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直观化。
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都要注重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做到视听并用,从而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配合教学,并以此为默契,引导学生自觉对重难点进行思维,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几个片断:①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②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③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④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⑤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也有明显的效果,复习阶段更为突出。九年级临近毕业的学生时常感到面对繁杂的历史知识无能为力或是效率低下,对此,在近几年的中考复习中,我和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以单元、专题等形式把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幻灯片,这样师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容量随之扩大,学生学习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创设情景,活化历史,突显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规定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众所周知,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发展的历程,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等,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历史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不可能再现重演,因此就有了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误解,其实不然。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可以肯定的说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老师们一直比较棘手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就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为切口,联系历史,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同时为加深理解现实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执教《鸦片战争》时,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展示给同学门,这样学生从直观的材料就能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落伍了,不仅填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盲区,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和奋发图强信念,同时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也会增强。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主体性。
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低,效果差,其主体地位无从谈起。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例如:执教《洋务运动》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登陆网站,收集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围绕“如何评价这些历史人物?”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以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微机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登陆网站查询了大量信息,同时通过课堂及自习时间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是直接求助老师的指导。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理解他们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了解他们作为封建统治的维护者而沦为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进而学会结合历史环境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网络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更为可能。在这次活动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班内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被公推为电脑高手的同学大显身手,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以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圆满完成,同时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学生在快乐学习中的成长。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好处多多,可谓是开创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新局面。但如何切实有效、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老师的要求也不可谓不高。2016年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已经启动,相信新一轮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会对我们有很好的帮助。当然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有感情的口头和肢体语言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激情,以及由此进行的知识、情感传递,是任何现代信息技术所不能取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手段,都应立足于教学实际,真正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势组合,切实从教学观念到教学实践推动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改革,从而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使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
参考文献:
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⑵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
⑶ 2016年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相关课程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应用 历史与社会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多媒体采用视频、图像、动画等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时空观念,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担当更为主动的角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效果,最终实现历史学习过程的直观化和个性化指导。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积累与知识的拓展,延长知识的存储期限。下面就我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认识。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学习目标明朗化,尤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升华。
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中,传统的历史教学“三大目标”(知识、能力、情感)被整合,特别是打破了“知识第一”的束缚,实现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学生网上收集图片和阅读资料,并讨论其影响。学生的这些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使原本不太好观察和测量的学习目标浮出了水面,为教师和学习者进行学习评价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作用的学科,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一定要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带有爱憎分明的情感。在历史部分教学过程中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交流,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是一些视频片段可以促动学生的爱国激情,培养他们永不放弃刻苦专研的学习精神。比如讲《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通过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通过这个镜头不仅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当时这些爱国人士的义举,还能激发学生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精神及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刻苦努力学习的毅力。又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总而言之,在历史课的再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以及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教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感性材料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达到教学目的。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直观化。
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都要注重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做到视听并用,从而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配合教学,并以此为默契,引导学生自觉对重难点进行思维,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如讲授“西安事变”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几个片断:①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②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③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④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⑤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也有明显的效果,复习阶段更为突出。九年级临近毕业的学生时常感到面对繁杂的历史知识无能为力或是效率低下,对此,在近几年的中考复习中,我和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以单元、专题等形式把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幻灯片,这样师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容量随之扩大,学生学习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创设情景,活化历史,突显历史学科的现实意义。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规定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众所周知,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发展的历程,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等,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历史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不可能再现重演,因此就有了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误解,其实不然。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可以肯定的说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老师们一直比较棘手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就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为切口,联系历史,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同时为加深理解现实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执教《鸦片战争》时,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展示给同学门,这样学生从直观的材料就能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落伍了,不仅填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盲区,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和奋发图强信念,同时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也会增强。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主体性。
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低,效果差,其主体地位无从谈起。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例如:执教《洋务运动》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登陆网站,收集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围绕“如何评价这些历史人物?”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以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微机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登陆网站查询了大量信息,同时通过课堂及自习时间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是直接求助老师的指导。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理解他们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了解他们作为封建统治的维护者而沦为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进而学会结合历史环境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网络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更为可能。在这次活动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班内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被公推为电脑高手的同学大显身手,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以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圆满完成,同时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学生在快乐学习中的成长。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好处多多,可谓是开创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新局面。但如何切实有效、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老师的要求也不可谓不高。2016年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已经启动,相信新一轮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会对我们有很好的帮助。当然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有感情的口头和肢体语言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激情,以及由此进行的知识、情感传递,是任何现代信息技术所不能取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手段,都应立足于教学实际,真正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势组合,切实从教学观念到教学实践推动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改革,从而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使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
参考文献:
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⑵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
⑶ 2016年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