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探讨
【作者】 袁 莉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丈八寺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语文教学正是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谈自己粗浅的应对策略。
一、文言文教学应对策略
(一)创设灵活多变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欲望
欲望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文言有了欲望,就会有动力,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欲望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刮目相看——《孙权劝学》、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
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2、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直接利用flash动画配乐范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愚公移山》、《捕蛇者说》等动画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3、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
4、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比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用二个词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谁“远谋”谁“鄙”为什么不同的评价?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总之,老师只有钻研教材有技巧的设计精确的问题在学生欲望的激发中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学法指导,培养习惯
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才会主动地去学习。
1、我们坚持借助讲学稿这个载体和抓手,指导学生课前进行认真的预习,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学会归纳积累,掌握规律,融会贯通,学习文言文,还需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归纳所学,掌握规律,大多文言文课文对某些字词和语言现象都作了初步的归纳整理,学生在上课时也在教师引导下分步分类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概括,另外也会相应作一些重要的笔记,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内容和笔记进行梳理、分类,分析、对比,那么,在克服了开始时的繁乱之后,学生大多可以明了和掌握文言文知识构成和字词的使用规律,举一反三,从而在后续的文言文学习中活学活用,触类旁通,直到形成融会贯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形成立体情感体验。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读中理解掌握知识,形成立体情感体验。
1、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等;经过多次实验,我发现优美的散文配上合适的音乐来朗读,效果会更好。
2、让学生读准、读顺文言文。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童趣》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强”应读jiāng而不读qiáng,教师应该加以适当指导。读顺,就是朗读时读清它的节奏,注意停顿。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3、品读理解文章,读出神韵。品读就是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其自身的见解和体会,很多文言文的“美”就是在品读中渐渐琢磨出来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理解文章,启发学生动用想象和联想,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如教《小石潭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见过的熟悉的景色进行联想,体验作者生动的描绘给人带来的美感,以及所蕴含的感情,这样,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读好了,可以使我们在读时被激起的感情通过熟悉的表现形式自然流露出来,有时能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甚至会产生认识的飞跃。
文言文的教学贵在“理解”。它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只有理解深入透彻,才能灵活掌握,举一反三。
(三)“文”“言”并举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很多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具有文学性了。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就毫无美感可言,同时这些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当然,文言并举并非“文”“言”兼强。就某一篇文言文而言,应当因文而异确立教学目标与重点。
(四)迁移拓展
要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屈指可数的课文和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落实好课堂教学,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学习趣味的同时,给学生引荐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课外读物,也是增强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有力举措。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老师们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耕耘出一片乐土。
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谈自己粗浅的应对策略。
一、文言文教学应对策略
(一)创设灵活多变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欲望
欲望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文言有了欲望,就会有动力,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欲望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刮目相看——《孙权劝学》、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
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2、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直接利用flash动画配乐范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愚公移山》、《捕蛇者说》等动画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3、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
4、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比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用二个词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谁“远谋”谁“鄙”为什么不同的评价?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总之,老师只有钻研教材有技巧的设计精确的问题在学生欲望的激发中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学法指导,培养习惯
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才会主动地去学习。
1、我们坚持借助讲学稿这个载体和抓手,指导学生课前进行认真的预习,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学会归纳积累,掌握规律,融会贯通,学习文言文,还需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归纳所学,掌握规律,大多文言文课文对某些字词和语言现象都作了初步的归纳整理,学生在上课时也在教师引导下分步分类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概括,另外也会相应作一些重要的笔记,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内容和笔记进行梳理、分类,分析、对比,那么,在克服了开始时的繁乱之后,学生大多可以明了和掌握文言文知识构成和字词的使用规律,举一反三,从而在后续的文言文学习中活学活用,触类旁通,直到形成融会贯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形成立体情感体验。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读中理解掌握知识,形成立体情感体验。
1、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等;经过多次实验,我发现优美的散文配上合适的音乐来朗读,效果会更好。
2、让学生读准、读顺文言文。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童趣》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强”应读jiāng而不读qiáng,教师应该加以适当指导。读顺,就是朗读时读清它的节奏,注意停顿。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3、品读理解文章,读出神韵。品读就是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其自身的见解和体会,很多文言文的“美”就是在品读中渐渐琢磨出来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理解文章,启发学生动用想象和联想,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如教《小石潭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见过的熟悉的景色进行联想,体验作者生动的描绘给人带来的美感,以及所蕴含的感情,这样,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读好了,可以使我们在读时被激起的感情通过熟悉的表现形式自然流露出来,有时能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甚至会产生认识的飞跃。
文言文的教学贵在“理解”。它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只有理解深入透彻,才能灵活掌握,举一反三。
(三)“文”“言”并举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很多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具有文学性了。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就毫无美感可言,同时这些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当然,文言并举并非“文”“言”兼强。就某一篇文言文而言,应当因文而异确立教学目标与重点。
(四)迁移拓展
要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屈指可数的课文和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落实好课堂教学,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学习趣味的同时,给学生引荐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课外读物,也是增强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有力举措。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老师们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耕耘出一片乐土。